第83章 释儒之辩
作者:长胖了的猴子   AI伴我修仙路最新章节     
    王山长闻言一惊,要知道这怀容大师可是归元寺首座,早已闻名世间七十余载,而这少年僧人,看相貌甚是清秀,年仅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况且怀容大师的师尊道林大师早已归隐,百年未现世间,这少年僧人如何还是这怀容大师师弟?
    见王山长疑惑之情,怀容大师笑道:“实不相瞒,我这怀素师弟,可是我师尊梦中所得。”
    见王山长更是疑惑,便继续说道:“师尊有一日午后有梦,梦中见一小孩在芭蕉叶上写佛经,一见心喜。梦醒后腾云千里,真在一处村落找到这梦中所见小孩。村民说这小孩自幼喜读佛书,余暇则好笔翰,家贫无纸可书,乃以芭蕉叶、漆盘等物挥毫。于是师尊问这小孩可愿皈依佛门?其家中贫苦,父母自是千肯万肯,小孩却是只对师尊笑而不言,自是用手指了指天。师尊大喜,便带着小孩腾云驾雾回来寺中。于是,便有了我这小师弟怀素。”
    那少年僧人怀素听得师兄言罢,便上前两步,朝着王山长和郑知府合十行礼,口中念道:“阿弥陀佛,小僧怀素,见过王山长、郑知府。”
    王山长和郑知府心中虽是吃惊,但其既是怀容大师师弟,更不好怠慢,便纷纷起身作揖还礼。
    怀容大师问道:“王山长,贵书院参加思辩之人,可是已安排妥当?”
    王山长答道:“怀容大师,得知贵寺一行前来,我书院上上下下无不是翘首以待,早有数位君子贤人严阵以待,期待与贵寺切磋了。”
    怀容大师笑道:“只是当他们知道是与我这小师弟辩论,不知他们作何感想?”
    王山长心道:确实如此,以前每次来辩论之人,皆是得道高僧,如今却来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那些长了一大把白胡子的君子贤人如何拉下脸来应对?
    但王山长依旧笑容满面道:“怀容大师哪里话来,既然是大师师尊看中的关门弟子,定是佛法精深,我等哪里敢轻视?”
    怀容和怀素自是合十相谢。
    -----------------
    第二日清晨,晴云轻漾,熏风无浪。
    书院广场之上早已是围得人山人海,不光是书院的学生们,文庙的至圣公和诸多的贤人君子都到了场,还有附近寺庙的高僧和山上仙家,均是到场观礼,场面甚是壮观。
    至圣公挥了挥衣袖,带来两袖清风,在场万余人均是觉得阵阵清凉,不甚惬意。
    思辨会前,自是由双方各致贺词,再向槐树参拜,以示对法显之纪念,礼毕之后,辩论开始。
    书院这边派出了一位个贤人,两个君子,皆是须发皆白,无不是学富五车的鸿儒。
    但见归元寺一方走出一人,却是一位唇红齿白,相貌清秀,年纪仿佛十七八岁的少年郎。
    在场大众尽皆哗然。
    虽然王山长介绍这是怀容大师的师弟怀素,年纪虽轻,但辈分甚高,却抵不住年纪小,书院参加辩论之人无不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开口。
    最后还是书院的一位贤人对怀素道:“怀素小师傅,你既然年少于我等,如此,请你先选择题目。不知你想讨论何题?”
    怀素道:“阿弥陀佛”,这位先生,请您赐教,一位真正的婆罗门,必需的品质为何?若您愿意,尽可给出吠陀的典故。
    这些书院的君子贤人既然敢参加辩论,自然都是强文博记,通读过佛经的,相关典故和偈语,自是信手拈来。
    只听那位书院贤人道:“真正的婆罗门应具备五项品质,样貌端正,精通祷文祭仪,七代传承,血统纯正,善学识,与善业,缺一不可。”
    怀素又问道:“这五项中,哪项为重中之重呢?若舍弃任一项,还能否称之为真正的婆罗门。”
    那贤人答道:“重者为最后二项,善学识,与善业。样貌端正;精通祷文祭仪;还有七代传承,都并不重要。”
    贤人继续说道:“我曾认识一个皈依佛教之人,名字叫做鸯伽德,其人英俊潇洒,彬彬有礼,举止高雅,容貌庄严,血统从父母双方都可追索七代之远,又精通吠陀,三种品质皆称完美,倘若细究他的思想却发现,这位鸯伽德,他嗜酒,杀生,淫乱,妄语,甚至偷盗,以至其余三个品质毫无价值,因此,善业与智慧,才是真正婆罗门的特质。
    怀素问道:“而这两者间,您认为哪个更为重要?”
    贤人侃侃而谈:“善业与智慧,本为同根,如同一只手清洗另一只手,一只脚为另一只脚搔痒,善业与智慧,相辅相成,善业启迪人的智慧,而智慧指导如法的行为,此乃,人生之奥秘真言。”
    怀素言道:“您说的非常好,善业与智慧,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请您谈谈,如何将善行和智慧发挥到极致呢?”
    那贤人却是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怀素道:“解脱之道有三次第,持戒,禅定,与智慧,如果我们持戒正行,禅定修行自然会增长,而禅定中,又生智慧,人人择善而行,也就能战胜情欲,嗔怒,愚痴,幻象与渴求,收获解脱,平和,与喜悦。”
    那书院贤人行礼受教。
    这时,又有一君子言道:“自古以来,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然僧尼削发,岂不违孝道呼?”
    怀素微笑道:“敢问先生,指甲为父母所生,为何不留呢?疮痈为身体所生,为何去掉?”
    君子无语。
    又有一君子道:“僧尼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且不婚不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岂不是误国叛道也?”
    怀素答道:“您问得好。官且不论,将也不谈,然骚人墨客也是不耕不织,无一百功,集约之徒,亦是不耕不织,世上可得缺忽?僧尼出家且不婚不嫁,佛规所戒乃自愿尔,度众生向善僧尼所愿,生养繁妻之事何劳僧尼?这世间人口已胜旧时,君又何以起忧?”
    君子无言。
    贤人道:“历朝皆以儒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言空言善,又何谈一国安民?”
    怀素道:“儒家倡人,仁者爱人也,爱人约善。佛家所言之善,意与仁同,一人行一善,一乡便有百善千善,一人爱一人,便少孤寡孤独,善可去恶,去恶则观少一行,家家行善,正是齐家,人人去恶,可谓修身,修身齐家去恶西行,国何不治,天下何忧不平?”
    这时,一声“阿嚏”震彻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