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灾年的阴霾已至
作者:靖然长轩   重生灾年挺孕肚,不慌!娘有神器最新章节     
    姜荼深知她娘的心理,她又何尝不是劫后余生般的感觉。
    眼中带泪的姜荼却依然笑着安慰老太太:“娘,你们不嫌我给家里揽麻烦就好,至于别的,我倒是无所谓,现在不是平安无事吗?”
    “好了都上屋里去吧。”宋老头发话了。
    老太太便不再多言,心疼地拉着姜荼进了屋,将人按着坐下,又吩咐大娃给他娘端盆水来洗脸洗手。
    “你们走的这大半月啊,村里的大伙儿也没闲着,大家就按照里长和你爹留下来的东西,在山上搭了一个竹管道,以后山里的水会直接流到咱们村里,至少喝水问题是解决了的。”
    宋老太太对姜荼感慨地道。
    姜荼心中大喜,“这样就太好了。”
    她是能从功德殿兑换水,但村里有一百多人口,光靠她养着未免不切实际。
    由于家里并不知道今日他们回来,所以老太太都不打算吃午食了,想吃饭还得现做。
    而姜荼不在家的这些日子,老太太过得很节省。
    最后端上桌的也就是一笸箩的二合面饼子,再有一个煎蛋是姜荼的。
    宋老头先给武教头鲁雁拿了食物,并歉意地表示今日家里没有准备肉,让他将就一下。
    鲁雁倒是不嫌弃,爽朗地道:“老丈用不着客气,这年头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就算以后没肉吃,某也知足了。”
    而屋中,老太太和两位嫂嫂在向姜荼汇报家里的情况。
    “你们这一走大半月,是不知道镇上局势变得有多快啊,听说下个月要加收赋税,如今大伙儿都在为这事儿发愁哩。”
    宋老太太眉目间满是忧愁,虽然之前就听小兔儿说了灾年即将来临,但家里在小兔儿的帮助下,一个多月间日子蒸蒸日上,让她有种生活会越来越好的错觉。
    可是小兔儿一走,残酷的现实环境就让老太太不得不焦虑了。
    周氏也叹息道:“如今镇上的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到处都弥漫着压抑的气氛,你哥前两日还说卤味儿也卖得一日不如一日,恐怕再过些日子,店里就没啥客人了。”
    “这不,地里的庄稼就要收了,但是旱了几个月,哪还有东西可收啊?今秋的粮食能不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都难说,更别提还要增加赋税?”宋老太太说着又是重重地叹气。
    姜荼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她的反应倒是没有大家那么大。
    她撕下烙饼小口小口地吃着,如今有了江静秋赠送的那些铺子,还有方仕钰的支撑,她心里倒是有了足够的底气对抗灾年——起码她想护住宋家庄已是有一定本钱了。
    铺子的盈利可以先放到一边,在灾荒时期,人命是第一位的,所有事情都该让到一边,先紧着村里大伙儿的性命。
    至于大兆府会不会被北蛮所占领,这也是姜荼无法掌控的事,但乱世之中无论身处何方都是危机重重,所以若能在那之前先设法打造出自保的队伍,那么留在宋家庄倒也不是死路一条。
    “娘,若是镇上铺子的生意真做不下去,大不了就关了店先放着吧。”姜荼平静地道。
    此话一出,赵氏率先急了:“那不是白白浪费了咱们那么几个月的租金吗?”
    宋老太太也舍不得这点银钱,但她对小兔儿的话向来是奉为圭臬,咬了咬牙便道:“你说关咱就关,娘听你的。”
    见赵氏还想说什么,宋老太太轻斥:“人命重要还是钱重要?灾年大伙儿吃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你开着一家卤味店,这不是树大招风吗?”
    赵氏一听这话,顿时蔫了。
    “我只是说最坏的打算,但也不一定会到如此地步,两位嫂嫂也不用那么难过。”姜荼露出一个微笑安慰大家,随即话锋一转:“其实这次去了趟府城,我也不是没有收获。”
    随后,姜荼就把府城发生的事情,以及回到临安县后,江静秋赠送她许多金银珠宝和商铺契子的事,一一说了出来。
    众人听罢,既为她捏了把汗,又感到惊喜万分。
    “那位黄小姐——哦不,现在该叫江小姐了。”赵氏一脸开心地问,“她当真送了你那么多铺子?”
    “是啊,所以镇上那个小商铺开不开无所谓了。”姜荼这么说就是为了让大伙儿高兴高兴。
    果然,有了更好的铺子,三人就不再揪着心地想镇上租的商铺了。
    虽然这是家里第一家商铺,而且花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筹备才开起来的,但开铺子不就是为了一家人生计着想吗?
    既然生计无忧了,还能去县城发展,那还有什么不舍得的。
    笼罩在家中的阴霾这就去了一大半。
    老宋家沉浸在姜荼带回来的喜讯中,可宋家庄乃至整个临河乡,都是一股阴郁低迷的气氛。
    地头站着三三两两的人,他们看着自家地里干瘪的麦子,眼里充满了忧愁和不安。
    听说里长回来了,他们立刻心照不宣地往里长家走去。
    一进门,就看到里长家院子里多了一匹马,里长正抱着草料一脸喜气洋洋地喂马。
    “里长,你总算回来了。”
    里长听到声音,扭头看到来了四五个人,赶紧招呼他们:“这么快就收到消息了?来来来,看看我这马咋样?”
    “马是好马……可也不能吃啊。”
    有人嘟囔了一句,里长当即跳脚:“那肯定不能啊!咋一见面就想吃我的马?”
    “这不是地里庄稼眼看就要收了,但是今年这麦子长得是真差啊,估摸着出不了一石粮啊!”
    闻言,里长神秘一笑。
    “就知道你们会为这事儿来找我。等会儿,咱们一块上宋老七家去。”
    众人一头雾水,他们找里长商量粮食的事,为啥要去宋老七家说?
    里长也不急于解释。
    很快,一帮人就转到了老宋家。
    彼时宋老头正抱着草料喂家里的三头大马。
    看到这个情景,村里的汉子们才反应过来不对劲。
    咋出去一趟,里长家和宋老七家都多了高头大马?
    这看着,咋有点像是之前三个官爷骑的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