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心思
作者:1998   此生,愿为殿下手中刃最新章节     
    襄王此言一出,阁内一众皆望向宣武帝,唯谨德公公抬了抬眼皮睨了眼愤然不已的襄王,而后垂眼好似闭目。
    阁内诡异地静了一会,宁王缓缓起身,慢条斯理地说道,“三弟也说这是九诛之罪,相信言琅改道北羌定是迫不得已。”
    襄王笑笑,“皇兄倒是说说有何迫不得已的缘由?皇兄方才说与肖言琅曾在权江会面就不曾察觉些许端倪,就只说了多次遇刺的事?”
    还真是襄王惯常作风,咄咄逼人。
    宁王泰然,早有预料,“当日我听闻暮云岭一事,已是震惊,言琅也惶惶不安,屡遭行刺又遇暮云岭一事,想必也是身心俱疲,我二人思来想去又不得其章,的确无心其他。”
    襄王提王氏提妖族,宁王更是提起宣武帝按下不提的暮云岭事。相较襄王,任人都会觉得宁王若非逼急了断然不会这般言语。
    宣武帝揉了揉眉心,谨德公公弯下腰来询问陛下可是劳累不适。阁内其他人忙道陛下保重圣体。宣武帝摆摆手,方才的话题也随他摆手带过。
    宣武帝问,“青冥可是言琅从瘴林捡回来的那个野孩子?”
    卫威答,“回陛下,正是。”
    宣武帝点点头,喃喃道,“吾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
    谨德公公说,“陛下曾夸过他是一把宝刀。”
    宣武帝似不记得了,“是吗?”
    谨德公公仿是突然也记不清了,吱唔了一声,没再说什么。
    ·
    ·
    座下两位皇子看着座上这一幕各怀心思,宁王用余光盯着襄王动静,襄王会作戏,但也没那么会作戏。与永乐王不和是事实才演得好。
    襄王此来,一定是得到消息,肖言琅改道北羌。方才铺垫那般多,父王依旧态度不明——不秉退卫威与李茂,也提不此事,但又总在这件事相关的话题上打着转。
    而他也送上门去给肖言征做了垫子——提到他与肖言琅曾在权江有会面。肖言征不可能错过这般,他自露马脚送上来的好机会。
    在宣武帝问及青冥之后,襄王果然起势,“肖言琅曾遭伏击误入瘴林,怕是心有余悸吧。据说那叫青冥的枭卫幼时就曾在瘴林,且奇迹般活下来了。”
    卫威心觉这话对苍龙魁不利,但襄王不至于将矛头指向天子臂膀,且此时开口并无益处。虽不知青冥是在瘴林深处还是仅仅在外围,但御医姬子夏早说过,青冥当年中毒的情况定是积年累月所致。
    宣武帝果然看向卫威。
    卫威心知肚明,回禀道,“永乐王随行骁卫,依祖制进行竞技选拔,青冥胜。”
    襄王道,“本王怎么听说,其余十四名枭卫皆不属七大枭卫之列。”
    卫威对答如流,“彼时七大枭卫仅余曜、怜、冥三者。”
    曜自不用说,天子御用。从不参与随行枭卫竞技选拔。
    襄王笑道,“怜因何不上场?”
    卫威语塞,却见宣武帝正看着他。
    卫威如实答,“七大枭卫自先祖设立以来,只从天子令,若非陛下亲旨,枭卫若不愿随行便可不上场。下官虽身为魁首也无权干涉。”
    余光睥一眼宣武帝,应是满意他的回答。
    襄王笑道,“这么说,就是冥枭卫自己想去?也对,毕竟是救命恩人。”
    宁王忽而笑出声。原本笑着的襄王闻声,即刻脸色微变。
    宣武帝不痛不痒地斥道,“言仁。”
    宁王起身,“父王恕罪,儿臣是听皇弟说及救命恩人,才一时不忍。”
    襄王道,“肖言琅救他出瘴林众所周知,臣弟有说错?”
    宁王回道,“带出瘴林不假,但送入苍龙魁竟说救命之举。三弟,冥枭卫能活到现在是冥枭卫的本事。再者,三弟是不是太小看苍龙魁,以为轻易就能驱枭卫为己用?”
    襄王听完,慌忙道,“父王,儿臣并无此意。”
    卫威跪地启奏,“陛下,着天子令,枭卫血亲可杀,神佛可屠。”
    宣武帝道,“起来吧。”
    ·
    ·
    这位君王对座下所谈之事仿佛毫无兴趣,听完不做任何评价,随意一句结束了还未及真正重点的争论。但也是他,方才等着他的儿子们来到他面前谈起这些事。
    卫威起身,襄王重新落座,横了一眼宁王。宁王视若无睹,面带微笑。而宣武帝在此时直言有事与卫威李茂两暗部商议。
    宁王即刻起身告退,襄王显然不甘,又无事由强行留下,只得一同告退。
    出扶光阁走下台阶,宁王有意等了襄王一步,襄王出来见到宁王显然极是不悦。
    宁王笑道,“我好心提醒,臣弟怎如此看我。”
    襄王也懒得掩饰,“暮云岭一事,父王早就心疑。皇兄意指我驱枭卫为己用,还真是好心。”
    “我说与不说,你我皆在其列。”
    宁王所言非虚,襄王没有反驳。但论立场,宁王显然站在肖言琅一方,至少目前是。
    襄王道,“肖言琅改道北羌,父王即使不提,但同时召见监察司与苍龙魁必是心中有疑,更有打算。兄长既然有心帮衬肖言琅,就当还兄长好心提醒之情,臣弟也提醒一句,肖言琅与王氏的牵扯,可不是碎琼坡一斩就能斩得一干二净的。皇兄好自为之。”
    扶光阁内,宣武帝交待卫李二人及时回禀消息,又称肖言琅并非莽撞之人,不会无故转道北羌耽搁天命要事。宣武帝也说起宁王所说的不止一次,此事苍龙魁与监察司皆曾禀明,宣武帝亦只吩咐两部尽快探明。
    卫威与李茂告退,宣武帝才同谨德公公说道,“言征这孩子,太心急。”
    谨德公公陪笑说,“此大事,陛下的孩子们自当心急替父分忧。”
    宣武帝笑骂谨德公公,“老东西,揣着明白装糊涂。他是心急替父分忧吗?他是心急空着的东宫!”
    谨德公公仍是陪着笑,什么也不说。
    宣武帝道,“言琅此行不太平,路上不太平,宫里也不太平。”
    宣武帝想了想,“他们俩倒是给吾提了个醒。”
    原本听闻肖言琅转道北羌,圣怒即起。无论是何缘由,肖言琅敢违抗皇命,便已触逆鳞。
    宣武帝又说,“心急着东宫是常情,就恐志不在此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