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朱元璋赞许的手腕
作者:娱乐模式   大明:我穿越成了朱元璋的孙子最新章节     
    提及黄子澄,此人堪称修真界的罕见痴儿。他非但不是奇才,朱允熥对其也并无丝毫重用之意,故此与其交谈毫无顾忌,甚至旁人均能察觉到朱允熥对黄子澄怀有深深不满。
    不满之余,也是有因可循——毕竟这黄子澄曾是历史上建文帝身边的智囊之一,此类人物留在身边,无异于对修真王朝的不负责之举。
    这齐泰已被贬下凡尘,黄子橙落入凡尘也只是时间之差罢了。
    只是黄子橙执掌的太常寺,在修炼者的世界中,并未引起太多重视,故此朱允熥并未将其置于心上。若哪日他对黄子橙之行径实在忍无可忍,只需施以些许修为之力,轻易便可将其制服,此事在他眼中实乃小事一桩。
    黄子橙心中明了,他与朱允熥间的恩怨早已无法化解。毕竟他为主子朱允炆效力多年,即便此刻欲投诚于朱允熥,亦难以挽回已逝之过往。
    在朱允熥犀利言辞之下,黄子橙哑口无言,再也不敢妄议。对于朱允熥提出的两项修炼界政令,他更是不敢有一丝异议。
    于是,朱允熥问道:“列位仙官,可还有人持有异议?”
    群臣皆摇头示意,无人敢于表达异议。
    朱允熥又道:“如此说来,我这两项修炼界的政令,文武百官皆表示赞同了?”
    众仙官一时愕然,他们明白朱允熥此言之意在于,要将文武百官的命运与他紧紧相连。如是政令施行之后,世人自会知晓,这两项政令乃是得到文武百官全力支持的结果。此举无疑将压力分散开来,使得百官们不得不钦佩朱允熥之深思熟虑,他在朝堂之上仅凭一句话便使众人同舟共济。
    然而,众多仙官却因惧怕朱允熥而不得不与其捆绑在一起,此刻人人敬畏其威严。他们纷纷点头应诺,愿意鼎力支持,毫无异议。
    朱允熥展颜一笑,目光转向朱元璋。朱元璋也随之微笑,对于孙子这般手腕,即便是他也自愧弗如。
    朱元璋随后做出定论:“太孙之言,诸位皆已听见,并且他已经阐述得清楚明白。因此接下来,由户部负责具体实施,废止修炼资源兼并令,并着手丈量全国修炼灵地,统计人口数量,推行分田修行令。”
    朱元璋话语落地,群臣齐声叩首:
    “吾皇英明!太孙英明!”
    朱元璋朗声大笑,随即携朱允熥离开朝堂。离殿后,朱元璋邀朱允熥一同游历皇宫之内,祖孙二人详谈修炼资源兼并废止之细则以及分田修行令的执行事宜。
    一番探讨之后,朱元璋满面欣慰地道:“起初,朕确实有些不愿照你所言行事,但现在看来你颇具手腕,且这两项政令确有益于我大明修炼帝国之根基。
    如能严格执行,对我大明修炼帝国的稳固,裨益匪浅。
    归根结底,只要能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削减贵族修士与士大夫阶层的力量,实际上更有利于帝皇家族及朝廷加强对整个修炼世界的掌控。”
    朱允熥颌首赞同:“正是,一旦百姓们生活安定,国家的根基也就稳固了。唯有确保他们的利益不受侵犯,才能确保天下太平,避免动乱的发生。
    那些贵族修士与士大夫阶层,则失去了肆意压迫百姓的权势,既无法激起百姓不满从而引发反抗,也无法威胁皇族,侵蚀皇家的利益。”
    朱元璋笑容满面,轻轻拍打着朱允熥的肩头,道,
    “甚好,你初登太孙之位,便能有此番作为,朕对你之才能,可谓寄予厚望矣。
    闻之,那马三保竟然打算在这个寒冬之际扬帆出海,此举是否有些过于急切了呢?”
    朱允熥拧眉答道:
    “非也,并无焦急之意。若能早日将所需之粮草带回,百姓便可少吃一日之饥。此刻当加速推行分灵田令,同时亦不可耽误马三保寻觅灵稻种子之进程,二者并行不悖,最好能一举两得。
    待百姓手握灵田之时,再大批量发放种子。如此,则来年百姓粮食短缺之患,自能得到最大限度之缓解。”
    朱元璋凝视着朱允熥,久久之后方开口言道:
    “实事求是而言,你较你父更为心系苍生,兴许在修为与智略上,你也将超越你父。”
    朱允熥淡然一笑,并未对此过多回应。
    而朱元璋则深感欣慰,认定选择朱允熥为太孙之举确乎无比正确。
    念及此处,其嘴角不禁流露出满意的微笑。
    旋即,他又蹙起眉头,继续说道:
    “至于高丽之事,朕尚未想出妥善对策。”
    朱允熥洒脱一笑:“高丽国摇摆不定,正是出于其胆小如鼠的本质。不然,怎会认两国为主,惶惶不安。故此,他们必然不敢公然与我大明帝国翻脸。
    凡人皆可见,北元已是强弩之末,仅剩残部苟延残喘于蒙古之地。是以,高丽国自然明白何为明智之选,断不会轻易触怒大明。”
    朱元璋听罢,点头称是:“原来你先前派遣齐泰前往高丽问责,只是有意吓唬他?怪不得那家伙竟以为此行定是九死一生。”
    朱允熥轻笑道:“不过是欲借此机会教训他一番罢了,此人胆小如鼠,经不住丝毫惊吓,于是错过了这次立下汗马功劳的机会。实际上,就算他真到了高丽,对方又岂敢因小事而与我大明彻底决裂?
    在彼此未明态度的情形之下,高丽国必定会选择脚踏两只船,左右逢源。然而一旦真相败露,不得不做出抉择时,他们必定会选择投靠大明,而非趋向败亡边缘的北元。”
    朱元璋认同地点点头,然后眯眼看向朱允熥,缓缓道:“看来你派齐泰前去,实乃故意为之,意欲逼他辞官啊。还将此事说得如此严重,以至于那老头子没走多久便灰溜溜地回来了,颜面尽失,晚年名声扫地。”
    朱允熥挠了挠头,坦诚道:“这样才解气呢!否则,我又怎可能真的让他去向高丽问责呢?让这种立功的大事交给他来做,我可是不至于犯那样的傻。”
    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眼前这位朱允熥在操控朝臣上的手腕是多么的高明与可怕。
    身为二十余年天帝的他,竟然未能料到朱允熥竟会使出这般计策。
    不过,他又转而问朱允熥:“那终究还是需派人前往高丽问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