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间美味
作者:南国平民   再造大宋之怪我不小心最新章节     
    李芗泉缓缓地抬起手,将茶杯轻轻地举到嘴边,然后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茶水。在这个短暂的动作间,他的目光迅速地扫过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只见那些身披软甲长宁军将领们,全都正襟危坐,神情严肃而专注。他们偶尔会微微颔首,表示对正在发言的文士所说之言的认可和赞同。
    然而,与这些正规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几位山都掌寨主。他们似乎对文士的话语并不在意,甚至可能根本就听不懂汉语。这些人中有的面无表情,仿佛完全置身事外;有的则露出一丝疑惑或者不耐烦的神色。
    唯有那个名叫阿兰的人,其脸上的表情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种过分的谄媚笑容。他的眼睛始终盯着说话的文士,嘴角挂着讨好的笑意,仿佛在竭尽全力地想要取悦对方。这种明显的区别让李芗泉心中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何阿兰会如此特别?他与其他山都掌寨主以及长宁军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然而,李芗泉却不经意间留意到了与自己同在一侧的一个文官。此人身上穿着一件绿色的官服,上面甚至还打满了补丁,显得十分寒酸。他那张脸毫无表情,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生机和活力一般,双眼也只是茫然地凝视着面前桌子上空荡荡的碗,宛如雕塑般一动不动,似乎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
    李芗泉不禁对这位官员感到有些奇怪,心中暗自琢磨着他为何会如此表现。正当他思考之际,那位站在大厅中央的文士已经回到了易云霄身旁。只见文士突然变得神情肃穆起来,满脸威严之色,高声说道:“有请统制大人严加训诫!”其声音洪亮如钟,响彻整个厅堂,让在场众人皆为之侧目。
    吃个饭还这么啰嗦,李芗泉不由得嘀咕了一句,但他生平未见过这既是庆功更是会盟的宴会,也就耐着性子等待。
    众目睽睽之下,易云霄沉稳的起了身,照例朝东面神情恭敬的行了一礼,才悠悠面向厅内众生:“当今之时,鞑子肆虐,致神州陆沉近十载。庙堂蒙尘埃不敢问,万民陷水火不敢言。呜呼,天下之大,竟无寸土可安生乎?
    易某不才,于兵败之际、危难之时,受会盟寨主与诸弟兄抬爱,暂领统制之职,率长宁军为朝廷镇守川南之地。八九载间,终日惶惶不安,唯恐有所辜负。然则,虽碌碌却无为,虽有心却无力,皆独木难成林矣!
    前日鞑子来犯,幸得众寨主各将官囊助,共拒鞑子于凌霄山,方有今日之成,不敢窃大功于一身。吾借此契机,斗胆恳请众寨主、诸弟兄与吾一道枕戈待旦,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弃之死地而后生,以匡复大宋!须知,大宋乃吾皇之大宋,乃天下万民之大宋,非易某、非长宁军独享之大宋!”
    他说话时语速适中,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一般,从他口中说出便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感。其言辞之中既包含着对他人的鼓励与期望,又能让人感受到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同时还流露出适当的谦逊和谨慎态度,使人不禁心生敬意。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听众们很容易被吸引并产生共鸣,就连一旁的李芗泉也暗自感叹:“此人确实非同凡响啊!这等说话水平着实令人钦佩不已。只有具备这样卓越才能的人,方可担当得起镇守一方疆土、独当一面的重任吧!”
    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纷纷站起身来,面向易云霄深深地鞠了一躬,并拱手施礼。整个客厅里回荡着各种声音,如“谨遵统制大人号令,莫敢不从”等等,这样的话语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让原本安静的氛围变得略微有些喧闹和嘈杂。
    看着眼前这一幕,李芗泉不禁心中暗自好笑。他心想:难道这些人之前没有经过预先排练吗?还是说他们压根儿就不在意这些表面上的礼节和形式呢?想到这里,李芗泉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嘲讽之色。或许对于这些人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这些空洞无物的口号,而是实际行动吧。
    就在此时,右侧的易云凌猛地挥舞起手臂,高声呼喊道:“长宁军必胜!”
    紧接着,整个大厅仿佛被点燃一般,响起一阵震耳欲聋、直冲九霄云外的呐喊声。面对如此激昂的氛围,李芗泉实在不好当局外人。为了避免引起他人异样的目光和猜测,他只得硬着头皮站起身来,随大流地喊出几声:“长宁军必胜!”
    然而,在他心底深处却不禁暗自思忖:“这莫名其妙的口号是否显得太过突兀了些?况且,刚刚易家老大还强调过大宋属于全体子民,现在又将长宁军单独拎出来说事,那些山都掌们会作何感想呢?再者说,鞑子已经占据了九州大地,无论是从人口还是物资方面来看,他们的实力都远非长宁军所能抗衡。仅仅凭借这么一场小小的胜利,难道真的能够实现光复大宋的目标吗?恐怕未必吧……”。
    终究,李芗泉只能自顾自的想想而已,却是不能跟别人说起。
    易云霄脸上露出笑容,分明还有些潮红,许是也有些激动,他还礼道:“吉时良辰已到,易某略备了些粗茶淡饭,不成敬意,还望诸位莫怪则个。传令,上菜!”
    李芗泉正恍惚间,一个接一个的军汉已经将菜肴端了上来。
    长宁军中纪律严明,明令禁止饮酒,所以想喝酒的话还是别指望了。想象中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根本不存在,更别提什么皇家御宴中的满汉全席和山珍海味了。不过仔细看看桌上摆的这些菜肴,每一道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先说这道豆腐吧,被切成了四四方方的小块儿,每一块都是同样大小,分毫不差;然后放入锅中油炸至表面金黄酥脆,再撒上一些绿油油的葱花作为点缀,看上去色泽诱人,非常漂亮。还有那盘兔肉,不知道厨师是否加入了独家秘制的调味料,吃起来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简直让人馋涎欲滴啊!再来尝尝这碗鸡汤,想必是在炖煮的时候添加了正宗的当归、熟地等中药材,所以才会有如此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光是闻着这股香味就让人忍不住想要多嗅几下,真可谓是欲罢不能啊!
    即便是那些最普通不过的应季蔬菜,也做得恰到好处,生熟程度拿捏得刚刚好。将它们一片片整齐地摆放成一个精美的图案,中间再放上半截煮熟的萝卜,犹如画龙点睛一般,给整道菜增添了不少趣味呢!
    这菜一上桌,刚才还人模人样一本正经的众官将,皆原形毕露,风卷残云般开始“扫荡”战果,还好的是,不时有军兵流水价的将菜端上,总算不至于没菜吃。
    虽是家常小菜之类,但食材不含地沟油、防腐剂、石膏粉,菜蔬也是有机原生态非催熟有虫眼未打农药,大米当然也不会是转基因产品,绝对让人放心,李芗泉与这班军将在一起,也顾不得形象,胃口大开,筷子在大碗小碟上方飞舞,不多时就吃得满嘴流油。
    半个时辰后,大伙均有七八成饱。突听到易云凌一喝:“上虏肉!”
    他这句话一出,厅内顿时有那么几秒钟的沉寂,李芗泉没有听明白意思,看着众人或是沉思或是期待等各种表情,他更有些奇怪了,先前还热闹非凡的场面,怎么就急转直下呢,不就是一道菜吗,至于要这样子?
    正恍惚中,三名侍者端着大盆,已经大踏步走进厅堂,拿着大勺子为众宾客加肉。李芗泉看着这切得规规整整、散发着说不出是何怪味的五花肉,嗯,似乎被腌制过。他正欲举筷好生尝试一番,这时,易云凌夹起一块,哈哈大笑:“这鞑子肉,我倒尝过几次,尤以这腌过的为佳。”
    什么?鞑子肉?难道前些日子在战场之上斩杀的鞑子皆被做成了腌肉?!
    如五雷轰顶的李芗泉一时石化,他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想吐,他怎么也想不到,竟然会有人肉出现在宴会上,而且是以仁义道德着称的宋人身上!眼前那碗五花肉,似乎上面长满了绿毛怪,正张牙舞爪的向自己扑来。
    刹那间,无数画面如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他仿佛看到了《水浒传》中那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黑暗的客店里,面目狰狞的母夜叉残忍地杀害了投宿的旅人,然后将他们的尸体剁成碎块,做成可怕的“人肉叉烧包”拿去贩卖。虽然这只是虚构的小说情节,但谁又能保证现实中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更何况,历史的书页中也清晰地记录着类似的事件。在那些饥荒肆虐、民不聊生的年代,人们面临着极端的饥饿和生存压力。当粮食极度匮乏的时候,有些人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获取食物。他们或是聚众抢劫富有的人家,以求得一线生机;或是无奈之下,选择了“易子而食”这种惨绝人寰的行为。
    这些场景让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性在绝境面前真的如此脆弱吗?难道为了活下去,就可以抛弃一切道德和良知吗?他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上升起,同时也对人类的命运感到由衷的悲哀。然而,他知道这些不仅仅是遥远的过去,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种警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更要努力避免重蹈覆辙。
    至于军队食人,前秦苻坚时期在长安的一次战斗,守军斩首了1800名突入城内的敌军,随后这些敌军的尸首就成为军粮,军官们也把这些人肉带回家给自己的妻子食用。
    不光是吃敌军,自己人在最后时刻也能吃。唐代声名显赫的大将薛仁贵,曾率一万四千将士出击漠北,但无功而返,在回来路上没有食物充饥,最终全军人相食,入塞后,部队只剩下不足千人。
    最震惊的事件发生在着名的唐将张巡身上,其守卫睢阳之时,以数千唐军在此阻挡安禄山大军围攻。在持续数月的围城战中,城内首先发生粮荒。在粮食吃完后,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令人惊奇的是唐军虽然知道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自己必死在此,却没有叛变者。最后城破,城内6万军民,只存活400余人。
    张巡守城,为摇摇欲坠的唐王朝争取到了时间,平定安史之乱,其功不可没。当然,历史也给了张巡一个交代,唐肃宗盛赞张巡之功,也提到其不得已而食人,但其又有劝臣守节之大义,认为张巡功大于过。到后来,张巡的塑像还被请入太庙,成为四十一位陪臣之一,与历代帝王共享皇家祭祀。
    以上不过众多吃人的例子罢了,历史上,被围城日久仍不肯投降的军将,当城池中缺粮时,杀人为食而据守者不计其数,朝廷也会赞其忠勇,只是那被食之人,就没人理会了,甚至,连岳武穆也作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至于夏商周秦汉之间,“烹人”以飨宾客、臣子之事,则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古人以人肉为食,并非其性如禽兽,而是他们轻视生命、抑或是求生所不得不为之的一种手段,从而并不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难于接受的一件事。
    否则,前秦时期的长安,因守军饿毙,已被夷族攻下遭到屠城,否则,薜仁贵的大军,会全部饿死在回塞的路上。。。。。。
    但是,但是。做为一个受过伦理教育有着与古人不一样衡量标准的现代人,哪怕理由再充分,李芗泉说什么也无法接受!他宁愿饿死,也不愿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