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萧山令之下关诀别
作者:木易水又成   时空回溯之旅最新章节     
    命令下达后,整个南京城像被捅了马蜂窝,士兵们开始慌乱地收拾行装,但心中更多的是迷茫与不安。
    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撤退,更是一场生死未卜的逃亡。
    而那些曾被寄予厚望的运输船只,却因之前的决断失误,此刻成了奢望。
    夜晚降临,天空没有星星,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炮火声,如同末日的丧钟。
    在挹江门,第36师严阵以待,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只允许特定部队通过,这导致了一种绝望的混乱。
    士兵们,有的是同胞,有的是陌生人,在这里却不得不兵戎相见。
    枪声、哭喊声、怒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悲歌。
    唐生智在亲信和第36师的掩护下,匆匆登上最后一艘渡轮。江面上波涛汹涌,仿佛也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无情。
    胡宗南的部队在对岸,因不知情而误射,子弹在唐生智乘坐的渡轮周围溅起水花,险象环生。
    当唐生智安全抵达北岸,胡宗南才得知撤退已全面展开,悔恨与惊愕交织在他心头。
    而那条“如有轮渡时可过江”的口头指令,如同一道裂缝,让原本就脆弱的撤退计划更加支离破碎。
    部队之间失去了统一行动的默契,各自为战,有的试图强行过江,有的则在城内寻找最后的生机。
    数十万大军,最终只有少数部队按照原计划成功突围,更多的人则陷入了绝望的旋涡。
    下关江边,景象凄惨。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民众拥挤在岸边,他们望着对岸,眼中满是渴望与恐惧。
    没有足够的船只,许多人选择了最绝望的方式——跳入冰冷的江水中,
    试图游向彼岸,然而等待他们的,往往是无情的江流和无尽的黑暗。
    那一夜,南京城仿佛被泪水淹没,历史的车轮碾过了无数生命的痕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
    南京1937年12月13日,下关码头,晨曦初现
    波涛拍打着岸边,发出沉闷的响声,似乎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悲歌。
    这里,站立着一位身影挺拔、面容坚毅的军人——萧山令将军,他的目光穿过纷飞的尘埃,凝视着远方,那里,
    是即将被战火吞噬的城市,也是他誓死守护的地方。
    萧山令,字铁侬,湖南益阳人,自幼便胸怀报国之志。此时的他,身着褪色的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
    那是他多年南征北战的荣耀,也是他忠诚与勇气的见证。但在这片混乱与绝望之中,
    所有的荣耀似乎都失去了颜色,唯有一份责任,如同千斤重担,压在他的心头。
    “撤退?不,我不能。”萧山令内心的声音坚定而决绝。
    作为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兼首都警察厅长,他深知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撤退,对他个人而言,或许是生路一条;留下,则无疑是踏入了死亡的深渊。
    然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与这座城市共存亡,
    与那些无法撤离的士兵和平民站在一起,哪怕这意味着牺牲自己的一切。
    “兄弟们,”萧山令的声音响彻码头,穿透了嘈杂与恐惧,
    “今日,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大局,但我们能用我们的血肉之躯,
    为后方的同胞筑起一道防线,为他们争取哪怕是片刻的安宁!”
    话语间,他的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那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信念,是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
    随着命令的下达,原本散乱的人群开始有序地行动起来。
    萧山令亲自率领着残余的部队,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决心,依托有限的资源,构建起最后的防线。
    枪声、炮声交织在一起,硝烟弥漫,每一个战士都明白,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
    但他们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是需要保护的无辜民众,前方是身为军人的无上荣耀。
    战斗,比想象中更为残酷。日军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生与死的较量场。
    萧山令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士兵冲锋陷阵,他们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每一次反击都像是对敌人最直接的挑战。
    尽管力量悬殊,但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军人的意志,是任何武器都无法摧毁的。
    随着激烈的激战,下关码头的防线逐渐瓦解。南京,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和遍地的哀嚎。
    萧山令心中明白,大局已定,但作为一名军人,他不能接受被俘的屈辱,更不能让自己的尊严和信念被敌人践踏。
    在下关码头江边,周围是战争留下的疮痍,萧山令停下了脚步。
    他望向东方,那里,第一缕阳光正努力穿透云层,仿佛在告诉世界,即使是最深沉的黑夜,也会迎来光明。
    他缓缓拔出手枪,神色凝重,嘴角挂着一丝苦涩的笑。他轻声自语:“国破家亡,吾辈军人,唯有马革裹尸耳。”
    言罢,枪声响起,震颤了周围的空气,也震撼了每一个后来人的心灵。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萧山令的身影,在晨曦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的牺牲,是对国家最深沉的爱,也是对军人职责最崇高的诠释。
    血,缓缓流淌在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如同一朵朵绽放的红梅,诉说着不朽的忠诚与担当。
    此时浦口码头,经过一路的急行军沐奕这支小队,最终赶在13日清晨来到了浦口码头。
    急切的沐奕开始拿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下关码头混乱至极的情况,他不停地在搜索着什么。
    直至沐奕的望远镜里,出现萧山令的一刻起,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嘴里还在不停地默念着:“不要!不要!”
    眼见对面下关码头江边上的萧山令,引弹自尽而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沐奕的双手紧握成拳,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强忍着没有落下。
    这一刻,他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以及作为一个军人面对无力回天时的锥心之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