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素带着自己的神机营来到了常遇春的大营之中。他没有丝毫停歇,先是马不停蹄地围着衢州城墙仔仔细细地转了一圈,而后才返回营地。经过这一圈的细致观察后,李行素对常遇春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切地意识到,常遇春绝非是一个只懂得凭借武力蛮干的莽夫,恰恰相反,他实则是个粗中有细的将领。
此时,李行素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常遇春久攻不下衢州城,并非是常遇春准备得不够周全,也不是他想出的办法寥寥无几,而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关键因素,他一样都没能占据。
李行素在仔细观察后发现,常遇春在衢州城的六个城门外高高竖起奉天旗,并精心建造了众多的栅围,以此将城门牢牢围住。除此之外,他们还制造了各式各样的登城工具,像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和懒龙爪等等。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吕公车,它被打造得与衢州城一般高度,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士兵登上城楼的可能性。
此外,常遇春还果断命令士兵在西门和南门城下挖掘地道,试图从地下攻入城中。这种策略真可谓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让人不禁对常遇春的智慧和勇气心生赞叹。
就这些办法,李行素看了都不由得对常遇春心生佩服,看来常遇春确实并非自吹自擂,在攻城打仗方面着实有些高明的手段。然而,为何如此众多的手段都一一用上了,连续攻城五天却依旧没能奏效呢?
这其中的缘由纷繁复杂。首先,天时并不站在常遇春这边,如果常遇春能够拥有充裕的作战时间,那么他应当采取的最优方式无疑是围困,将衢州城围成一座孤立无援的孤城,而后歼灭前来救援的队伍。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减少伤亡,而且还能确保城中粮食供应匮乏,届时敌人自然会乖乖投降。可偏偏常遇春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十天拿下衢州的军令状,这便让他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他无法像起初设想的那样围困衢州,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就会被朱元璋问责怪罪。所以说,常遇春此次着实是有些疏忽大意了。
其次,便是地利的问题。衢州城坐落于浙江西部,四周皆是层峦叠嶂的高山峻岭,城墙高耸厚实,易守难攻。对于攻城一方而言,这里绝非理想之地。而常遇春所率领的军队大多来自北方,对南方的地形和气候极为生疏,因而在攻坚战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由于路途遥远,他们的后勤补给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这也是致使他们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个原因则在于人和。衢州镇守的官员是廉访使宋伯颜不花,此人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守城经验。
当看到红巾军的吕公车时,宋伯颜不花并未有丝毫的慌乱,而是沉着冷静地指挥手下将早已准备好的成捆的干燥芦苇浇上油,然后通过巧妙的投掷装置将它们精准地投向吕公车上。由于芦苇极易燃烧,所以吕公车上瞬间燃起了熊熊烈火。
面对红巾军的云梯和木梯,宋伯颜不花又命令工匠们精心制作出了千斤秤,用于钩拉登城的木梯;同时还打造了众多长柄大斧,专门用来砍断义军的长木梯的腿。
此外,针对红巾军的地道战,宋伯颜不花也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应对之策:在城中所有可能被挖掘地道的薄弱位置的地下,都预先埋下了大量的大石条。这样一来,不但人力难以挖掘,而且地道极易坍塌,导致不少挖掘地道的士兵被无情地压死。
另外一个衢州路院判朵粘,此人武功高深莫测,常遇春一开始并未将他放在眼里,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守城将领罢了。然而,当常遇春亲自登上城墙与朵粘交手时,才惊觉对方的实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
常遇春本想亲自率领敢死队攻城,但面对内功修为远高于他的朵粘,他险些当场丧命。这一遭遇让常遇春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军队即便攻破了城防,进入巷战后是否还有人能够与朵粘相抗衡。最终,他不得不选择退出城外。
此时的常遇春心情无比沉重,他最为担忧的不再是刘伯温所提出的计策是否可行,而是一旦他攻入城内后,是否能够成功抵挡住衢州路院判朵粘的顽强阻击。尽管明知可能面临巨大的艰难险阻,常遇春却毫无退缩之意。毕竟,他已然立下了军令状,若临阵脱逃那便是死路一条。因此,他宁愿血洒沙场,也绝不甘愿背负怯懦之名。
李行素悠然地骑着马,不紧不慢地绕着衢州城缓缓转了一大圈,最终在南门附近停下了脚步。他端坐在马上,目光专注而细致地观察着这座古老城市的南门。与其他三门相较而言,南门显得尤为壮观,高大且厚实的城墙巍然耸立,四面环绕,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巨大堡垒。此情此景,让他不禁回忆起自己曾经走过的那些地方,每一座城市都独具特色,有着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李行素心中忽生一念,决定去好好瞧一瞧这座古老城市的瓮城。他轻轻拍了拍马背,马儿缓缓向前,逐步靠近南门。随着距离愈发缩短,他终于清晰地看清了这座瓮城的全貌:它呈规整的方形,面积颇为宽敞,足以容纳众多士兵在此驻守防御。如此设计,不仅大大增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更给人一种庄重肃穆、威严不可侵犯之感。
看着眼前的瓮城,李行素不禁感慨万千。这座古老的建筑历经了无数次的战争洗礼和岁月变迁,却依旧傲然屹立。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显着象征,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璀璨结晶。想到此处,李行素的心中油然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对古人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由衷地表示钦佩。
通常情况下,守城一方会紧闭主城门,同时特意敞开瓮城门,以此来诱惑敌方军队进入瓮城展开攻势。只因瓮城两侧与城墙紧密相连,并且配备了箭楼、门闸、雉堞等一系列完备的防御设施,所以一旦敌军贸然踏入瓮城,将会面临数倍于其他区域的密集攻击。此外,瓮城城门通常与所守护的城门并不处于同一直线之上,这样的设计意图在于防止攻城槌等直线攻击城门的攻城装备对城门造成损害。
此时,李行素满是好奇地询问道:“常将军,我发现你们的攻城重点似乎集中在东西两面以及北门,那为何如今南门瓮城的外城门已然开启,而你们却并未选择继续攻打南门呢?”
常遇春无奈地苦笑一声,说道:“是啊,你瞧这座由宋伯颜不花主持修筑的瓮城,其规模相较于一般瓮城稍小,呈现出典型的方形结构,属于小型瓮城。尽管瓮城外城门看似易于攻克,但实际上他们此举正是有意引诱我方攻城士兵陷入瓮城中。”
“这种小型的瓮城我们的军队一旦冲进去之后,由于空间相较一般的瓮城更为狭小,只能容纳很少的部队,排满了最多也就几百人。而倘若我们真的进去这么多人,我们的人恐怕都会把自己给挤死了,根本就无法有效地展开进攻。”
“如果仅仅攻进去一两百人,虽说他们的城墙狭窄,看起来站不了多少弓箭手。可是由于他们在瓮城四周的城墙上都能够向下射箭,并且因为瓮城狭小,每个弓箭手的射击范围都能够覆盖到瓮城内的所有区域。而我们自己的弓箭手从下面向上射箭,由于空间太过局促,弓箭手只能向城墙上空抛射箭矢,可是这些箭矢大多数都飞出瓮城之外了。”
“因此我们在下面根本就射不到上面的敌人,此时我们攻城的士兵就会被困在里面只能被动挨打。况且我们攻城的人不可能都是弓箭手吧,大部分还是要攻上城墙然后打开城门的,这些人甚至都毫无还手之力。”
常遇春接着说道:“我们也尝试过从瓮城外向城墙上射箭,可是最终大部分箭矢都射进了瓮城内,白白杀伤了我们自己的兄弟,而他们在城墙上有于墙垛的掩护,基本上很难对他们形成有效的杀伤。因此我们冲锋了不知多少次,结果每一次冲进去的人基本上都全部丧生在里面。所以后来我们把主要的攻城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几个城门上去了。”
李行素深以为然地点头,表示赞同。因为对于攻城一方来说,本来就面临着重重巨大的困难。而对方凭借着瓮城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可以毫无阻碍地射击己方的军队。而自己一方的弓箭手由于射界受到极大的限制,无法有效地攻击到敌人。他们的箭矢只能垂直向上射出,但这样一来,弓箭的威力大幅减弱,难以准确射中目标,更别提造成伤害了。所以,攻城方的弓箭手只能被动挨打,最终被守城方的弓箭手逐一消灭。
然而,这个缩小型瓮城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瓮城规模的缩小,导致其南向和东西向三面的城墙顶部空间极为狭小。这就意味着能够安排的弓箭手数量十分有限,最多仅有一百名左右。此外,城墙上的通道异常狭窄,仅仅能够容纳两人并排行走。如果城墙上的弓箭手不幸被射杀,想要在如此逼仄的城墙上调动兵力进行增援将会变得极为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