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秦军在行动
作者:法师小面包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最新章节     
    秦国在楚王章十三年五月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召武士和百姓。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秦君嬴刺一意孤行,受到了不少公卿的反对,但秦君此举却赢得了年轻贵族和国人的支持,在历时两个月后,终于成功地征召了二十万大军战兵和数十万民夫。
    这是秦国自秦穆公以来首次动用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
    由此可见,秦君嬴刺为了实现东出的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到了八月份,当十五万楚军北上攻晋的消息传到秦国时,秦君嬴刺迅速做出反应。
    他立刻下达命令,任命大庶长为统帅,带领二十万秦军攻打晋国的茅津渡。
    这场战争对于秦国来说至关重要,他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并争取更多的利益。
    茅津渡因为其地理位置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历史上无数次战争都发生在这里。它是黄河流域的三大古渡口之一,见证了许多重大战役和历史事件。
    当年,秦穆公认为晋惠公不讲道义、缺乏诚信。
    因此,秦穆公决定亲自率领秦军渡过茅津渡,并翻越了崤山,与晋惠公在韩原展开决战。这场激烈的战斗最终以秦穆公大获全胜告终,他成功俘虏了晋惠公。
    如果当时秦穆公能够在战后巩固胜利果实,那么秦国后世子孙也许就不会遭受如此严重的欺凌。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秦穆公一生最大的错误并非让辅佐他的大臣们给其陪葬,而是选择支持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即位。
    晋文公重耳登上王位后,并没有报答秦穆公,而是在迅速稳定了晋国内部的动荡局势之后。
    晋文公尽起晋国大军在崤之战中大败秦军,连茅津渡也落入了晋国的实际掌控之下。
    这一局面导致秦国陷入困境,而茅津渡则成为束缚秦国的众多枷锁的其中一道。
    遥想当年,如果秦穆公能够放任晋国陷入内乱之中,那么秦国或许真有可能战胜处于混乱状态下的晋国,并成为诸夏各国共同认可的霸主,而非仅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霸主。
    然而,历史无法重来,没有所谓的“如果”。
    因此,秦穆公的后代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用无数的生命和鲜血,一刀一刀的劈开束缚他们的枷锁。
    当秦军抵达茅津渡后,他们毫不犹豫地向茅津渡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秦军以其勇猛无畏着称,而驻守茅津渡的魏氏军队由于刚刚接管智氏的领地不久,正忙于稳定局势,完全没有预料到此时秦军会突然来袭。
    茅津渡并没有抵挡住秦军太久,仅仅半个月后,魏氏在茅津渡的守军便被秦军彻底击败,茅津渡落入了秦国手中。
    在秦军占领茅津渡后,他们毫不懈怠,立即马不停蹄地赶赴桃林塞。
    桃林塞绵延不绝,仿佛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于大地之上。
    然而,其中最为险峻、最难通行的地段,如今却被晋国魏氏牢牢掌控着。
    这座桃林要塞,犹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成为了秦国近百年来无法跨越的巨大障碍。
    桃林之塞高耸入云,茂密的森林覆盖了整个山区,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
    而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之间,唯有那条狭窄的山谷通道能够通行。这里的地势险要,道路崎岖难行,让人望而生畏。
    这段山路后来被人们称为函谷古道,不过此刻它还未拥有这个名字。原因在于此时秦国尚未将函谷关迁移至此地,因此这个称呼尚未出现。
    在大庶长的率领下,秦军迅速抵达了崤山峡谷的入口。
    这里设有一处关卡,乃是晋国早年所建造的防御工事。此后,此地归属于智氏的领地。
    然而,在晋国内部激烈的争斗中,智氏最终败落并被灭族,于是桃林塞便成为了魏氏的战利品。
    魏氏在这个关口部署了三千精锐军队,以确保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
    当秦军逼近时,关口守将早已提前向魏氏发出了紧急求援信号,希望能得到支援来抵御秦军的进攻。
    “杀”,秦国大庶长手中长剑一挥,秦军立刻就对关口发起了攻势。
    “砰砰砰”,秦军迈着整齐而沉重的步伐缓缓前行,他们手中紧紧握着盾牌,如同一堵移动的城墙般朝着前方推进。
    盾牌的碰撞声、士兵们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震撼人心的景象。在盾牌军的掩护下,秦军成功地将投石机拖拽到距离关口仅五十步的距离。
    这些投石机看起来庞大而威武,它们的机械结构复杂且坚固,可以投射出巨大的石块或火球等武器。随着投石机的就位,秦军中的工兵们忙碌起来,调整角度和力度,准备用投石机对关口进行打击。
    而此时,守关的魏军并没有被秦军的气势所吓倒。他们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魏军的弓箭手们密集地排列在城头,不停地向着关下的秦军放箭。箭头呼啸而过,带着致命的威胁,让靠近关卡的秦军不少人中箭倒下。
    与楚国的投石机相比,秦军的投石机显得有些简陋。它的有效射程只有短短的五十步,甚至还不如箭矢的射程远。
    然而,在盾牌军的紧密掩护下,秦国的弓箭手们终于抵达了射程之内。他们迅速拉起弓弦,瞄准城头上的魏军,射出一阵密集的箭雨。
    在秦军投石机和箭矢的双重打击下,关墙之上的魏军遭到了严重的压制。
    魏军的弓箭手不得不躲在掩体后,无法再像之前那样肆意射击。秦军的投石机则继续向关口投掷石块,每一次撞击都引发巨大的烟尘和巨响,给魏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秦军投石机和箭雨的掩护下,秦国的步卒们迅速靠近关卡。他们身手敏捷,沿着云梯攀爬而上,试图登上关墙。与此同时,秦军的投石机和弓箭手也持续不断地攻击着城墙上的魏军,为步兵提供远程支援。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兵器相交声响彻云霄。
    秦军和魏军在这处关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双方互不相让,拼尽全力想要占据上风。这场战斗充满了血腥和残酷,每一个瞬间都可能决定生死存亡。
    秦军悍不畏死,魏军也是斗志昂扬,秦军每一次的进攻都会给秦军自己还有守城的魏军带来不小的伤害。
    二十天之后,秦军耗费了不小的代价,终于攻下了这处关口,但秦军大庶长脸上却没有丝毫是喜悦。
    这处关口只是这谷道的这一端,在谷道的另一端,还有一处关口,而且据大庶长刚刚所知,有五千援军不久前进驻了关口之内。
    秦军为了突破这条谷道花费了将近两个月,战死了五万秦军。
    大庶长回首看着身后给秦军带来巨大伤亡的谷道,他决定向秦君提议,在此处建造一座巨大的关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