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卢杨之争
作者:胖头鱼的大头猫   魂穿大明,我从西南打到东北最新章节     
    在此之前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四月,宣大总督卢象升之父卢国霦,在阳和探望卢象升后,于返乡途中去世。
    五月,卢象升得知父丧,痛不欲生,连上七疏,请求丁忧守制。
    崇祯帝批准,以原任宣府巡抚陈新甲为新任宣大总督,令卢象升穿着丧服,等待交接。
    七月,崇祯帝夺情启用丁忧中的卢象升,并提拔他为兵部尚书,让他继续负责对建奴的秋防重任。
    当时,卢象升刚与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完成交接,于是崇祯帝命令卢象升,率宣化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西总兵虎大威,这三部入卫京师。
    并总督各地前来的勤王兵马,崇祯帝还第三次的赐予了卢象升尚方宝剑。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初四日黎明,崇祯帝召见卢象升、杨嗣昌于建极殿后的平台。
    卢象升针对兵部尚书杨嗣昌的主抚(即主和)之议,对崇祯帝说:“皇上命臣督师,臣意主战!”
    崇祯帝脸色一变,过一会儿才说:“朝廷原未言抚,这都是外人议论。”
    卢象升接着向崇祯帝确认,杨嗣昌是否曾以“格苗”的典故来主和。(格苗:源自于《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孔传曰:“讨而不服,不讨自来,明御之者必有道。 三苗之国,左洞庭 ,右彭蠡 ,在荒服之例,去京师二千五百里。”后来因此原因,以“格苗”来表示边民臣服。)
    崇祯帝表示,建奴与上古的三苗不同,建奴已“凌犯天朝”,不可讲和。
    接着崇祯帝对杨嗣昌说:“剿奴与剿寇不同,卿宜慎重!”
    这句话崇祯帝虽然是对着杨嗣昌说的,但是意在提醒卢象升在对清作战时不要像围剿农民军那样身先士卒。
    崇祯帝又命卢象升,与杨嗣昌和关宁总监高起潜等人,在安定门开会,卢象升大谈主战,满座沉默,。
    只有司礼太监曹化淳说:“毕竟卢老先生是正论!”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初五,崇祯帝出内帑金犒师。
    卢象升出城到昌平领兵,杨嗣昌前去送他,临别屏退左右,告诫卢象升“无浪战”(不要轻敌)。
    到了昌平后,崇祯帝又派人赐给卢象升银币、御马等物。
    卢象升感叹:“皇猷(帝王的谋略或教化)果壮若此,而枢部(杨嗣昌)持议若彼,无惑乎皇上以抚议咎外廷也。”(皇帝果然是主战的,杨嗣昌的主和建议,只不过是崇祯帝用来迷惑臣子的手段。)
    于是更加坚定了卢象升的主战之心。
    卢象升采取主动出击的方针,命诸将各选三百精兵,准备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十五日半夜分四路十面偷袭牛栏山的建奴。
    严令各路将士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令者斩。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十二日夜,他接到驻通州的总监高起潜的信。
    信中说:“只听说(李愬)雪夜袭蔡州,从未听说月夜奔袭,月光皎洁之下何以偷袭?
    道路遥远,恐怕清军早已移动。而且奇兵宜少不宜多,若十路齐发,仍是张惶(人早就跑了)。”
    总监高起潜他不仅反对夜袭,而且提前把卢象升麾下的总兵陈国威调向东路。
    卢象升顿足道:“既手书相阻,复调散我兵,剑、印在我,咎将安归?”
    接着上疏请求与高起潜分兵作战,杨嗣昌于是将宣化、大同、山西三路号称二万士兵归他统率。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十四日,卢象升在巩华城誓师,他慷慨陈词,泣如雨下。
    当晚,他接到杨嗣昌揭帖,说清军已南下,要他去通州面见高起潜。
    卢象升认为这是杨、高两人合伙阻止他的偷袭行动,夜不成寐。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五日,卢象升率兵至顺义,对清军展开袭击,先胜后败。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七日,杨嗣昌亲自出城到卢象升军营,卢象升斥责杨嗣昌“沮师养寇之罪”。
    杨嗣昌则逼卢象升对他用尚方宝剑,卢象升终究是不敢斩杀杨嗣昌,结果闹了个不欢而散。
    杨嗣昌回城后,与卢象升互通书信,约定以大局为重。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十九日,卢象升与高起潜在安定门商议战略,他仍主张主动出击,高起潜以野战是清军所长为由反对。
    此次会议后,卢象升一度萌生退位让贤,请求让陈新甲代替自己的念头,向杨嗣昌表达“荐贤”之意。
    卢象升的谋士许德士指出,此举正中杨嗣昌的下怀,陈新甲是杨嗣昌的人,必然主和。
    卢象升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致函杨嗣昌表示自己将继续战斗。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军一部由顺义南下,兵锋直指东直门,卢象升面对清兵的频繁进攻,“日夜督兵力战”。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三日,清兵移兵德胜门外北土城,卢象升与之交战。
    十一月初四日,又与清军交战于西直门,获十余门巨炮,清军撤退,卢象升请求乘胜追击。
    经过众多文官讨论,崇祯帝一直到第二天,也就是初五日下午,才批准追击。
    但为时已晚,清军已到良乡、涿州,随后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
    十一月初九日,卢象升进据保定,命诸将分道出击,大战于庆都(今河北望都),斩清军三百级。
    然而军中缺饷,牵制了卢象升的进一步行动,清宛县令左其人、真定巡抚张其平,都不给他运饷,他移书兵部告急也得不到回复。
    监军太监方正化则密疏弹劾卢象升“縻饷逗留”,引起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不满。
    到了十二月,京畿地区已经连续失守真定、河间等十几处州县。
    其中,高阳知县雷觉民,因对建奴毫无准备,听说清军压境弃城后逃走。
    在此危急时刻,已经致仕(退休)的重臣孙承宗,率全家入城,领导高阳军民抗击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