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两虎相争,此计屡试不爽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嘿,军师这一手,仇恨算是稳稳地拉住了。\"
    回到军营后,张飞立刻被刘备召至中军大帐,文臣武将齐聚一堂,刘备脸色阴沉,犹如乌云压顶。
    \"翼德,你去了哪里?\"
    张飞坦然跪下,直言不讳:\"昨日没能尽兴,特意在路上截住蔡瑁,又教训了他一番鞭刑。\"
    \"但大哥请放心,蔡瑁是你放走的人,我并没有取他性命。\"
    刘备气得手都在颤抖,拔关羽、赵云等将领见到这一幕,连忙趋前,跪倒在张飞面前为他求情,帐内顿时变得有些纷乱。
    张飞开口道:“大哥,你要取我性命,何需亲自动手,一句话足矣!”
    说着,他竟抽出佩剑,准备自刎。
    刘备其实并无杀张飞之意,只是需要一个台阶来服众罢了。见此情景,他拉住张飞,叹息道:“翼德,你这样做,联盟之事该如何是好?”
    “我是你的兄长,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割发代首,向蔡将军赔罪!”
    接着,张飞就要动手割发,这是古代的大忌,现场愈发混乱。
    这时,张铭看出时机成熟。
    “主公,请听我一言!”众人见是张铭出声,纷纷停下动作,刘备也露出悲切的表情。
    “军师,翼德行事鲁莽,破坏了军师的计划,现在还能挽回吗?”
    张铭急忙安抚道:“主公不必担忧,三将军此举未必是坏事。”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连熟知内情的关羽和张飞也愣住了,连心急如焚的刘备也一脸困惑。
    “军师此话何意?”刘备询问。
    张铭轻轻摇动羽扇,从容解释道:“我料想蔡瑁回去后,必定会在刘表面前挑拨离间。”
    “不出意外,甚至会利用蔡氏家族来逼迫刘表与主公拼死一战。”
    刘备听得更加疑惑,这听起来岂不是更糟?他并未察觉有什么好处。
    然而,刘备耐着性子听下去,张铭继续道:“可是荆州并非蔡家独大,即便刘表决定与主公死战,下次领军的也未必还是蔡瑁。”
    “绝不可能!”
    “荆州军队交给谁,恐怕刘表都不会完全放心。”
    “因此,我推测下次荆州出兵,必然是刘表亲自领军。”
    “届时,主公可在阵前与刘表对话,直接表明心意,或许当场就能达成盟约。”
    听完张铭的分析,刘备豁然开朗。
    实际上,张铭心中暗想:“等到刘备真正见到刘表,那时恐怕就是让他下定决心与刘表对抗的时候了。”
    毕竟,刘备对刘表知之甚少,而张铭却对其性格了如指掌,深知刘表多疑猜忌,视荆州为己有。
    这样的一个人,怎可能容许刘备在南阳停留,更别提蔡家的暗中影响了。
    不过,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
    张铭的目光转向北方。
    看到营帐中的混乱渐趋平静,张铭又说道:“主公,南线战事暂告一段落,新野文聘素以稳健闻名,不会主动发起进攻。”
    “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北方的夏侯惇。”
    听到北方,刘备的神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军师,据情报,虽然此次非曹操亲征,但除了大将夏侯惇外,还有军师荀攸同行。”
    “如今蔡瑁已败,你觉得他们会撤军吗?”
    张铭笑道:“若只有荀攸,他们必定退兵;但夏侯惇为主将,情况就不同了。”
    “宛城空虚,一旦得知,他们必然觊觎。”
    曾经诸葛亮烧你,如今张铭亮烧你
    博望坡。
    一座小山岗上,张铭亮正悠然地坐在桌旁,桌上摆着瓜果和一壶温酒。他轻摇羽扇,边品酒食,一副闲适的样子。瞥见站在一旁的裴元绍,他心中微微感叹。
    “要是有个知心之人相伴该多好,可惜,现在只有裴老哥陪我。”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遗憾。
    裴元绍看着公子轻松的模样,还有那意味深长的目光,一时有些愣神,以为公子是在考验自己,急忙问道:
    “公子,您说夏侯惇真的会从这里经过吗?”
    他抢先开口,以免被公子提问。
    “当然,从叶县南下宛城,这条路是必经之路。”
    “况且探马来报,夏侯惇已经分兵一万,朝博望坡来了,你为何还要问这个?”
    裴元绍老脸微红,赶紧转换话题。
    “公子,咱们为什么要在此设伏呢?”
    他偷偷抹去额头的冷汗,一路上行军,公子总是时不时地检查他的功课,让他有些畏惧。关键是,答错就要挨板子,这在众人面前实在尴尬。
    “裴老,你的问题真是该打。”一句话让裴元绍紧张起来。
    “啊?为什么该打?”
    虽然不解,裴元绍还是伸出手。
    啪的一声,清脆的戒尺声响起,一位翩翩公子如老师一般教训一名粗犷壮汉,所幸周围的士兵早已习以为常,强忍着笑意。
    “我在战术手册中不是提过这样的情况吗?”
    “你看周围,两侧山林茂密,中间仅有一条狭窄通道,而这里又有山岗可以俯瞰全局,这不是天然的伏击点吗?”
    “你觉得你应该不应该被打?”
    张铭亮指向前方地形,耐心解释。从教裴元绍识字开始,他就不再使用那些启蒙读物,而是他自己编写的战术手册,里面涵盖了古今诸多经典战役及其理论知识。
    他计划,等裴元绍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后,再向全军将领推广。不过今天裴元绍的表现让他有些不满。
    “裴老,你这是怎么了?我之前问的问题,你不是都回答得很好吗?”
    裴元绍抓了抓脑袋,憨厚地笑了笑。在这种尴尬的时刻,他实在想不出其他应对,只好运用公子教给他的策略,以不失礼节的微笑化解了难题。
    好在身旁的士兵突然情绪高涨,一名侦察兵前来报告。
    “报——!”
    “前方已发现夏侯惇的大部队,正在向博望坡进发。”
    张铭亮眸微闪,一饮而尽杯中的酒,下令道:
    “传令子龙、叔至,按计划行事!”
    不久后,
    夏侯惇率领一万大军来到坡下,他在叶县与荀攸得知蔡瑁兵败的消息后,又接获袁绍南下围攻白马的情报。荀攸本打算撤军,但夏侯惇不舍得让宛城空虚无人。
    于是两人商议后,夏侯惇带精兵一万火速袭击宛城,荀攸则坐镇叶县指挥两万大军。此刻看到博望坡的地形,他心中警觉,正欲派出探子侦查。
    就在此时,前方突然尘土飞扬。
    紧接着,人马攒动,一位身披银甲,骑着白马,手持银枪的年轻将领,举枪指向夏侯惇,高声道:
    “前面那位是独眼将军夏侯惇吗?”
    “我是常山赵云,现已率大军赶到,特来阻挡你们。”
    “袁绍已派兵南下,识相的就赶紧撤退,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赵云此言一出,夏侯惇勃然大怒。自从失去一只眼睛后,他对提及此事的人尤为愤慨。在这个讲究仪表的时代,赵云的言论对他的侮辱程度,不亚于攻击他的家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张铭教他的策略。
    夏侯惇策马挺进,与赵云激战,边打边喊道:
    “你就是赵云赵子龙,当年我主不在,伏击的就是你吧。”
    “正好,今日新仇旧恨,一起清算!”
    战斗中,他下手更为狠辣。
    几个回合后,赵云虚晃一枪,掉转马头便逃。夏侯惇紧追不舍,大军随后跟进。赵云在走出一段距离后又回头交战,几回合后再次逃跑,反复几次,逐渐将夏侯惇引向坡顶。
    身后副将李典催马赶来,劝道:“将军,不可追赶,前方林木渐密,恐有埋伏。”
    夏侯惇冷笑回应:“曼成多虑了,你以为我会被赵云的话激怒到失去理智吗?”
    李典一怔,心想也许确实如此,但他不敢明言。
    夏侯惇接着说道:“曼成可知,赵云在刘备手下,担任骑兵主将。试想,宛城空虚,刘备还在南线作战。”
    “现在能援助宛城的唯有骑兵,赵云此举必有其不得已之处。但这正说明前方不会有埋伏,骑兵入林,愚蠢之极!”
    “等我擒住赵云和他的骑兵,不仅能为主公立功,还能削弱刘备一臂,岂非大妙?”
    说完,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劝阻,径直向前冲去,很快来到博望坡路最狭窄,两侧树林最为密集的地方。
    然而,到了这里,哪里还有赵云的身影?
    就在夏侯惇疑惑之际,鼓声响起,坡上箭矢如雨般落下。
    与此同时,一罐罐瓦器如雨般从两侧山坡滑落,砸在地面上,留下一片液体痕迹。
    \"将军,大事不妙!是燃油!!\"
    \"还有那些箭矢上,绑着的是干草!!!\"
    李典内心惶恐不安,率先察觉到了异样,立刻检查一番,迅速向夏侯惇报告。
    山路上,夏侯惇惊骇失色,意识到中计,急忙命令大军撤退。
    \"快撤!\"
    \"全体后军改前军,撤下山坡!\"
    然而,后方道路已被陈到率领的人用砍倒的大树和山坡滚下的巨石阻断,短时间内无法清除。
    山顶上,
    张铭看着混乱的夏侯惇军队,轻轻摇动羽扇,自言自语。
    \"从前是诸葛亮烧你,如今换我张铭出手。\"
    \"你啊你,真是与火有着不解之缘。\"
    随后,目光中闪烁杀机,他挥动手臂。
    \"传令下去,立即发动火攻!\"
    一声令下,无数火箭遮天蔽日,直扑山道附近。
    轰隆隆——
    博望坡瞬间被火光照亮,火光冲天,烟雾弥漫。
    这场战斗,刚一开始,似乎已经注定结局。
    山顶上,
    裴元绍目睹博望坡烈火熊熊,心中震惊无比,这一把火竟然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了夏侯惇的一万精锐部队。
    再看向镇定自若的张铭,他的眼神里除了尊敬,又多了一份敬畏。
    \"公子,仅凭这把火,就能击败夏侯惇的精兵?\"
    \"这火攻的力量,未免太惊人了吧!\"
    裴元绍忍不住咕咚咽了口唾沫,用力揉了揉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张铭。
    然而,张铭并未放在心上,因为裴元绍不了解赤壁之战的壮举。
    那场大火,连长江都为之燃烧,曹老板数十万大军尽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与那次大火相比,博望坡的火攻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不过,张铭不忘提醒裴元绍:
    \"老裴,你要记住这个道理。\"
    \"水火之力,皆源自自然之力,天地之间,唯有自然之力最难抵挡。\"
    \"自古以来,威力最大的战术,莫过于水淹火攻。\"
    \"只要地形适宜,运用得当,别说万人,即使是十万、百万,也能轻易消灭!\"
    裴元绍闻言,身躯微微颤抖,眼中的震惊毫不掩饰。
    如果是旁人如此告诉他,他可能会嗤之以鼻。但这是公子亲口所言,亲眼所见的火攻效果,让裴元绍深感其真实。
    简单的人自有优势,他会将信赖之人的话语铭记于心,也许在未来某个时刻,这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好了,追击差不多结束了。\"
    \"通知子龙和叔至,对于疲惫的敌人,不必穷追不舍。\"
    很快,传令兵迅速传达了命令。
    不久之后,正从熊熊大火中艰难逃脱的曹军将领赵云与陈到在接到指令后,逐渐停下了追击,整顿队伍,向山脚下集结。
    大火燃烧了一整天一夜,直至第二天拂晓,才慢慢熄灭。
    这一战的结果是惨重的。
    夏侯惇的一万精锐几乎损失殆尽,能够逃生的仅有夏侯惇、李典以及他们的一百多名亲兵。
    这场大火不仅烧掉了夏侯惇的勇气,也迫使驻扎在叶县的两万曹军士气大挫。
    张铭刚带领赵云、陈到及其骑兵部队返回宛城不久,前方就传来情报,叶县的曹军已经开始缓缓撤退。
    在宛城府衙内,张铭提笔写下一封信:
    “叔至,你先回到主公身边,把这封信转交给主公。”
    “战后,曹操短时间内无法南下,我们可以趁机休整,静候刘表出兵。”
    “目前没有战事,你可以告诉主公,我暂时留在宛城,将投降的士兵整编完毕,扩充主公的兵力。”
    说完,他将信递给陈到。
    “遵命!”陈到接令退出,张铭接着看向赵云。
    “子龙,辛苦你了。这三万降兵中,南阳籍的有一万两千人,我会全部交给你。”
    “按照军事训练的策略,放手让他们训练,我希望一个月后能看到他们脱胎换骨的变化!”
    赵云神情庄重,认真地点点头,坚定地回应:“军师放心,子龙一定不负所托!”
    既然有现成的将领可用,张铭自然不会亲力亲为,这不符合他偷懒的形象。
    更何况,作为领导者,应当发挥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如果刘备在这里,张铭相信他会做出同样的决策,因为他的弱点——懒惰,已经非常明显。
    见赵云要离开,张铭忙转向裴元绍。
    “老裴,去向子龙好好学习练兵之道,还有那些剩余的俘虏。”
    “别让他们闲着,只要不 他们,修缮房屋、开垦荒地、伐木砍柴这些都可以做。”
    “总之,要让每个人都忙碌起来,我们的粮食不能养活闲人。”
    “明白了吗?”
    看着裴元绍略显迟钝的表情,张铭微微一笑。
    “不明白也没关系,多向文和先生请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