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虽无当阳单骑救主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听到张铭的计划,甘宁面露喜色,接着问道:“军师高见!”
    “军师竟然对程普知之甚详,实在令人敬佩。”
    “然而兴霸有一事不明,军师是如何察觉程普并非真心寻死的呢?”张铭回应道:“程普对我而言,是杀害父亲的仇敌,我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调查他的所有事迹。”
    “当你对一个人了如指掌,只需稍加留意,就能洞察其内心世界。”
    “好了,快去吧。”
    张铭当然只是随口胡言,但甘宁却深信不疑。
    “遵命!”甘宁望着张铭,眼神中多了几分敬畏,恭敬地答应后退下。
    看着甘宁离去的背影,张铭眼神深邃。程普为何并非一心求死,其实张铭也在冒险,但从程普最后的表情判断,他的猜测是正确的。
    即使猜错,张铭也不会给程普再次开口的机会,因此实际影响不大。他敢于这样做,是因为基于程普历史上真实的死亡原因。
    《吴书》记载:程普曾亲手 数百叛徒,将他们的 投入火中,随后程普自己也病倒,病情日益严重,百日后便去世了。民间传说中,程普的 被归咎于阴魂索命,显然不可信。
    张铭分析,程普实际上是死于瘟疫!在这个疾病频发的时代,程普为何选择焚烧而非埋葬那些人?要知道,那些人都是他的亲卫队。
    只能说明,他们的 不能被人轻易查出!
    参照当时防治疫病的方法,通常是采取极端措施,程普显然不愿被卷入其中,所以才会极力隐瞒。设想一下,年逾六旬的程普尚且如此珍视生命,更不用说现在的他只有四五十岁。
    怕死才是正常的!
    其实程普表现出求死的态度,只是为了逼迫张铭动手,但实际上,像程普这样的高级将领,生死并非张铭所能决定。张铭甚至察觉庞统已急得面色焦躁,随时准备劝阻。
    老谋深算的程普怎会看不出来?他显然是明白的,因此毫无畏惧!
    不仅有人会阻止张铭,而且张铭还会因此背负越权的名声。即使刘备不在意,其他人、世人的看法又如何?特别是将来想投奔刘备的世家子弟,他们又如何看待一个无法控制部下的领导者?
    一个连手下都无法管理的领袖,真的值得忠诚吗?这就是程普的进退策略,他深知刘备的仁义,只要把自己塑造为舍生忘死的忠臣形象,他相信刘备不会轻易杀他。
    正是基于这些洞察与分析,张铭确信程普并不想死。遗憾的是,程普的计策注定失败,即便他真的见到了刘备,为了张铭,刘备仍会选择除掉他。
    然而,张铭不愿刘备陷入困境,也不愿背上滥杀忠良的恶名,所以他反驳程普,并在这里设计 。此外,【敏感内容较多,无法继续输出】
    29章 逃亡遇害,波澜不惊
    接着,张铭携甘宁来到囚禁朱桓的营帐前。
    “程普死了?”朱桓显然也有所耳闻,见到张铭,开门见山地问。
    张铭微微颔首,没有否认,还未开口,朱桓已大笑道:
    “哈哈,好!死得好!!”
    “这种人,本该如此!!!”
    “怎么,张军师怕我会逃跑吗?”朱桓反问道。
    “放心,你并未以俘虏对待我,还单独安排营帐,我不会让你为难的。”朱桓接着道,“况且,我朱桓并非贪生怕死之辈,生死任由你处置。”
    张铭暗自欣喜,朱桓的想法和他预料的一致。
    朱桓刚追随孙权不久,孙权对他还不够了解,竟让他担任程普的副将,这使得朱桓对程普心存不满。孙权并不知道,朱桓性情高傲,不愿受人驱使,每当战事中无法自主指挥,便会感到愤懑。
    先前张铭揭露了程普的贪生怕死,如今程普死去,最乐见其成的恐怕就是朱桓了。
    张铭叹了口气,道:“休穆何出此言?”
    “如果孙权启用休穆为主将,而不是程普这个贪生怕死之人殿后,我未必能成功。”他接着说,“因此这场战斗是孙权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我为何要取休穆的性命呢?”
    “说起来,我和休穆还有一段渊源,不知他是否愿意听听?”张铭话锋一转。
    朱桓闻言,心中颇为受用,对于孙权让他做程普副将一事始终耿耿于怀。孙权虽解释是为了监视程普,但为何不能让他担任主将,程普做副将,或者换其他人呢?
    张铭贬低孙权时,他保持沉默,此刻听到张铭与自己有瓜葛,他下意识地询问:“哦?此事我确实不知,愿闻其详。”
    朱桓的反应让张铭心中暗喜,他对劝降朱桓的信心又增加了几分。
    紧接着,张铭神情真诚,凝视着朱桓,开始了他的游说。
    “休穆出身吴郡朱氏,我并没有说错吧?”张铭问道,这并不是秘密,稍加调查便能知晓。
    他继续道:“据我所知,吴郡朱氏与吴郡张家,彼此之间有联姻。”
    “而吴郡张家与我颖川张家,皆为留侯后裔,所以我才说我和休穆有些渊源。”
    此话一出,不仅朱桓,就连一旁的甘宁也露出惊讶之色。
    “这也能扯上关系?军师真是神人!”甘宁心中对张铭的敬佩如长江流水,源源不断。
    朱桓愣住了片刻,一时不知如何回应,毕竟这层关系似乎有些牵强。
    然而,张铭接下来的话让他有所领悟。
    只听张铭不等他回答,自顾自地说:“孙策初掌江东,对当地世家下手,贪婪地掠夺他们的财富,这种行为令人鄙视。”
    “我当初听到时,深有感触。”
    “孙权是孙策的亲弟弟,又是孙策指定的 ,但他却向世家示好,其中原因,我想休穆应该明白。”
    朱桓略感惊讶,他确实不清楚内情。
    然而,他明白了张铭的意思,孙权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目的。而张铭,作为世家子弟,与朱桓相似,应该不会加害于他。
    出于本能,朱桓问道:“为何如此?桓确实不知情。”
    张铭微微一笑,坚定地看着朱桓,缓缓道:“休穆,其实你心知肚明,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自孙坚到孙策,世家始终被他们视为仇敌,你觉得孙权能例外吗?”
    朱桓摇头,张铭的话让他回想起过去,朱家要崛起,就必须依附孙权。坦白说,与孙家结盟,如同一把 剑。
    张铭进一步引导:“休穆,难道你忘了‘欲擒故纵’的道理吗?”
    朱桓猛然醒悟,明白了张铭的暗示。
    “你的意思是,孙权打算让我们壮大后再除掉我们?”
    张铭含笑不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沉默许久,朱桓深深地叹了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张铭。
    “军师,你是不是想劝我投降?”
    张铭点头,没有否认。
    朱桓接着道:“如果军师能满足我三个条件,我愿意归顺!”
    听到这话,张铭显得十分欣喜,但他表面上保持冷静。
    “休穆尽管说。”
    朱桓思考片刻,开口:“第一,希望在未来的江东之战中,军师不要让我参战。”
    张铭毫不犹豫地答应:“没问题,我会向主公说明情况。”
    朱桓继续:“第二,我希望独自领军。”
    张铭笑道:“自然,荆南匪患频发,明年由休穆坐镇荆南,岂不是更好?”
    朱桓大喜,稍作迟疑后,他又提出了最后一点请求:“我知道军师与孙家有怨,但我有个不情之请。”
    “能否放过孙家一脉,不要赶尽杀绝?”
    张铭早料到朱桓会有此要求,他欣赏朱桓的轻财重义。据史书记载,朱桓的记忆力惊人,多年后再见也能辨认,且他能记住一万部下的名字,连他们的家人也不遗漏。他的俸禄和财产甚至共享于部下,以至于朱桓去世后,部下悲痛不已,家中竟无一物,全靠孙权资助才办完丧事。这足以看出朱桓的高尚品质。
    此刻,张铭决定直截了当地提出他的筹码,声音渐低:“孙家的孙仁,如今是我的妾室。”
    “你觉得我会对孙坚赶尽杀绝吗?”
    这句话一出,不仅让朱桓震惊,就连甘宁也瞠目结舌。但张铭简述了他们之间的事情,此事早已上报刘备,刘备并未反对,因此他们无法指责。
    朱桓心中的顾虑消散,深深一礼,低头说道:“既然如此,我朱桓愿意归降!”
    “哈哈哈,休穆请起,我这就去为主公报喜!”
    张铭大喜,朱桓的投诚意义非凡!
    在有了朱桓归降的先例之后,未来招降吴国其他名将,特别是那些出身世家的将领,将会事半功倍!
    看着张铭急切的样子,朱桓内心深受感动,被人如此重视,他感到非常欣慰。
    正当张铭准备向刘备报告朱桓归降的消息时,
    在寻阳城下,孙权的三万大军已将这座城池重重包围。
    望着只有三千守军的寻阳城,以及城内的张飞,孙权重新找回了信心。
    “哈哈哈!”
    “张铭也有失策的时候,如果不是公瑾,我差点就错过这个绝佳的机会。”
    “有张飞在此,刘备不可能不来,只要他敢来,我们就可趁机围城打援。”
    “元叹,子烈现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