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张铭把握良机
作者:伟栋   三国:智诱刘皇叔,军师乃神人最新章节     
    此刻见到江东士兵如打了 般,他们更是斗志昂扬。
    当定安军追击过来时,有序撤退已变得遥不可及。孙权明白,若不阻挡敌人的冲击,撤离根本不可能!
    事到如今,唯有背水一战!
    寻阳城下,混战爆发,江东军与荆州军交织在一起,比拼的不再是将领的勇猛,而是部下士兵的坚韧意志。
    在这方面,刘备的荆州军无疑占据上风!
    刘备目睹战局变化,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心却暗自欣喜。
    “多亏了知汉的训练方法,尽管定安军人数少于江东军,但依然能稳占优势!”
    想到这里,刘备决定进一步 局势。
    “传令,文长、仲业,率领各自部队,从两侧插入战场!”
    “遵命!”
    魏延、文聘接令离去。
    此时刘备本阵只剩下五千亲卫和陈到的白毦亲卫。
    就在这时,东南方向忽然传来喊杀声。
    刘备凝神望去,只见一支打着“周”字大旗的军队,正向他们疾驰而来。
    看到周字大旗,刘备身边的诸葛亮敏锐察觉。
    “主公,看来军师之前的预测没错,‘放一批’的人就是周瑜。”
    刘备点头道:“应该是,周瑜还真是个棘手的人物。”
    “孔明,近卫营就交给你了。”
    诸葛亮在江夏之战中的领军能力已得到充分展现,刘备对此深信不疑,于是放心地将指挥权交给他,自己则全身心投入正面战场。
    诸葛亮恭敬应允,立即着手调兵遣将。
    在正面战场上,原本士气逐渐低落的江东军在见到援军后,重新振奋起来,与荆州军拼死搏斗。
    孙权看到周瑜前来支援,顿时觉得有了依靠。
    “众将士坚持住,公瑾和幼平来了!”
    “坚持下去,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同时,他还派出自己的亲卫加入战斗。
    孙权亲自督战,确实提升了江东军的士气。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刘备竟比他更狠,直接带领白毦亲卫杀入敌群。
    “嘶!”
    这时孙权才意识到,刘备如同他的父兄一样,是一位能在战场上自由驰骋的诸侯。
    刘备亲临战场,荆州军的士气更是如虹。
    此外,他寄予厚望的周瑜也被诸葛亮的人马牵制住。
    在诸葛亮精心策划和部署下,近卫营严阵以待,使周瑜一时难以突破,形成胶着状态。
    另一边,
    张铭携同裴元绍,从容不迫地向寻阳进发。
    他们的身后,绵延的队伍足有两万人之众。
    “公子,我们为何不加快行军速度呢?”裴元绍抓了抓脑袋,对于援助行动为何不急切前进感到不解。
    他的疑问吸引了周围将士们的关注,因为他们同样疑惑,只是等级较低,不敢提出。
    要知道,寻阳城内的统帅可是他们的主将张飞张翼德!
    这些破虏军将士个个渴望插翅飞往寻阳,与他们的张将军并肩战斗。
    张铭看在眼里,却依然保持着冷静。
    “老裴,你说说,我们援助的目的何在?”他刻意提高音量,好让周围将士也能清晰听到,以免那些早已接到命令,在长沙疫情结束后北上的破虏军残部过于焦虑。
    裴元绍一愣,苦笑着暗自责怪自己多嘴。
    “唉,我这张臭嘴,公子这样安排自然有其道理。”
    “这下好了,公子又要考我了。”
    看着张铭不知从何处取出的戒尺,裴元绍的手心不由一阵抽搐。
    “额,让我想想。”
    裴元绍急忙回答,脑海里迅速回忆起张铭赠送的那本古今战役手册中的内容,那些战役分析犹如电影般快速闪过。
    “嗯?有了!”突然,裴元绍灵光一闪,脸上露出了喜悦。
    “公子,我们援助是为了给敌人致命一击!我记得那本手册曾提及,如果过早到达,敌人可能会逃逸;但如果太迟,他们也可能撤离。”
    “因此,行军不能急躁,要多派侦察兵,根据战况灵活调整行军节奏。这样,我们才能在最佳时刻,出现在战场上,一举夺胜!”
    一口气说完,裴元绍对自己的表现有些惊讶。
    张铭微微点头,不得不承认,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裴元绍的进步显着。
    然而,裴元绍的解释还不完整。
    “伸出手来。”
    裴元绍一惊,下意识地伸出手。
    “啊?公子,我说的不对吗?”
    啪的一声,张铭打过后,微笑着说:“对,但还不够全面,所以还得罚。”
    接着,他提高声音,大声道:“除了你刚才提到的决定胜负的因素,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无论我们何时抵达,江东军必将败退。早到一分钟,让主公能多消灭一些江东军,对来年乃至将来征服和治理江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最后一句话,张铭说得深奥,裴元绍虽然有所思考,却未能完全领悟其中的深意。
    这时,前方侦察兵回报。
    “报告!”
    “军师,寻阳城西南方向,赵将军的龙胆骑兵已成功突围,不过敌军已开始撤退,正前往东南战场。”
    张铭眼前豁然开朗,意识到此刻正是行动的最佳时机。
    \"传令赵云,实施游击战术,尽量减少骑兵的损失。\"
    \"时机已至,全军加速行进,目标难寻!\"
    说完,大军如离弦之箭,疾驰向阳寻城。
    当张铭带着亲卫营和破虏军残部到达战场时,原本因孙邵加入而稍显紧张的战况,迅速倾向于刘备一方。
    近两万人涌入并分割战场后,最先作出反应的是周瑜的增援部队。
    他果断撤退,与周泰一同向柴桑撤离。
    紧接着是孙权,看到张铭的大旗,他心中担忧如何安全退回皖县。
    毫无疑问,江东军败北,幸亏韩当、孙邵等名将指挥有方,才未致全面溃败。
    最终,这场战斗持续到夕阳西下,刘备方面才放弃追击,返回阳寻。
    再次见到张铭,即使一向沉稳的刘备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只有在面对张铭时,他才会毫无保留地表达情感,紧紧挽住张铭,慰问不断,甚至没有立即听取战报。
    待激动的心情平复后,他与张铭一起,在城外大营中详查战报。
    阳寻一役,堪称刘备南征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此役,刘备的荆州军阵亡将士超过八千,伤者更是多达六千,赵云的龙胆骑此刻仅剩数百。
    每一名骑兵对刘备来说都是珍宝,听到伤亡数字,他的眼角都忍不住抽搐。
    然而战果显着,江东军孙权的四万兵马,阵亡过半,被俘至少一万,尽管多数为伤员,但估计能逃回皖县的战斗力已不足万人。
    唯一损失较小的,可能是周瑜的一万援军。
    听完战报,刘备安排好战后的抚恤事宜,然后让人带陈武前来,目光转向张铭。
    以其杰出的军师之力如同神仙般令人敬畏。
    此刻,陈武彻底震惊,并非在战场被张飞击晕,而是在他被带至此处之前,仅仅见过一个人的身影。
    他遇到的是孙尚香!
    当他从孙尚香口中得知,自己已经属于张明之后,陈武已惊得不知所措。
    但更令他震撼的是,孙尚香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暗示孙策的死亡很可能出于孙权之手。
    这让陈武从震惊踏入了恍惚的状态。
    直至被引入营帐中,见到刘备和张明时,陈武的心情如春风拂过般的缓和。
    刘备亲自解开他的束缚,关怀备至,那份天生的亲近让他内心倍感暖意。
    而张明的话语,则动摇了他的根基。
    “子烈啊,你的忠诚淳厚,不应该被人操纵用于恶意之行。” 张明继续说着:“或许你现在无法完全相信尚香之言,但 终将大白于天下。
    现在我只问你一件事,如果孙策真是孙权下的毒手,你会选择投降吗?”
    听闻这话,陈武魁梧的身体不禁颤抖。
    他对孙权臣服源于孙策的遗愿,他真正视为主公的,始终只有孙策一人!因此,他坚定了回答:“若是果真如此,我愿意投降!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成为保卫大军的重要力量。”
    对于这个请求,张明毫无异议,刘备也表示赞同。
    处理好陈武的问题后,刘备的心情明显愉悦许多。
    察觉到身旁无旁人,他的疑惑难耐,赶紧向张明寻求策略指导。
    “知汉,眼下我们应如何行动?” 长时间的大战之后,刘备虽确定江东是下一步的目标,但对于如何执行,他对张明的战略并无太多理解。
    自长江陵别过后已有一个多月光景,这段日子里刘备深深想念着老部下们。
    难得有机会单独与张明细谈,他渴望了解详情。
    同样感受到天气的严峻变化,以及冬季不再适合大规模作战的现实,张明思索片刻,开始了详细的计划:
    “这场战斗过后,庐江已唾手可得。
    江东所有军队总计不超过十万,仅凭一次攻势,我们就损失了一半左右的兵力。”
    “柴桑失守后,江东不可能不派遣重兵驻守,估计最起码需要三四万兵马。”张明又道:“丹阳、会稽、吴郡等地也需一万多名士兵分守各地。
    如此一来,庐江留下的军队只能约一万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