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曾氏祠堂
作者:轻点跳过   长江图南,刚重生就遭遇学生跳楼最新章节     
    祠堂,正式的称谓叫宗祠,也可以叫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
    西周祭祀有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庙。
    到宋代,着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但不论太庙还是家庙,在概念上又都可以称作“祠”,是纪念先祖和前代贤哲的地方。
    宗祠,是族权与神权的交织中心。宗祠中的主祭,又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因此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还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
    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宗祠,一般分布于较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地区,如闽省、粤省、琼省、皖省、赣省、越省、桂省、湘省等南方省份。至于蜀省,肯定是有,只可惜曾忆乡没有见到过。也不清楚它的规制。因此,曾忆乡给兄弟下了死命令,自己必须亲自搞懂,不然“曾氏祠堂”怎敢放心交给他呢?
    曾怀乡执行哥哥的指令还是不打折扣的,真的很老实的买书来看,拜访洪南城里的老先
    生。弄了一个月勉强把宗祠的规格搞明白:有几间房,要多大进深,多少面宽,多大高度,这些都是要有一定的规定,绝对不能够乱来的。比如,常见的四合院式的祠堂,一般会有三间或五间,进深三间或五间,面宽和进深比例为1:1或1:1.5。
    祠堂的建筑,大多讲究风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将旧房改建成祠堂。曾忆乡将官仓街曾氏老宅改建成祠堂就属这种情况。曾氏老宅的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米左右,差不多刚好是个四四方方的布局。
    曾忆乡选中的祠堂门是三开门的。正大门上方有名家题写的颜体鎏金大字“曾氏祠堂”,此门平常不开,只在春秋二祭或议大事时开启。整个祠堂完全四面封闭,环绕成一个独立的建筑,外观是一个典型的蜀南明清旧时民居风格,但是,曾忆乡知道修祠堂这种事从来就马虎不得。他要求曾氏祠堂的建筑高度一定要比相邻建筑的高度要明显高出一头。
    从大门进来,穿过一个天井,上了9步台阶就进入祭祀大堂——中堂。8根大柱立于堂内,每一对左右两根大柱都挂有名家书法家题写的对联。当然其内容都是赞美、歌颂曾氏祖先和族人的。中堂正前方的神龛上摆放着6位祖先的神位: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一块匾额悬于中堂穹顶正上方:泽被万世。中堂的面积很大,可以站立12人x12人的正方形方阵。中堂的穹顶大约12米高,让里面祭祀的晚辈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祖先的伟大。
    中堂两侧有耳门可进入后殿,房屋两面采光,其四壁挂有六位先祖画像,布置有桌椅,可以在此茶饮、会谈、休息。后殿两旁是两个天井,里面摆满了各种颜色的兰花。平时这里安排有杂工和花匠维护与打扫,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陪伴以及贡品的孝敬,老祖先们倒也不寂寞。
    曾忆乡给曾怀乡安排的任务是:每周必须来官仓街“曾氏祠堂”给祖先上香和更换贡品,检查祠堂的安全、清洁。主持每年“春秋两祭”活动,清明祭祀,重阳祭祀。向有关重要来宾介绍曾氏祠堂的来历与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