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廷之中,王积翁只能带着无奈离去。
随后,在宫中,王积翁向元世祖忽必烈报告了文天祥的答复。对此,忽必烈并未显露出太多情感,因为他早有预感。过后,王积翁鼓起勇气提议:“陛下,如今形势已定,文天祥坚决不降,臣斗胆恳请陛下授予文天祥道士身份,让他于边远之地度过余生。此举亦能彰显陛下之仁慈与美德。”王积翁不愿看到文天祥就此丧命,即使机会微乎其微,他也想为文天祥争取一线生机。
同时,王积翁能感受到忽必烈对文天祥的重视,本无太多杀心。
忽必烈听闻过文天祥的事迹,深知他是一位忠诚正直的君子。
哪个统治者会不喜欢忠诚?哪怕是对他人的忠诚。
与那些虚伪的叛徒相比,忠诚正直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更可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喜爱。
因此,当王积翁提出建议时,忽必烈并未反驳或怒火中烧。
看到这一幕,王积翁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生机再现。
但就在他打算再次开口之际,却有人先行发言了。
当王积翁即将再次开口时,突然有人发声制止。
“陛下,此举并不妥当。”
发言者是刘梦岩,他的话语刚落,王积翁的脸色顿时阴沉如水。
然而,刘梦岩似乎并未受到影响,他依旧坚持己见,毫无顾忌地说道:
“陛下,文天祥在宋朝民众中声望显赫。若他愿意归顺陛下,倒是幸事一桩。但若将他放归山林,无异于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刘梦岩进一步警示,“若文天祥继续在民间引发纷争,对我们来说,岂不是自寻烦恼?”
他坚决主张不能释放文天祥。在他看来,文天祥要么彻底投降,要么就应该被处决。
刘梦岩的言论很快获得了朝廷中大部分人的赞同。毕竟,他们都是元朝的臣民,自然应当以元朝的利益为重。然而,仍有少数从宋朝降服过来的人心怀鬼胎。
他们心存这样一个疑问:若是因他们的投降而放走了文天祥,那他们算什么?为了个人荣耀而背离旧主的人?
因此,这部分人更倾向于看到文天祥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面对这样的局面,忽必烈汗并未立即作出决断,而是选择继续将文天祥囚禁,让他备受挫折。
这一囚禁,便长达三年之久。在这段日子里,忽必烈汗多次试图说服文天祥投降,但每一次都遭到了文天祥的断然拒绝。
这段历史中的囚禁岁月延续了三年之久。在那漫长而煎熬的期间,元世祖忽必烈不止一次地向文天祥发起劝降,然而,每一次的劝诱都被文天祥断然拒绝,他的心如坠入深渊,坚定如铁。
事实上,忽必烈甚至将文天祥的妻子和女儿作为谈判的筹码,承诺如果他能够投降,便可以与家人团聚,他们也将不再受此非人的折磨。
为了加大影响力,忽必烈甚至安排文天祥的女儿亲自写信给他。
信中的字句虽然简单,却字字沉重。文天祥的妻子和女儿在燕京被沦为奴隶,过着生不如日的悲惨生活,这一点在信中得以描述。
信中还表达了对团圆的渴望。
这封信触及了文天祥心中最柔软的角落。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妻子和女儿是他唯一的牵挂。
目睹她们在异地受苦,对文天祥而言,无异于心痛如绞。
------------
尽管女儿的信让文天祥心痛不已,但他仍然拒绝向元朝投降。
经过一夜的沉思,文天祥给女儿回了信:
“收到你的信,我心中的痛苦难以言喻,如何能不爱自己的妻子?然而,时事已至此,死则死耳,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所能做的,唯有坚定地走这条路……你告诉我的小女儿要做一个好人,我无法再照顾你们,这让我喉咙梗塞,痛不欲生。”
尽管心中痛苦万分,文天祥依旧坚定不移地拒绝投降,他的英勇与坚韧,令人敬佩。
在被囚禁三年的岁月里,文天祥身陷囹圄,却仍然成为众多宋朝志士心中恢复国家荣光的象征。即便在困境之中,他们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有人行刺元朝的左丞相阿合马,以此表达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这些因素累积起来,使得忽必烈汗在众多臣子的反复劝说下,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处决文天祥。然而,在执行死刑的前夕,忽必烈汗仍亲自前往监狱,去探望这位令人尊敬的囚徒。
在冷冽的监狱中,忽必烈汗目光复杂地凝视着文天祥。在过去三年的交锋里,这并非他们第一次进行心灵的对话。忽必烈汗真心敬佩文天祥的才智和气节。这样非凡的才华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但遗憾的是,文天祥拒绝向他投降,也不肯向他效忠。这让热爱人才的忽必烈汗感到非常无奈和无力。
“在这动荡的时代,王朝的更迭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隅。你对我的统治,真的有如此深的仇恨吗?”忽必烈汗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
文天祥没有回答,或许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忽必烈汗似乎也不以为意,继续他的话语,“我统一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并没有像金朝那样犯下种种罪行——焚烧、劫掠、杀戮,对宋朝人民赶尽杀绝。你不认为,我比那些宋朝的皇帝要优秀得多吗?”
文天祥依旧保持沉默,但他的沉默已无需多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忽必烈汗与南宋皇帝之间的强弱对比,已成为定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二者的差距都是云泥之别,南宋皇帝实在难以与忽必烈汗相提并论。
更重要的是,忽必烈汗对中国的未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忽必烈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文天祥仍誓死不屈,不肯向他俯首称臣。
一时间,牢房内陷入寂静。随后,文天祥发声,语气坚定地说道:
“身为大宋的臣子,我宁愿忠魂化石,也绝不改志。”
这是文天祥的坚定回应。忽必烈汗目睹了他的决心,无言以对,只是深深地注视着他,随后转身离去。
在深沉的目光告别后,忽必烈汗走出了牢房。
次日,在朝堂之上,忽必烈汗宣布了对文天祥的判罚。但在最后关头,他仍犹豫不决,示意仆人将文天祥带来,期望能最后一次说服他。
相较于那些已向元朝投降的宋朝官员,忽必烈汗对文天祥抱有更深的敬意。
这不仅是因为文天祥的卓越才华,更因为他那高尚的品格和忠贞不渝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