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点卯
作者:左右颠倒   科举,寒门读书郎最新章节     
    尽管没有朝会,但百官上值的车马仍旧不见少。
    也就是还没有正阳门,等进了内城,除了少数人有坐轿的权力,大多数官吏还是得靠十一路。
    关于南北谁先谁后的问题,朝廷目前的主旋律是先行处理辽东事务,就辽东巡抚和总兵一事已经扯了一个月的皮。
    李承平先前还打算领着新科进士去拜访汪阁老,可朝中事务缠身,实在没时间。
    后面他们只能再找找机会前去拜见,毕竟师生情谊在那。
    在城门口下了车,李承平又走了好大一段距离才到翰林院。
    翰林院位于长安街路南,矗在门口观察了会儿,这以后就是他打卡上班的地方了。
    门口有一官吏瞅了他老半天,说道:“可是状元郎?”
    李承平笑脸相迎,“下官见过侍读大人。”
    “不必如此,我乃都察院经历司经历(正六品),特来此查验翰林院同僚出勤情况。”
    自称经历的这人眼睛里同样带着笑,抖了抖手中的册子。
    这人穿着正六品的补子,翰林院侍读也是正六品,加上站在翰林院门口,李承平错认也就不奇怪。
    李承平见都察院经历示意他上前点卯,脸上挂着淡然,嘴角却泛着苦笑。
    果然不管在那个时代那个衙门当值,只要是正经机关上班都逃不开签到这种事。
    “点卯”等同于签到打卡,名称来源与卯时挂钩,“卯时”即早上五点到七点,官员们在这个时间段到官署报到。
    如果官员出现迟到或缺勤,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比如罚俸禄、降职等。
    朝廷更是不当人,为防止各衙门内部人员串联搞小动作,即所谓的“代打卡”,还专门安排了负责监督官员考勤的机构和人员。
    古代确实没有人脸识别,但不妨碍他们搞个真人来盯着,机器耗费的是购买的成本和电量,朝廷也就耗费个人工费。
    例如,李承平面前的这位都察院经历司经历大人,都察院有权对官员的出勤进行监督和弹劾。
    难保就有人借此攻讦政敌,压着你缺勤的小毛病不说,积少成多,逮到个大毛病一同上报弹劾。
    大大方方的签下自己的姓名,经历做了个请便的手势,示意李承平可以进去了。
    到衙门第一天,照例是要去拜见掌院学士。
    但李承平初来乍到,他可是有同年的,不能独自干这么特立独行的事,得等大家都到再一同去。
    翰林院有四位学士,分别是两位侍读和两位侍讲学士,朝中也有人挂着这个名头,不过都是虚衔,来不来都两可,真正管事的还得是四位本职在翰林院的。
    王明觉就是其中之一,鲁严议则已经不在院里,调到了通政司,眼下和师兄程冬在一块任职,通政司那地方不错,消息来的也快。
    好在没让李承平等太久,庄方和孔荀他们就到齐了,程长捷也在人群之中。
    今科馆选招录的庶吉士仅有十人,数量每科都不同,有的时候甚至一个不招。
    要说这程长捷也是个有本事的,此次馆选名列第一,一时间在二甲进士中也是风头无两。
    摇摇头不再多想,李承平领着十数人往掌院学士的班房而去。
    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嵩,徐嵩是以吏部左侍郎的身份兼任的翰林院掌院学士。
    职责之一就是教育辅导新进院的一鼎甲和庶吉士,也就相当于是常务副校长。
    至于你问校长是谁,那大概不用多说,天子门生尽管天子不教,但总归法理是在那里摆着的。
    徐嵩是松江华亭人,他一鼎甲进士及第,以探花身份进入官场,先是授翰林院编修,后一步步高升到现在的位置,现在也不过才到不惑之年。
    再打磨个几年入阁机会是很大的,甚至可以说几乎是百分百入阁,不过早晚而已,他的老师就是如今的内阁首辅严思勉。
    “学生李承平,见过徐学士!”
    面对翰林院的实职校长,李承平规矩的行了个弟子礼。
    徐嵩满意点头,笑道:“久安不必多礼,你们也都起来吧!”
    程长捷嘴角抽抽,至于这么双标吗!久安叫的这么亲切。
    顾此失彼是常态,一视同仁是奢望,但凡有区分就会有不公正。
    李承平要是知道程长捷连这点小事都要念叨,只会觉得他不适宜在官场上混,这种事是往后在所难免的。
    “你们应当也是知道,最近朝中在议辽东事宜,所以吏部很忙,本官等会还有事。”
    徐嵩沉吟片刻后,说道:“久安,我记得王学士是你乡试时的座师吧!眼下他正在院里,你去找他,让他带着你们熟悉熟悉。”
    随后又是说了一通场面话,徐嵩就匆匆往吏部而去。
    不知是真有事还是其他,反正李承平几人浑不在意,一般说来,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是不会管他们这些菜鸟的,最多不过是在入学时见个面,训几句话。
    徐嵩的表现不出乎大家的意料。
    没急着找王明觉,李承平领着大家去各个厅、堂等办公场所一一逛了下,与一众同僚们混了个脸熟。
    王明觉正在编检厅待着,这个地方的用途,是用于关于文献的编篡、校对等工作。
    “久安来了,快过来,过来!”
    王明觉可谓是意气风发,东宫日讲官的位置到底是到了他手上,官虽然没升,但捞到个詹事府的差事也是美得很。
    他此时对李承平的感观极好,一直记得这个人情。
    除了想还人情外,更多的是对李承平这个人的重视。
    一大波人呢!
    李承平没有与他聊太多,简单说了几句,就一副怪学生的样子,请王明觉指点迷津。
    李承平扫了一众同年一眼,笑道:“学生与诸位同年刚至翰林院,学士可有差事安排?”
    王明觉说道:“院内确实是有件事需要你们去做,编撰搜证史料还需不少人。”
    搜证史料这里面涉及的点很多,主要是编撰史书典籍,参与编修国史、实录等重要史书,润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同时对各类经典书籍进行整理。
    按理来说,进翰林院似乎是为了培养人才,选拔优秀新科进士深造学习。
    但其实不然,学习不假,可却是边干边学,纯粹就是一个新招进来的苦力。
    时招时不招庶吉士,就说明翰林院仅靠新来的一鼎甲遭不住造,得多找点牛马进来搬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