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朝堂中,排在文武官员首位的太宰司马孚大人的薨逝,令晋国朝堂局势起着微妙变化。
皇帝表面上悲恸难抑,实则是婆婆去世、媳妇的心情。
曹魏时期的最高官僚体制是: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是主体。
这与秦汉时期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本质区别并不大。
三公之上设大将军或大司马,是皇帝之下的第一人。
三公之下设九卿,具体处理朝廷事务。
到了晋朝,司马炎为了安抚司马宗室、曹魏时期铁心站队司马家的大臣、以及士族清流,不得不扩大顶层文官名额,整出“八公同辰”。
到司马孚去世前,八公分别是:太宰司马孚、太傅郑冲、太保王祥、太尉司马望、司徒何曾、司空荀顗、大司马石苞、大将军陈骞。
现在,大将军陈骞战死、太宰司马孚寿终正寝。
太傅郑冲,当世大儒,代表民间舆论,默认司马家族夺取曹魏天下。对司马炎已无压力。
太保王祥,琅琊王氏代表,和郑冲作用差不多。无压力。
何曾、荀顗、石苞三人,虽然石苞支持司马攸,但那是在谁做自己继承人问题上。他的前提是支持司马炎。
只有太尉司马望,他是司马孚长子,自己叔叔辈,对司马炎还形成一些压力。不过比起司马孚,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一个对司马炎有威胁的就是亲弟弟司马攸。但他不是威胁司马炎本人的地位,而是对司马炎的继承人司马衷有巨大威胁。
司马攸比兄长司马炎小10岁,比侄子司马衷大13岁,品行、才干、风采比司马衷强百倍。
加上他本来是司马师继承人,朝堂上,立他为皇太弟的呼声很高。
司马炎想把皇位在自己这一脉传下去,必须为儿子排除司马攸这颗雷。
因为,假如自己出意外,儿子司马衷绝不是司马攸的对手。
——在晋国军队两线受到重挫、八公几乎同时损失两公的情况下,皇帝司马炎在皇宫里,考虑的却是这些事。
*****
韦西风在六安县城里驻扎、休整了几天,感觉晋国没人搭理自己,于是按原计划率军向寿春城出发。
也许拿下晋国东部核心重镇寿春城,晋国朝堂会更清醒些。
陈骞虽然战死,但寿春城防务没变得太弱。
城里还驻扎着1万扬州都督精锐府兵,1万扬州刺史府兵,2万徭役守城兵。
扬州刺史应绰受陈骞之命留守寿春城,目前是城内最高主帅。他得知交州军来攻城,便指挥城内军队,作好布置,准备迎敌。
司马伷、卫瓘得知消息,知道无论如何不能再回避,也不等朝廷命令,二人不约而同,率大军调转方向,朝寿春城开拔。
韦西风的情报系统、斥候们,全天候密切注意着他们的动向。他们一动,韦西风就收到信息。
韦西风决定这次更加野蛮一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进寿春城内,然后反攻为守。
如果晋国军到时仍然不退,那就零敲碎打,分部蚕食他们。
时间紧迫不能拖延,如果被司马伷、卫瓘的任何一支大军赶到了,到时出动星狗,那就很不好解释。
于是,韦西风催动大军,六安县城到寿春城200多里,很快抵达。
交州军没有扎营,而是直接排阵攻城。
韦西风仍然是一马当先,率领2000重装骑兵,炸开城门,冲进了寿春城内。
接着,5000轻骑兵、后头2万多轻车兵、步兵、弩箭军…全部冲了进去…
韦西风这次必须抢时间,所以利用星狗做了大量手脚。
这样作弊之下,寿春城守军被摧枯拉朽般击垮、冲散、追剿、屠杀…
其实从城门被瞬间炸开那刻,寿春城里军队就失去斗志了。
2万徭役兵几乎没做任何抵抗就抛掉手中兵器投降。
他们都是底层农户兵,做炮灰是迫不得已,从未想过为官家卖命。内心深处反而希望交州军杀光晋国当官的。
韦西风这次吩咐不杀降军。
因为要速战速决控制全城再说。
果然,不杀降军的政策效果很好。
4万晋国军,接近3万做了俘虏。一万多被杀死。
韦西风下令斩杀校尉以上军官。包括刺史应绰。
由于韦西风采取了特别手段,交州军损失不太大,死伤6千多人。
韦西风随即下令接手城防、修复城门。
打散改造晋国军,把他们编入交州军。
转眼,晋国东部战区的核心重镇寿春城,成了交州军的堡垒。
当司马伷、卫瓘大军前后赶到时,他们见到的,还是固若金汤的寿春城。
只不过已不是晋国军控制的东部重镇,而是交州军扎在晋国东部中心的一颗钉子。
两位晋国方面大员立即碰头,确定了分部包围寿春城的对策。
切断交州军粮草供应,看他们能坚持到几时?
监军石苞不多发言,只是表态同意。
韦西风命令清点一下己方人数和储粮数。
包括改编俘虏在内,交州军队人数5.5万。粮食储备够吃7个月左右。
那就不成问题了!韦西风想道。
城内还有约5万居民,他们都永远储存半年口粮。这是战争年代的经验,也是官府要求。
7个月时间,晋国皇帝如果还搞不清形势,那就扶吴灭晋,让吴国统一中原。
*****
东部重镇寿春城的失守,让晋国朝堂彻底炸了锅。
围绕对交州人是死战还是求和的问题,朝野分成两大阵营:
司马宗室的诸侯党为一派,他们认为应该以举国之力对付交州军。绝不能妥协。
很显然,如果对交州妥协。他们面临着巨额赔偿。
他们的观点是把全国拉下水,陪着他们,活则一起活,要死一起死。
这一派以义阳王、太尉司马望为首,陇西王、镇西将军司马泰为得力辅助。
皇帝司马炎此时翅膀已够硬。他看准这是削弱宗室干政最佳时机,便鼓动何曾、荀顗、贾充、羊祜、卫瓘等干将,拉拢郑冲、王祥,暂时团结亲弟弟、齐王司马攸,与司马望、司马泰一派展开辩论。
最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朝野上下主流声音成为:少数宗亲为了个别家族利益,擅自轻启对交州军事行动,导致国家承受巨大军事和经济损失。
皇帝司马炎下诏:大司马、东部战区监军石苞代表朝廷,入寿春城与交州军首脑谈判撤军条件。有关对交州方面的赔偿,7成由轻启战争的几家宗室贵族负担。余下3成由朝廷买单。
诏令一下,全国人都松了一口气,只有司马望、司马泰等几大家族,暗地里破口大骂皇帝忘恩负义。太宰大人尸骨未寒,皇帝就开始了清算。
过去,司马家族内部虽然也有争斗,但对外一直是铁板一块。
现在,他们家族内部开始了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