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1)如何精准掌握用针技术?方法与准则全揭秘
作者:澄明之路   黄帝内经智慧解读最新章节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
    岐伯回答说:取法于天地阴阳,并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其实是在强调中医理论中的“天人合一”和“顺应自然”的思想。
    我们来看“取法于天地阴阳”。在中医理论中,天地阴阳被视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本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因此,中医强调要从自然界中寻找规律,理解人体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结合日月星辰之光来研究,则进一步强调了中医理论的宇宙观。在中医看来,日月星辰不仅是天空中的物体,更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日月星辰的运行和变化,与人体内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等密切相关。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人体与自然的联系。
    黄帝说:希望能详尽的了解一下。
    岐伯说:针灸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这意味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中的日月星辰、四时八正等自然现象是紧密相连的。日月星辰的盈亏消长,反映了天地间阴阳的消长变化;而四时八正的气候变化,则体现了自然界中四季更迭、阴阳转换的规律。
    在针灸治疗中,医者需要密切观察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此来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阴阳的失衡等情况。例如,在春季阳气生发之时,人体的肝气也随之旺盛,此时针灸治疗应注重疏肝理气;而在冬季阴气收藏之际,人体的肾气则需要得到充分的滋养,此时针灸治疗则应侧重于补肾温阳。
    当气候温和、天色晴朗时,自然界中的阳气相对旺盛,这种外界环境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和升腾。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血液和气(这里指的是卫气,一种主要负责保护人体、抵御外邪的气)会受到这种外部阳气的影响,表现为血液流行华润,卫气上浮于表。
    具体来说,血液流行华润意味着血液循环畅通无阻,能够顺畅地滋养全身各组织器官。而卫气上浮于表,则是指卫气主要集中在人体的表层,起到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作用。此时,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身体感觉舒适,不易生病。
    然而,当气候寒冷、天气阴霾时,自然界中的阳气相对不足,阴气较重。这种外部环境会抑制人体阳气的生发和升腾,导致血行滞涩不畅,卫气沉浮于里。
    血行滞涩不畅意味着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无法顺畅地滋养全身各组织器官。这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手脚冰凉、面色苍白、乏力等。而卫气沉浮于里,则是指卫气主要聚集在人体的内部,无法有效地抵御外邪、保护机体。此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容易生病。
    月亮出生的时候,人体的血气开始流利,为其开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体的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人体的肌肉消瘦,经络空虚,卫气衰竭,形体独居就是所谓顺应天时调止气血的法则。要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人体血气的盛衰来确定气的所在,并聚精会神的等待治疗的最佳时机。
    月牙出生时用泻法”在中医中,月牙(通常指月亮的初期阶段,即新月期)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其变化被认为与人体内的阴阳气血等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泻法”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实证或热证等病状,通过排除体内的邪气或毒素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泻法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的正气(即生命力、免疫力等)受损,从而造成内脏功能的虚弱。这种情况被称为“重虚”,意味着患者原本就虚弱的身体状况因泻法的使用而进一步恶化。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使用泻法需要非常谨慎,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综合考虑。对于体质虚弱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避免使用泻法或采用其他更为温和的治疗方法。同时,医生在施治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当月亮正圆时,中医认为这是阳气最盛、阴气相对较弱的时候,此时人体的气血也会相应受到影响。
    “补法”在中医中是一种治疗原则,主要用于治疗因气血虚弱而引发的各种疾病。补法通过补充人体的气血,以增强人体的正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然而,补法的使用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否则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
    当月亮正圆时,如果盲目使用补法,特别是对于那些体内气血已经充溢的人来说,可能会导致血气进一步充溢于皮表,使得络脉中的血液滞留。这种情况在中医中被称为“重实”,意味着体内的邪气或病邪过于强盛,而正气相对较弱,从而导致病情的加重。
    “月黑无光”通常指的是夜晚或者阴暗的天气,此时阳光不足,天地间的阴阳平衡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到人体的气血运行。
    具体来说,当月黑无光时,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阴气较盛。这种阴阳失衡的状态可能会导致经气运行不畅,出现气滞、血瘀等情况。气滞表现为气血流通不畅,局部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血瘀则表现为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瘀血、肿块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可能与“乱经”的概念相关联。
    岐伯接着说: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石。当谈及“以上的治法必然会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邪得以深入,致使络脉外虚,经脉内乱,所以病邪就会乘之而起”。
    “阴阳相错”指的是人体内阴阳失衡,原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阴阳二气出现了紊乱。这可能是由于治疗方法不当,或者患者本身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导致的。
    “真气与邪气不分”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未能有效地将人体内的正气(真气)与邪气区分开来,导致治疗时误伤了正气,或者未能有效地驱逐邪气。这种情况下,邪气可能会趁机深入体内,进一步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
    “络脉外虚,经脉内乱”则是阴阳失衡、真气与邪气不分的具体表现。络脉是连接经脉的细小血管,当络脉空虚时,意味着气血流通不畅,局部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支持;而经脉内乱则表现为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紊乱,可能出现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
    “病邪就会乘之而起”是指在上述病理状态下,病邪(即致病因素)会趁机侵入人体,进一步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严格掌握治疗时机和剂量,以避免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等不良反应。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促进身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