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知行合一
作者:小盼爱吃鱼   大秦长歌最新章节     
    “都见过武安君。”孔鲋说道。
    “学生,见过武安君。”
    他们齐齐喊道。
    “坐,都坐,不用如此拘礼,今天来就给大家嘱咐几句,并不是训导。”赵琛笑道。
    旁边还有个人在记录着什么,赵琛也没管,那是史官,像赵琛这样的人物,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都可能已经被记录在史册中了。
    “你们都是我大秦的栋梁,到了咸阳这样舒适的地方,还能有勇气去基层。”赵琛夸赞道。
    “武安君,大家伙都明白,要出人头地只有武安君的这条路可以走。”一个学子说道。
    “都是明白人啊,做学问没错,但是做了学问后,怎么用,很多人都不明白,只知道一股脑的做学问。”赵琛笑道。
    “还请武安君训示。”
    众人对眼前这个大秦武安君还是很信服的,他说的话,基本都成了,而且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一个做官的希望。
    “我为各位开辟一个做官的途径,就是希望大家可以用自己所学,来经世治国,书,总有修完的一天,这国,可一直都在啊,修书只是一个进入仕途的理由。”
    他们现在才知道,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我想,孔先生都给你们说过了,去草原还是留在中原,这我就不过多赘述了,在上任之前,我给大家要说的是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这八个字。”赵琛期待道。
    他想看看,有没有知道这八个字的含义。
    孔鲋也在默默念着这八个字,反复揣摩。
    “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下边的人开始讨论了起来。
    颜涵,孟瑾也在想,这是什么意思,知,是知识吗?行,是行动的意思?
    不少人已经想到前半部分的意思了。
    “武安君这知行合一,是知识跟行动要结合在一起,叫我们切勿空谈,而后边经世致用,却是不知是何?”王坚说道。
    “经世致用?似乎明白,又不是很明白。”
    有人其他人说道。
    各种说法层出不穷,闹闹哄哄。
    “别讨论了,让武安君说说。”孔鲋制止道。
    “哈哈哈,这样的情况其实我很欣慰,都能动脑子想。”赵琛高兴道。
    至少现在的知识分子,不是麻木的,还是知道思考的,他们不像后边的那些儒家的,思想已经成为了一个定式了。
    “还请武安君解答。”
    都是一脸期待的看着他,孔鲋,还有颜涵几人更是殷切,旁边的史官也等着他开口,仿佛又要出来一个更伟大的言论。
    “各位,当初的开万世太平都还记得吧。”
    “记得,这怎能忘记。”
    “好,而这八个字,这是送给你们如何去实现这个理想的八个字,知行合一,你们都理解的没错,知是知识,但是也是理论,你们学习了很多知识,理论,要把这些东西运用到实际当中,从实际当中学到更多的理论,如此便能治理好一方。
    而经世致用,是要你们求真务实,切勿脱离实际,你们所学之事,并不是全对,我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因地制宜,因事而宜,绝对不能固步自封。”
    赵琛一番话说完。
    没有喝彩声,只有沉默,他们都在思考。
    赵琛笑了笑,自己走了,让他们慢慢思考,这些话,得让他们慢慢去消化。
    中国的思想就一直很固化,孔子给了一个大体框架,董仲舒又给了一个标准,无论是后来的朱熹,还是程家兄弟,杨朱,他们都只是在孔子画的框里,只有个王阳明算是重新开宗立派了,所以自孔子后,只有他是圣人。
    前半句是王阳明的,后半句是顾炎武他们想出来的,也未脱离儒家的范畴。
    不过,他们不和朱熹一样,朱熹把整个理想寄托于“天理”,完全就是给统治者增加统治合理性。
    王阳明相信的自己,明末那群人更加务实了。
    没有一个发散思维,对于后来的只会一步步的被禁锢,如果帝王制需要,那也不至于像以前那样纯为工具。
    直到清朝,进一步的固化,到西方轰开国门,整个僵化的儒家思想才开始瓦解,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然后恭王开始洋务运动后,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才慢慢解放思想。
    他们沉思过来,才发现,赵琛已经走了。
    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说道:“谨记先生教诲。”
    没有喊武安君,而是先生,他们这是真正的把他当成了老师。
    赵琛没有刻意去提草原和中原之别,只是给了一个方法论,能把这个作为指导思想,去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做事。
    要不然,两个圣人,孔子啥都没搞到事,王阳明啥都会,搞政治,搞军事,搞哲学,搞文学,他就是靠这套理论,干啥都没问题。
    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宫门外,一个太监拦住了他。
    这不是那个被霸凌的小太监吗?
    “公公,何事?”赵琛问道。
    “多谢武安君救命之恩。”小太监郑伦说道。
    “这就不用了,举手之劳而已。”
    “若是没有武安君,我是真的要被他们打死。”郑伦说着说着眼泪都出来,还用手抹着泪。
    赵琛见不得这样的,太监就是缺少雄性激素了,像个娘娘腔一样。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赵琛不知道他来是什么意思。
    他再次拜谢道:“武安君,大恩大德小的永远铭记。”
    “小兄弟,我给你一句忠告,现在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想取赵高而代之,你要先忍。”赵琛说道。
    他懂起了,这个小太监就是来投诚的,或者说是来找他寻求帮助的。
    “忍?不知要到何时?”
    “你平常的时候,注意多在陛下面前露脸,赵高的地位无非也是得陛下的欢心,你要想办法去讨好陛下,知道他的爱好,赵高总有不在陛下身边的时候,你得趁虚而入,让陛下记住你,赵高也就不敢对你动手。”
    赵琛教诲道。
    “小的,谢武安君。”他跪在地上磕头道。
    赵琛把他扶起来,说道:“没必要这样,万一别人看见你对一个外臣如此,说出去,咱俩都别想好。”
    “好好好,我听武安君的。”郑伦慌忙道。
    “你回去吧,赵高发现了你,你不还得挨打。”
    “是是是。”
    赵琛看着他摇头笑了笑,有个太监在内宫也不错,如果他能牵制赵高那更好,这是个有野心的太监。
    他不知道的是,他在朝堂上的商论已经传遍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