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知识海洋
作者:森海如烟   重生为北汉燕王最新章节     
    原本,敖烈此番前往邺城,仅为解决财政困境,欲拉拢甄家入伙。
    未曾料到,不仅成功说服甄家加入己方阵营,更一举烧毁袁绍粮仓,最终还收得田丰与张合这两位猛将辅佐,可谓意外之喜。
    回到燕京后,敖烈立即发布了一系列指令。
    任命田丰为谏议参军,与徐庶共同协助贾诩处理幽并军内外诸务,并肩负直言进谏之责,凡遇他认为处置不当之事,均可直言不讳地向敖烈进谏,此举正合田丰性格;张合则被委任为辽西将军,接替张辽旧职,统帅数千兵马加以操练。
    敖烈不同于袁绍,他能够包容田丰的耿直犯上与张合的大器晚成,对二人的重用,与袁绍的轻视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敖烈还将甄家的甄氏商会列为重中之重,全力支持商会发展,期望甄氏商会能在幽并之地立足生根,与万通商会一道,承担起幽并大军的各项开支。
    他还邀请甄逸在燕京学院任教,教授商业课程,将自身经营之道传授给更多学子,甄逸欣然应允,此举亦可视为将鬼谷子的商业智慧传承于世,即便仅限于商科一门学问。
    与此同时,甄逸更是拿出相当于家族总资产两成的巨额资金,交付给顾雍,此举既是表达甄家愿与敖烈风雨同舟的决心,又是为了新入驻幽并的甄家赢得当地官员的认可。
    这两成资产虽看似不多,但由于甄家财力雄厚,这笔钱已接近天文数字,使得负责财政的幽州牧长史顾雍大大松了口气,解决了幽并当前资金短缺的紧急状况。
    安排妥当一切事务后,敖烈留下一句“无重大事宜勿扰”,便带着甄逸赠予的鬼谷十三篇秘籍,一头扎进燕京学院,专心致志地研读起来。
    汉代之人或许对鬼谷子了解有限,然而在后世,人们对鬼谷子的敬仰程度堪称空前绝后。
    鬼谷子集各家之所长,且每门学问均钻研至极致,其所教出的四位弟子——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各领风骚,足见鬼谷子之才,实乃通天彻地,无人能及。
    避开尘世烦琐,敖烈选择在学术气息浓郁的燕京学院中静心研习鬼谷子留下的十三门绝学,力求一一精通,融会贯通。
    鬼谷十三篇开篇便是《纵横论》,其中详尽阐述了权术运用、言辞辩论、心理揣摩及人际交往四大要诀,语言精炼,剖析精确,令敖烈赞叹不已。
    整整一个月时间,敖烈才大致掌握了《纵横论》的精髓。
    在敖烈钻研《纵横秘籍》之际,也将智谋非凡的诸葛亮召至身边共修武学。
    因敖烈之举,诸葛亮提前半年离开了鹿门山武道学院,未能完成武学修为,此事成为敖烈心中深感愧疚之事。
    他知道,若非深厚的武学底蕴支撑,诸葛亮难以如史书所述,攀登至无人能及的武学巅峰。
    这就好比后世之人,若未经高等武学教育或刻苦修炼,即便偶有所成,亦属凤毛麟角,绝非常态。
    因此,敖烈邀请诸葛亮一同研习《纵横秘籍》,希冀以此补偿诸葛亮未能完成武学业绩的缺憾。
    然而,敖烈显然低估了诸葛亮的天资。
    诸葛亮在鹿门山武道学院潜心修炼三年半,早已将所需武学尽数掌握,只是形式上未曾完成学院的正式毕业而已。
    尽管如此,对于敖烈倾囊相授的栽培之情,诸葛亮铭记于心,研习《纵横秘籍》更是倍加勤奋。
    结果,敖烈耗时一个月才领悟的道理,诸葛亮竟在短短二十日内便已融会贯通,令敖烈不禁赞叹诸葛亮天赋异禀,同时也发出感慨:“人比人,真让人惊叹不已。”
    相较于诸葛亮的天赋,敖烈同样是一位天赋卓绝的武学奇才,只不过他的天赋更多地表现在武技、领军作战以及战略策划方面,而对于《纵横秘籍》这类涉及江湖交涉的学问,则显得较为吃力。
    然而,在艰难的学习过程中,敖烈无意间揭示了自己身上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当他被异次元力量强行传送至此时代时,那股力量对他的灵魂进行了改造,赋予他举世无双的天生神力。
    然而直至此刻,敖烈才意识到,这天生神力不过是灵魂改造后的副产品,而他真正的天赋,是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这一发现源于敖烈的自我反思,他认为,若非穿越时空来到这个世界,他恐怕无法理解这个时代艰涩难懂的《纵横秘籍》,更别提进一步领悟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武学智慧。
    此外,他还发现自己拥有速读长篇文字并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
    以往,他也曾阅读过大量这个时代的作品,但多是以浏览心态对待,不像研习《纵横秘籍》这般用心学习,故而一直未能察觉到自己独特的才能。
    得知自己具备这种超凡能力后,敖烈重新调整了日常修炼计划,不再一味闭门修炼《鬼谷十三篇》,而是合理分配时间,每天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三个时辰。
    清晨醒来,他继续研读《鬼谷十三篇》;接下来的第二阶段,他会前往学府讲堂,聆听导师们的教诲,或是亲自走上讲台,向弟子们传授武学心得;黄昏时刻,敖烈则进入第三阶段,与恩师王敖老祖及师叔童渊切磋武艺,借此进一步提升武技。
    如今,王敖和童渊已无更多武学可教授给敖烈,便自愿充当他的陪练,对他们而言,能看到敖烈的点滴进步,哪怕只是陪练,也是乐此不疲的事情。
    自此以后,敖烈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汲取之中,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投身于浩瀚的知识海洋。
    他疯狂地将各类武学智慧注入脑海,使智慧之树在脑中扎根、发芽,并日渐茁壮起来。
    与此同时,敖烈并未忽视对自己麾下文官武将的培养,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