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紧缺的就是时间
作者:森海如烟   重生为北汉燕王最新章节     
    笑声渐止,敖烈收敛笑容,严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田元皓,便是孤的一面镜子,一面可以明辨得失的镜子!”
    决定之事,敖烈绝不拖泥带水。
    次日,幽并境内的半数兵马被调动起来,按照计划,吕布率领麾下三万并州军奔赴西北方向的幽并边界,抵挡和连中部鲜卑的侵犯;赵云、马超与徐庶同样带领三万兵马,向北挺进,前往右北平与辽西交接的卢龙塞布防,阻止轲比能东部鲜卑的进犯;崔琰与高顺则动员本地兵马,在雁门、云中一带威慑西部鲜卑步度根……
    张辽与张合,率领一万精锐兵马驻扎于涿郡要隘,徐晃与太史慈则另领一万雄师屯驻代郡边陲,这两支劲旅的布防,旨在防范袁绍伺机突袭幽州之地。
    尽管袁绍因邺城粮仓遭焚之事,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然而对于这种背后施袭的伎俩,袁绍却是屡试不爽。
    张辽、徐晃等人马,辅以当地郡兵,足可抵挡袁绍两个月之久。
    黄忠暂代中军主将之职,携手荀彧、贾诩等文臣武将共同坐镇燕京及幽州诸郡。
    黄忠为人稳重老练,将大本营交由他守护,令敖烈放心无比。
    水军都督甘宁、副都督苏飞二人,指挥水军盘踞辽西、辽东接壤的海域之上,既要巡逻海域,威慑海盗,又要防御可能自海上登陆的敌军。
    而敖烈本人,则带领诸葛亮、张绣、魏延、庞德以及许褚、典韦共率一万兵马,朝东北方向的高句丽挺进。
    高句丽,在后世常被误解为高丽国,即三韩民族的前身。
    实则不然,高句丽在大汉时期,不过是东北边境异族建立的一个小政权,疆域仅限于现今吉林、辽宁一带,乃是大汉的属国。
    真正的高丽国,则是在高句丽灭亡近三百年后才兴起,其领土位于朝鲜半岛,与高句丽疆域相差九五之多。
    故此,高句丽与高丽国,实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与民族,无论领土、文化传承乃至最基本的民族语言,皆无丝毫关联,仅名字相近而已。
    一路急行军至,敖烈始终与诸葛亮商讨战略,鉴于时间紧迫,他必须尽快平定高句丽与扶余,随后挥师西进,与赵云部形成掎角之势,合围轲比能。
    仅有两个月的时间可供利用,扣除往返行军所需时日,留给敖烈的时间已然不多。
    这一紧迫的作战期限,源于幽州财政的实际状况。
    多路大军并进,所需粮草军饷堪称天文数字,加之幽州北境气候严寒,此时正值冬季,一场大雪更使得气温骤降,士兵们的取暖衣物需大量制作,耗资巨大。
    这也是田丰坚持作战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的原因。
    “主公,高句丽人向来崇敬神灵,我军可借此大作文章,令其心生敬畏,从而在短期内使其国内武装力量自行瓦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诸葛亮一针见血地指出高句丽的软肋所在。
    敖烈吐出一口热气,瞬间凝结成雾气消失在冰冷空气中,他苦笑一声道:“你看这天气冷得如此厉害,无疑会给我们的战斗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我赞同孔明的看法,此次战役,我们必须智取。
    但是孔明啊,我们毕竟不是神明,如何能让那些高句丽人心生敬畏呢?”
    诸葛亮淡然一笑:“世间何曾有过真神,不过是人们的想象产物罢了。
    我们可以顺着高句丽人想象的脉络,创造出一些他们视为神迹的现象,再辅以兵锋威慑,双管齐下。”
    听到诸葛亮提及装神弄鬼之策,敖烈心中不禁暗自发笑。
    在后世,常有人借装神弄鬼之术糊弄他人,骗取财物,未曾想到诸葛亮这位奇才竟会将后世骗子的手段运用到当前的战争之中。
    然而,这也并非稀奇之事。
    在传说中,诸葛亮便曾多次利用敌军士兵的无知,策划出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计谋,并结合当时先进的技术,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如传说中,诸葛亮便曾命手下士兵装扮成六丁六甲天兵天将,迷惑敌军,再派另一队士兵驾驶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将附近粮食一扫而空。
    如今,诸葛亮虽因经验和阅历尚浅,暂时未能制造出木牛流马,但他想出一些装神弄鬼的策略,敖烈确信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构成难题。
    饶有兴趣地看着诸葛亮,敖烈微笑问道:“那具体有何方案呢?不妨讲来听听。”
    诸葛亮无奈地笑了笑,答道:“目前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
    如今我军距高句丽尚有数日行程,估计此刻高句丽的斥候已探知我军动向,必正积极备战。
    这段时间恰好是我军瓦解其斗志的大好时机。
    我军可在行军途中制造神迹,动摇其军心,或许待我军抵达高句丽之时,他们早已斗志全失,甚至主动开城投降。”
    诸葛亮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敖烈的心弦。
    此方案无疑是最节省时间且能最大程度保持军队战斗力的方法,一旦成功,将极大地缩短敖烈部所需的进军时间。
    如今,敖烈最为紧缺的就是时间。
    他满心期待着诸葛亮能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
    当夜,敖烈部来到了一座大山之前,在山脚背风处安营扎寨,预备歇息一夜后继续进军。
    夜幕低垂,敖烈的大帐内烛光闪烁。
    典韦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碗羊肉汤走入大帐,只见敖烈正在烛光下研读兵书。
    典韦嗓音浑厚地道:“主公,歇息一会儿吧。”说着,他伸出两条粗壮的手臂,将手中的羊肉汤递至敖烈的书案前,憨笑着说道:“我看主公还未歇息,便让厨子炖了一碗羊肉汤。
    可惜外面太冷,汤都快冻住了。”
    敖烈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手中书卷轻轻放下,对于桌上那一层薄冰覆盖的油腻毫不介意,他举碗一饮而尽,羊肉汤带着下方微微的热度与白腻一同滑入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