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过头赶紧抹掉嘴边的饼渣,轻咳了一声正色道:“大家进了实验室不要乱动里面的仪器,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说完,我看向孔轩,意思是“怎么样,还行吧!”
孔轩白了我一眼,点了点人,随即一挥手,我们排好队进入了实验楼。
首先我们都要换衣服,每人一身白大褂,别说,换上以后还真有点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样子,这可比初中做化学实验正规多了。
我记得第一次亲手做实验是碘和淀粉变色的实验,那时候的化学老师操着一口方言对我们说:“同学萌,拿出你们乃嚼~头~爹管!”(拿出你们那胶头滴管)着实让我笑了好些日子。
孔轩跟人打了声招呼,带我们来到了一间实验室,实验仪器基本都准备好了。
其实我们这个实验并不需要太复杂的仪器,结果听起来很深奥,但是实验的过程都已经被最优化了。
孔轩继续给大家介绍着实验过程以及要证明的结论,一些学弟学妹在笔记本上刷刷的记录着。
“……”
“今天我们的实验设备——”
“白光光源。”
“单缝板。”
“双缝板。”
“背景板。”
孔轩打开了光源,同学们都聚在仪器旁,他对我点了点头示意我把灯关掉。
我急匆匆的跑到门口关掉了灯,然后也匆匆凑了过去。
我是唯一一个没带笔记本来的,对我来说,与其把一堆公式和现象记在本上,不如从实验基础中去了解和理解实验的原理。
背景板上赫然出现了斑马线般的条纹,中间的条纹最明亮最长,两边的条纹越来越黯淡。
“想象一下一条水波,在通过了两个缝隙之后就变成了两条水波。”
“两条水波波峰与波谷相互交叠干涉,因为干涉之后强度不同,所以到达背景墙的时候会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条纹状。”
透过双缝板看向光源,中央是最明亮的光点,两边的光像是波浪一样,散发着七彩的光。
等到每个人都近距离直观的看到了实验的结果,记录好实验的过程,孔轩这才拍了拍手。
“好了,现在我们证明了光其实是一种波,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另一个实验来证明光是粒子,也就是光电效应实验。”
他走到教室的另一端。
那里摆放着一台光电效应演示器,仪器中间有两块金属板,上面的金属板是网格状的,是为了确保光能够通过它照射在下面的金属板上。
下面的金属板是一块锌板,这种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方便更好的观察实验结果。
孔轩打开了仪器电源,将旁边的灵敏电流计的指针调零。
一群人目视指针归零,实验开始。
首先,孔轩打开了仪器上的日光灯,灯光照在两块金属板上,而电流计的指针却丝毫未动。
孔轩加大了日光灯的亮度,可电流计依旧没有任何反应。
见所有人都看清楚了,孔轩才关掉了日光灯,反手打开了仪器上的紫外线灯。
紫外线灯亮起,几乎是同时,电流计的指针也动了!
大家不约而同的惊叹着。
“有电流了!”
孔轩关掉紫外线灯,随着电流计的重新归零,实验结束。
“秦墨,你能解释一下刚才的实验么?”
我没想到孔轩会提问我,但也没有愣太久,点了点头道。
“首先可以知道的是,在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光呈粒子性,紫外灯中光子击打在锌板上,其中电子吸收了足够能动量,然后从锌板上逃逸出来,被上面的网状金属板吸收,从而两块金属板有了电压差,形成电流。”
“实验中证明了击打电子与光的强度无关,而是与频率有关,刚开始的日光灯即使加强亮度也并不足以使电子拥有逃逸的能量,如果光是波,那么理论上只要加强亮度,就可以使电子获得更大能量产生逃逸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本实验证明了光的粒子性。”
我又挠了挠头。
“这不是我的专业,不知道解释的对不对……”
孔轩满意的点了点头。
“完全正确。”
学弟学妹们纷纷向我投来了崇拜的目光,我更不好意思了,因为对于物理学我完全是个门外汉,也许就比一般人稍微多了解一点点,今天也的确是班门弄斧了。
孔轩站在实验室的讲台上,开始给新生们,包括我普及起来。
“远古神话中说,混沌中,一道光划破了黑暗,整个世界开始运转起来;《圣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起初,神创造了天地,神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
“由此可以看出,光在人们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眼睛之所以能够看到东西,并不是眼睛会发光,而是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了眼睛。”
“那么光到底是什么?”
“对于光,最痴迷的还要属牛顿。”
“1665年,22岁的牛顿已经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学位,由于当时英国正在爆发大规模瘟疫,牛顿不得不从学校回到家乡进行隔离,就在隔离期间,牛顿的灵感与智慧大爆发。”
“1666年,牛顿一手创立了微积分,完成了光的色散实验,并写下万有引力定律。”
孔轩在黑板上写下:f=gm1m2\/r2
“年仅23岁的牛顿在一年内就完成了这三个领域史诗级的开创。”
“因此,后人们将这一年称为牛顿奇迹年。”
“牛顿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实验——比如日全食,影子。”
“所以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光必然沿直线传播,所以他认为光是一颗颗极其小的粒子,我们看光的时候,这些粒子就像是一颗颗子弹打在了我们的视网膜上。”
“光的微粒说很好的解释了光的直射性以及光的反射现象。”
“但当时有一个人却极力反对微粒说,他就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兰的天才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天文学家。”
“在天文学方面,惠更斯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了土星的卫星泰坦星,在数学方面,他跟牛顿一样开创了一个新的科学分支——概率论。”
“在光学方面,惠更斯不认同牛顿提出的光是由微粒组成,而是认为光像声波一样,向四面八方扩散。”
“他表示,如果光是微粒子组成的,那么用两个手电筒交叉照射,必然会有部分光因为发生碰撞而改变方向,可当时人们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而且,光的波动说能完美的解释光的折射现象,而这是微粒说无法解释的。”
“所以当时对于光,人们分为了两个派,一个是牛顿领衔的微粒派,一个是群龙无首的波动派。”
孔轩笑了笑。
“由于当时牛顿是物理学界神一样的人物,所以两派的第一次交锋以微粒派获胜告终。”
“直到大约一百年后,一位神童在英国的一个富裕的贵格会教徒家庭出生,并且凭一己之力将局势扭转,知道这个人是谁么?”
孔轩问道。
大部分人都在摇头,有位学弟小声的答道:“薛定谔?”
随即立马有人反驳道:“薛定谔是奥地利的,而且距那个时代有差不多两百年了,不是他!”
“英国的……”
“普朗克?出生年代差不多,而且提出了普朗克常数,是量子物理的奠基人……”
孔轩摇了摇头。
“你们能知道普朗克着实让我意外,但那个力挽狂澜的人并不是普朗克。”
随后,孔轩看向了我,嘴角带着一丝笑意,似乎是打算难倒我。
我对他翻了个白眼,今天的实验是什么?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呀!
“托马斯·杨。”
我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