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渐渐熟了,宋致也不再出去打短工了,在家里歇息一两天,就要开始抢收了。
所以宋三娘顺利的在家找到宋致。此时,宋致正凉亭里纳凉,只见他坐在摇椅,拿着旱烟正抽着,好不快活。现在虽然正值秋天,可白天天气还是很热的。
宋三娘一走进院子,宋致就看到她,开口问:“三娘来找你三哥玩吗?你三哥可不在家,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三娘走进凉亭,笑着说:“大伯,这回你可猜错了,我不是找三哥而是找你。”
“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还记得我上回跟您说的那个梦吗?我有一种感觉,旱灾一定是真的,今年的春天跟夏天,下雨也都比往年的少了。您看现在都秋天了,可天儿还是很热。”一谈到正事宋三娘变得很严肃了,边说边观察宋致的表情,“我拜托哥哥们在家里挖了一个地窖,到时候把粮食装进缸子里密封好,放进去,可以保存很久。可是家里没有那么多缸子,想拜托大伯帮我多买一些。”
看到宋三娘这么郑重其事的说着,宋致心里有些动摇。本来对三娘这个梦,他是不信的,叫他的婆娘存点粮食也是图个心安。不过今年的雨确实下的比往年少。所以他到底要不要也多存点粮食呢?
“要买怎么样的?”宋致摇了摇头,不再想这些。
“大的小的都要,这里要一两银子,您看着买。”宋三娘掏出一个钱袋递给宋致。
“行,那我下午去帮你看看。”宋致一口答应下来了。
“谢谢大伯。”
宋致笑了:“你这丫头跟大伯还客什么气呢?去玩吧,过几天稻子成熟,可有得忙了。”
……
等到傍晚宋致才回来,他回来时,后面跟着几辆推车上面装满了很多大缸子小罐子。
宋致让人把东西都卸下,放到宋三娘家的院子里。卸完货后,这些工人就推着车离开了。
阵仗太大了,一路上车上的罐子的磕碰声,引来了村子里不少人都围了过来看。
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个搅屎棍一般的人物,在桃花村里这个人就是柱子娘。
柱子娘并不是她的本名,而是她有一个儿子叫柱子,所以她叫柱子的娘。在村子里很多人都是这样称呼别人的。
她围着几个罐子摸摸这个摸摸那个,转过头问李氏:“这些都是你家买的?你们家这是闹哪样啊,是不是想出了什么挣钱的法子?说给大家伙听,让大家伙也挣几个钱呗!”
李氏可不惯着她,拍开她的手,胡乱的敷衍她道:“家里最近不景气,我让老宋买了些缸子回来腌咸菜,看看能不能卖出点补贴家用?”
“骗谁呢?买那么多缸子就是为了腌咸菜?”柱子娘明显不信,她不相信有人天真的以为腌咸菜能挣钱,而这个人还是村子里精明能干的李氏。
“真的。”李氏面无表情地撒着谎,“买那么多缸子除了腌咸菜还能干嘛?”
柱子娘半信半疑,不过瞬间没了兴趣,转头就走了:“腌个破咸菜能挣几个钱啊!”
这话虽不好听,可到底说出了大家伙的心声。还以为要干嘛呢?这腌咸菜,家家户户谁不会呢,还用出去买?看来宋家这回是要亏本了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大家都散开各回各家了。
还有个脸皮厚的赖着不肯离开:“老宋啊,你这罐子多,分我几个呗。”
“分你几个?你怎么不把你家的鸡分我几个?张口就来!”宋致还没出声,李氏就抢先回答。
“不分就不分,干嘛那么凶?真小气!”那人见她强势,占不了便宜,灰溜溜的离开了。
宋三娘在心里忍不住给大伯娘竖个大拇指。大伯娘太厉害了,几下子就把这些想占便宜的人给打发走了。
回头看宋致买回来的缸子,买回来了三百斤的大缸八个,三十斤的罐子二十个,还有十六个十斤的坛子。
“这种大缸十六文一个,罐子九文。”说罢,宋致又指向那堆小坛子,“这种坛子有了瑕疵,不好卖,店家看我定的多,便宜卖给我了,一个只需三文钱。”
宋三娘他们定睛一看,果然看到坛子上的盖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缺口,确实挺影响美观的,但并不影响使用。
“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三百五十六文,还剩下六百四十四文你收好。”
宋致把钱袋子递过来,宋三娘接过收起来:“谢谢大伯。”
“都是自家人客什么气,你们三个来帮三娘把这些搬进去。”
宋家三兄弟收到指令后,撸起袖子,把一个个大缸放进地窖里去。一个个空缸子摆放得整整齐齐,就等着宋三娘用粮食把里面填满了。
看到这些空空的缸子罐子,宋三娘仿佛看到了自己躺在粮食堆里,瞬间觉得充满了动力。
又辛辛苦苦卖了三天糕点,宋三娘总算是把买缸子的钱赚回来了,存够一两银子,就把这一两银子放到了灶房那个破洞里。
最近要忙着秋收,卖糕点的营生就先暂且搁置了,毕竟粮食才是农民的命根子。
分家时,宋致给她分了一亩水田,一亩旱田。这两块地上面分别都种了稻谷和红薯。说好了,今年这两亩地上所产出的粮食归她了。
抢收时没有中午休息概念,全家都要出动。先帮宋三娘家割完,再一起割大伯家的。虽说宋三娘和大伯分家了,可活儿还是混在一起干,宋三娘知道大伯是在体谅她。
从早上开始全家一起出动割稻谷。时间差不多了李氏就回家煮饭,午饭还是在田埂边上解决的呢。
平心而论,李氏的手艺是不错的,可大家吃过宋三娘的手艺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让三娘回去做饭吧。
割完稻谷还得脱粒,脱完粒又要晒干。宋三娘每天忙的跟狗一样,天一早就把稻谷晾在院子里,晾完稻谷还得赶去地里挖红薯。总之,宋三娘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功夫不负有心人,宋三娘这半个月可不是白忙活的。
她的一亩水田大概收了四石稻谷,一石是一百二十斤,折成大米两石半,相当于三百斤。当然,这还不是净收入,还要纳税十分之一。
有些人家里困难的,舍不得吃白米饭,就会把稻谷卖掉,每天吃些黑面度日。等到稻谷晒干的时候,宋三娘打算直接从农民手上收购,这样价钱会低很多。
除了稻谷,地里的红薯挖完后大约有一千斤。把红薯放久了会坏的,所以忙完地里的活,宋三娘还不敢休息,用刀把红薯切成片,然后把片好的红薯铺在地上等待太阳把它们晒干。晒了两三天,红薯就彻底干透了。
听上去一千斤很多,可晒干后也没想象的那么多。
也不是没有别的保存方法,只是那些方法的损耗量太大了,就像做成红薯淀粉,一百多斤可能也就做出十几斤红薯淀粉,而那些红薯渣就浪费了。
太平盛世这样吃也无妨,可马上就要旱灾了,哪里还敢这样浪费呢?
因为害怕红薯片保存不了多久,所以晒得很干,保存个几年都没有。这也导致了红薯的重量大大缩小了,一千斤的红薯晒干了只余两百多斤。
这红薯片要吃的时候先拿出来洗干净再泡泡水,然后就可以煮来吃了,味道可能不太好,可勉强饱腹。
红薯片填满了一个大缸和三个小罐子。 而是那些稻谷并不需要额外拿东西装,在地上铺一块板,直接把可以稻谷堆到地窖的角落里。
因为稻谷的保存时间是三至五年,而大米过了一年就变成隔年陈米,严重的还会发生霉变,吃了发霉的米,可能还会导致生病。所以
宋三娘并不急着给稻谷大量脱壳,反正院子里有石磨,想什么时候脱壳都可以。所以宋三娘只拿了六十斤稻谷脱壳,脱出三十六斤大米。留了多出来的十二斤。
宋三娘把要上交的粮食,拎到大伯家。正巧宋致、宋金也要去镇上交粮。
宋三娘笑着迎上去:“大伯大哥,你们也要去镇上交粮吗?”
“是呀,不过三娘你不用交,咱家一起交就行了。”宋金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憨厚的笑着说。
宋三娘哪能占这个便宜,连忙摆手说:“这可怎么行?大伯帮我交了那么多年我,以前是没办法,可如今我也分了地,可以自己交了。”
“咱们一家人哪用计较这些?”宋金看宋三娘一直推辞,于是虎着脸,“你这样可就跟我们生分了。”
宋三娘无奈只好答应,又掏出一个小袋子:“这是我今年要纳的人头税,大哥也一并交上去吧。”
宋金这一回没有拒绝地接过了,扛起地上的粮食,冲宋三娘摆了摆手出门了。
在大景朝除了交粮,成年男女每年还要交一百二十文,连孩童也要交几十文。
这是宋三娘第一次纳税,以前都是大伯帮忙交的。
看着大哥远去的背影,三娘无奈摇摇头,拎起自己那份粮食,偷偷放回大伯家放粮食的地方,又悄无声息的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