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4)
作者:赛博牛马   地球online速览最新章节     
    山西檀山皇小米斩获2024世界“顶级美味奖”
    中新网太原1月9日电 (任丽娜)昔日“皇家贡米”,今朝再镀“金”。产自“沁州黄”的原产地——山西沁县沁州黄镇檀山村的檀山皇原生态小米,斩获2024年度世界“顶级美味奖”二星奖章,成为中国首家获此殊荣的小米产品。
    为了使小米的营养和健康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关注,联合国确立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山西檀山皇原生态小米通过全球最高食品检测机构sgs标准,获得进入欧洲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024年1月8日,在“国际小米年”收官之际,山西檀山皇原生态小米再度惊艳世界,被誉为“食品界的奥斯卡”——iti(international taste institute)“顶级美味奖”(superior taste award)评鉴机构向全球官宣:山西檀山皇原生态小米过五关斩六将,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及绝佳的风味,斩获2024年度“顶级美味奖”二星奖章,成为中国首家获此殊荣的小米产品。
    据介绍,“顶级美味奖”由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风味评鉴所(iti)创立,是全球最知名的专注于风味的独立认证机构。其评审团由世界顶级大厨、美食专家组成,在公平、公正、客观的评鉴现场,他们采取“隐去品牌、统一标准、分项打分、综合评判”的盲评方式,严格按照第一印象、视觉、嗅觉、味觉、质地等5个维度对参加食品进行评鉴并打分,从数以千计的食品中甄选出世界最值得推荐的“顶级美味”。
    按照规则,“顶级美味奖”参评产品70-80分代表“美味”,获一星奖;80-90分代表“珍味”,获二星奖;90分以上代表“奇味”,获一星奖。盲评结果,山西檀山皇小米斩获“顶级美味奖”二星奖章。
    檀山皇原生态小米产自山西“沁州黄”的原产地——沁县沁州黄镇檀山村的原生态农场,一个被称为“九亩扇”的山坡地。它地处世界谷物产区黄金带,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独有一种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红砂褐土。清康熙年间,这里生产的小米被御赐为“沁州黄”,成为皇家贡米。
    世界小米在中国,中国小米看山西。专注研究山西小米数十年的着名品牌专家赵加积认为,檀山皇小米从“中国小米之都”山西沁县走出,从“康熙御赐”走出,能征服全球最挑剔的iti专业评审团,代表中国小米首次在世界食品舞台上的亮相,它为山西省小米战略的落地生根谱写出新篇章,也为中国小米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机遇。(完)
    第六届进博会全年累计曝光量超百亿次
    中新网上海1月9日电 (记者 姜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发布《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传播影响力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第六届进博会全年累计曝光量超百亿次。
    《报告》称,从总曝光量看,本届进博会“百亿”级热度主要来自境内社交媒体平台,其中,微博第六届进博会主要热点话题累计浏览量超50亿次;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的进博会相关话题累计浏览量超20亿次。此外,进博会官网全年总访问量超10亿人次,第六届进博会境内、境外多渠道传播累计覆盖约20亿人次。
    从具体信息量看,监测显示,全网第六届进博会相关信息共约213.5万条,网媒、客户端、微博、微信、纸媒、论坛博客、视频等各渠道传播形成合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大央媒报道总量同比增长67%。
    主流纸媒方面,《人民日报》相关信息量超350条,《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媒体专版、专题、专栏结合,信息量均超150条。
    中央新闻网站方面,人民网第六届进博会相关信息量最高,超4600条(含转发,下同);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分列第二、第三位,均超4000条;央视网、中国经济网均超3000条。中央新闻网站相关报道呈现出数量高、内容优、传播广的特点。
    地方媒体方面,上海市媒体对本届进博会的关注度高。《解放日报》(含上观网)报道量超3900条,东方网、《新民晚报》、澎湃新闻、《文汇报》等媒体在其旗下主要平台发文均超1000条,形成较强传播声势。另外,广州日报等地方媒体对本届进博会亦予以关注。
    第六届进博会传播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宣传框架,“高水平开放”“中国市场”“合作共赢”“虹桥论坛”持续成为高热词语。进博会期间,“进博故事”同名书籍、系列短片及专题纪录片发布也成为传播亮点,关于“进博故事”的境内外媒体信息超1.6万条,相关内容累计曝光量约15亿次。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董事长孙成海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第六届进博会办成了一届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全球经贸盛会。6年来,进博会“越办越好”的同时,传播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24年,进博会主办方将与各界朋友携手同行,讲好“进博故事”,唱响“进博声音”,共同推动进博会“越办越好”。(完)
    (乡村行·看振兴)新疆阿拉尔市做精绿色有机大米 打造羊脂籽米区域品牌
    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9日电 (戚亚平 乔建林 左魏东)新年伊始,记者走进新疆阿拉尔市金色沙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公司)羊脂籽米包装生产线,工人正加紧作业,确保订单如期交付。
    “包装车间一个班次包装量在4吨左右,订单多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工人进行三班倒作业,一天的包装量能达到20吨。”公司综合部经理田富勇介绍。
    阿拉尔市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日照时间长,每年有效积温4000摄氏度,是国内优质稻米生产所需有效积温的1.6倍,是孕育羊脂籽米的“温床”。
    该市立足光热资源优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鼓励辖区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做精绿色、有机大米,做大做强羊脂籽米区域品牌,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带动稻农增收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白如玉、光泽润、味乳香的羊脂籽米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米油、香气等营养元素比市场普通米优质许多,属于好吃、食味值高的优质大米。
    “我们采用订单生产,确保羊脂籽米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消费者把它消费掉,所以新鲜度的管理是整个加工过程的核心。公司有现代化的加工设备,符合国际标准,且是最高的标准。”公司总经理周奇说。
    2023年12月7日,在杭州市余杭区闭幕的第四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国区总决赛上,“羊脂籽米”声农2号品种粳米再获金奖。这也是国内唯一连续三年蝉联大赛金奖的品牌,获评首批进入《国际米食味中国赛区名人堂》奖项。
    以生态种植为抓手,以绿色有机为目标。阿拉尔市积极践行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鼓励和带动辖区农业发展企业、水稻种植户进行绿色种植,严把每一个环节,确保水稻原生态生长,赢得消费者青睐,获得市场认可,以此做大做强羊脂籽米区域品牌,为稻农增收、农业产业发展持续“加码”。(完)
    千年古城为千岁樟树“让路”
    中新网绍兴1月9日电(项菁 周可阳)眼下,浙江绍兴古城内最后一个“城中村”塔山村拆改项目正在进行,一棵树龄1043年的樟树近在百米。“新项目是否会影响到老樟树”备受民众关切。记者从相关部门最新获悉,古城将持续为千岁樟树“让路”。
    绍兴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不只是文物瑰宝,古树名木也在这方土地上留下了岁月的印记,见证了城市的变迁。
    据史料记载,绍兴十一年(1141),少保判绍兴府兼修奉攒宫事的孟忠厚定居绍兴。他看中了此处的一棵百年樟树,遂建宅于此,将这棵树“圈入”自家后花园。千百年后,孟府花园已不复存在,其位置成了城市重要道路,而曾经的樟树仍屹立不倒,“路中有树”成为古城一道独特风景。
    如今,这棵老樟树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延安路与稽山路交叉口,老远就能看到这团醒目的“绿伞”。大樟树静静屹立在路中央,七八根柱子支撑起树木的重心,来往车辆都会主动减速绕行。
    从树下的古树名木保护牌上看到,这棵大樟树是“樟科樟属”植物,树龄已有1043年,树高13米,胸围4.5米,平均冠幅约15米。大树的树干虽因衰老、虫蛀等原因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树洞,但依然枝繁叶茂,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据了解,此次拆改工程秉持“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管理”的古城保护原则,旨在改善民居环境,更好地展现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而由此引发的“为树让路”并非偶然。
    早在20世纪80年代,这里便有一起“路让树”的美谈。彼时,这棵樟树仍长在绍兴城市的小路边上。因城市发展需要,道路需要拓宽改造,路边的这棵大樟树让政府规划人员犯难。在民众的呼声中,属地政府最终作出“路让树”的决定,周边民众也积极配合“拆屋让树”,才有了如今古树与车流相得益彰的景象。
    得知这棵大樟树不会受到拆改项目影响,附近居民金丽丽满是欣慰,“我们对大樟树的感情太深了,以前有句老话:看到大樟树,绍兴城就到了。”眼下,金丽丽一家即将搬去新房,虽然对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屋十分不舍,但她觉得,“只要树还在,就感觉家还在。”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现代化新技术日新月异,这棵“明星樟树”越来越受到关注,多部门为其撑起了“保护伞”。
    早在2006年,绍兴市政府出台《绍兴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古树名木的管理部门以及认定影响、危害、损害古树名木的禁止性行为。2016年,绍兴市绿化委员会还专门成立古树名木调查抢救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
    目前,越城区尚有145棵古树名木,它们都是树龄100年以上,或国内外稀有、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不久前,当地召开越城区古树名木养护培训会,为“一树一策”科学化养护管理提供专业辅导。
    “延安路大樟树是我们的重点保护对象,它不仅长寿,健康状况也非常不错。”越城区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徐波受访时表示,这个冬天,由于气候等原因,樟树枝叶格外茂盛,经过专家会诊,修剪了部分枝条。
    据其介绍,“现在依托‘浙里园林’智慧系统,越城区145棵古树名木相关数据已经全部上线网络,我们会定期上传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情况。通过智慧系统,市民可共同参与古树名木保护行列。”
    眼下,老樟树周边的小巷子里,咖啡店、西餐厅等业态慕名入驻,为这片区域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千年古城与千岁樟树的故事将持续上演,“常青树”也将继续见证古城的繁荣美好。(完)
    浙江金华20个零工市场为民众提供24小时求职服务
    中新网金华1月9日电(董易鑫 李晓艳)如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竹园村村民杨雨终于有了工作,过上领工资的日子。“这多亏了零工市场。”她说。
    杨雨口中的零工市场在金华共有20个。数据显示,依托零工市场,该市已发布线上、线下岗位超12万个,求职人数9.5万人次,24小时就业帮扶热线无间断为求职人员提供用工服务,1.7万人实现就业。
    据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规范零工市场建设布局,各地要结合“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数量适宜、规模适度的零工市场,构建分布合理、便利可及的灵活就业服务网络。
    为进一步拓展零工市场服务边界,充分发挥零工市场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的作用,金华市在浙江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零工市场与社区(村)“零社有援”互助共建机制,该市20个零工市场与224个社区(村)进行“零社有援”互助共同体签约,零工市场求职招聘、职业培训、创业指导、权益保障等综合服务功能可以“直通”村社,确保有求职意愿的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目前,当地3700余家用工主体分别入驻“蜜蜂公会—零工管家”与“浙里办—浙里找零工”就业岗位智荐平台,共发出“零工快车”32趟。
    此外,金华市将零工市场服务功能与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有机结合,通过“蜜蜂公会—零工管家”就业岗位智荐平台、“零社有援”线上工作群、每月18日政策咨询服务日等方式,建立“接力式”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形成市场资源配置与社区帮扶需求互助共同体,打造重点群体就业帮扶闭环模式,实现服务需求信息互联互通,打通就业协作桥梁,提升结对帮扶效率,助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3年以来,金华全市累计认定就业重点群体7万人,经帮扶实现就业6.4万人,重点群体帮扶率达到99.69%,帮扶就业率91%。其中,该市共帮扶9884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率和有求职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