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不该死的死了,该死的却长命
作者:牧岛主   我剧透大明国运,朱元璋心态崩了最新章节     
    杨帆刚才所说的皇帝,没有一个是正常死亡的。
    这是个天大的阴谋。
    朱元璋一拳砸在桌子上,把火锅底汤都给震洒了。
    他歇斯底里咆哮道:“连大明皇帝都敢害死,这帮人简直无法无天。”
    “老杨,告诉咱,他们是谁,咱要把他们千刀万剐!”
    朱元璋愤怒得都喊破了音。
    杨帆摊摊手,“陛下,具体我也不知道,对于这种事,史书写得都很隐晦。”
    “或许朱厚熜知道一二,毕竟天子的秘密,只有天子知晓。”
    “二十年前,朱厚熜也差点被人害死。”
    朱元璋瞳孔猛然一缩,仿佛心脏被人猛地揪了一下。
    “怎么回事?”
    虽然朱厚熜不争气,可毕竟是朱家的子孙。
    一说到宫廷秘事,杨帆放下筷子,兴致勃勃。
    “史书记载,朱厚熜对后宫极其苛刻,动辄打骂,先后有二百多名宫女被活活打死。”
    “连皇后他都废了两个。”
    “后宫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十六个宫女决定起义造反,杀死朱厚熜总比被朱厚熜杀死强。”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的那天晚上,她们趁朱厚熜睡下,要勒死他。”
    “结果绳子打了死结,没成功。”
    “然后她们又用发簪刺。”
    “朱厚熜命大,只是昏过去,没死。”
    朱元璋面色阴鸷:“咱大明皇帝是真龙天子,岂会那么容易死去。”
    “这事是谁指使的,有没有宫外势力干预?”
    他才不相信宫女敢对皇帝动手。
    杨帆摇摇头,“这你得问朱厚熜本人。”
    朱元璋还真叫来了朱厚熜。
    提起壬寅宫变,朱厚熜心有余悸。
    朱元璋对这个不肖子孙没有一个好感,没好气质问道:“这件事的背后主谋是谁,你查出来了没有?”
    朱厚熜低着头。
    他有答案,但不说。
    朱元璋登时气不打一处来。
    “你是没脸说,还是没查出来?”
    眼见又要挨打,朱厚熜低着头,硬着头皮说了四个字:“后宫争宠。”
    朱元璋听到这个答案,气不打一处来。
    啪。
    一巴掌扇过去。
    “后宫争宠?”
    朱元璋对朱厚熜越来越气愤,越来越失望。
    老杨说他是大明朝最聪明的皇帝,可朱元璋看来,就是蠢猪。
    连后宫一帮娘们都治理不好,如何治理天下?
    朱厚熜被训得跟孙子似的,大气不敢喘。
    哦,他本来是孙子的孙子的孙子。
    “朱厚熜,说,主谋是谁?”
    朱厚熜沉默,似乎难以启齿。
    杨帆见状,呵呵笑了笑,“朱厚熜,你如果不好意思说的话,我可以说说。”
    “主谋是王宁嫔,对吧?”
    “你先前宠幸王宁嫔,后来移情别恋喜欢上了曹端妃,王宁嫔因此生恨。”
    “她联合被你欺压的十六名宫女,在曹端妃的宫殿策划了壬寅宫变。”
    “方皇后赶到,救下你,拷问出王宁嫔是主谋,而王宁嫔又拉曹端妃下水。”
    “方皇后借此机会,一箭双雕除掉了两个情敌。”
    “后来你发现曹端妃是无辜的,于是对方皇后怀恨在心。”
    “五年后,方皇后宫中莫名其妙起火,你却无动于衷,任其烧死。”
    “这把火是谁放的,不知道,但方皇后死后,你为她大办丧事,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
    “这件事说白了,源头还是你。”
    杨帆处处针对自己,朱厚熜很不爽。
    “一个妃子敢谋害君王,这是谋逆大罪,跟朕有何干?”
    “杨帆,你不要仗着太祖爷信你,指鹿为马。”
    “朕乃大明朝的皇帝,岂能容你再三羞辱。”
    朱元璋却没有说话。
    他在等杨帆的后文。
    杨帆说道:“如果你不是对待后宫太苛刻,连王宁嫔这种有了身份的人都想弄死你,更何况是宫女。”
    “人到了怎么样的地步,才会选择鱼死网破,同归于尽?”
    朱元璋这会真听明白了。
    啪。
    一巴掌甩过去。
    “朱厚熜,最容易害你的人正是你身边的人,咱对厨子都小心翼翼,礼敬有加,你却如此。”
    朱元璋忍不住说了一句气话。
    “她们怎么没把你勒死!”
    杨帆插了一嘴。
    “太祖爷说得好。”
    “如果宫女们把朱厚熜勒死,朱厚熜后世的风评会很好,是一代明君,中兴之主。”
    杨帆厌恶的瞥了一眼朱厚熜。
    听说此人是最受明粉讨厌的大明皇帝之二。
    “壬寅宫变,直接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和大明的发展轨迹。”
    “你搬离了紫禁城,你那锐意进取,革故鼎新的精神,以及大明刚刚出现的勃发气象,随之消散一空。”
    杨帆的话,无异于火上浇油。
    朱厚熜看向杨帆的眼神很是愤怒。
    此人在太祖爷面前一而再再而三诋毁自己,简直罪不可恕。
    妈的,竟然盼着自己早死。
    杨帆补刀道:“怎么?你不服?”
    “如果李隆基早死二十年,也就不会有安史之乱,大唐也不会一蹶不振。”
    “如果你朱厚熜早死二十五年,大明朝还有的救。”
    “不该死的人死了,比如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该死的人却没死,比如你朱厚熜,还有你孙子朱翊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