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风云际会,一决高下!
作者:鸡蛋羹鸡蛋羹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刘健话音未落,谢迁便按捺不住激动,抢前一步,兴致勃勃地加入讨论:“细观欧阳志,沉稳大气,日后必成栋梁之才。陛下或许不知,他在翰林院时便声名远扬,好评如潮。从翰林学士到侍学、侍读,无人不赞其稳重,老臣直言,如此沉着冷静的青年,实属罕见,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李东阳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赞赏的微笑,接口道:“他与新建伯情同父子,尊师重道,赴锦州坚壁清野,此乃忠义之举。为免百姓遭受鞑靼人的蹂躏,果断决策,此乃仁爱之心。忠、孝、仁、义,欧阳志身上无一不备。”
    一旁的马文升,面容依旧凝重,心中仍有余悸,但细细思量,幸有欧阳志在锦州力挽狂澜,才未让惨剧发生,否则,兵部恐怕难以洗脱其责。
    于是,马文升也不禁赞叹道:“真乃古之大臣之风!”
    这样一个年轻的翰林修撰,竟能得到朝中众位大佬的如此赞誉,实属难得。
    弘治皇帝点头赞许,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眼光不差,这个年轻人,确实讨人喜欢,那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风度,更是让人心悦。
    弘治皇帝喜悦地说道:“此玉雕琢之后,定当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众人脸上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而……
    “……”朱厚照听在耳中,心中不禁悲从中来,自己名字却被遗忘,一个不过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竟被他们夸得天上有地下无,若非本宫的扶持,那小子岂能独占风头?
    他偷偷瞥了一眼林蒙,林蒙也是一副木然之态。
    此时,林蒙心中也颇有些不快,心想这些文臣个个油头滑脑,自己却对欧阳志找不到一丝好感,看来,他与这些读书人并非同道中人。
    林蒙心中暗自嘀咕,忍不住与朱厚照交换了一个眼神,他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更能理解朱厚照的处境了,于是强颜欢笑,朝朱厚照投去一个鼓励的微笑。
    朱厚照一脸无奈,也勉强挤出一个苦笑。
    “当然,林卿家也是大有可为的。”弘治皇帝不忘给予林蒙一些鼓励。
    此时的林蒙,心中早已波澜不惊,只是机械地跟着干笑几声,笑容中的肌肉,仿佛已经有些酸痛。
    “新建伯,亦是才子佳人。”刘健也跟着点头称赞。
    话音落下,暖阁中一时陷入了短暂的宁静。
    弘治皇帝突然开口:“如今鞑靼人围困锦州,救援刻不容缓,朕召各位前来,正是商讨对策。诸位,你们有何高见?”
    马文升摇首沉思,声音低沉如古寺钟鸣:“辽东战事,救援之途恐怕已是山穷水尽。老臣提议,不如令朵颜三卫绕后伏击,这朵颜三卫,虽对我大明态度暧昧,但此刻鞑靼人陷入绝境,他们岂会放过这落井下石的机会?此乃借刀杀人之计……”
    弘治皇帝紧锁眉头,沉默不语。身为君临天下的帝王,他深知每一步棋都关乎辽东百万百姓的生死存亡,故而举棋不定,踌躇满志。
    他心中稍觉安心,转向林蒙,语重心长:“林卿家,你可有良策一二?”
    不知不觉间,他对林蒙的信任如同春草般疯长。
    林蒙面带微笑,轻描淡写地道:“不妨让太子殿下抒发高见。”
    这分明是给太子一个展现风采的舞台。
    太子朱厚照在军事上堪称大明帝国中的绝世高手,虽不及太祖高皇帝之英勇,也不敌文皇帝之智谋,但即便是在深宫之中闭门苦思,一旦披挂上阵,便能击败史上赫赫有名的蒙古小王子。
    朱厚照原本神情黯淡,一听此言,顿时龙颜大悦,正准备一展雄姿。
    弘治皇帝却脸色凝重,重重一击御案:“太子不必鹦鹉学舌,你有何高见,便直说无妨。”
    “啥……”
    朱厚照的笑容瞬间凝固,心道:本宫哪有鹦鹉学舌?这可是本宫自己的见解啊!
    可惜,无人理会他的解释。
    林蒙一脸困惑,只得说道:“臣以为,不应派遣援军。”
    “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
    弘治皇帝忍不住质问:“难道要将锦州十万百姓置于不顾?”
    林蒙急忙解释:“臣的门生正战守锦州,其安危,臣亦心系如焚。”
    他努力表现出对欧阳志的关切,实则心中门生众多,似乎也不至于太过伤心。毕竟,人还在,尚有生机,不至于悲痛欲绝。
    林蒙悲愤交加:“然而,当前局势,陛下难道没有察觉?鞑靼铁骑如狼似虎,此刻已陷入绝境,饿得眼冒绿光。这漫漫寒冬将至,他们无粮可寻,部族存粮亦告罄尽。他们如野兽般疯狂,势必要抢夺锦州,以解燃眉之急,唯有攻下锦州,方能抢得粮食,方能活命!”
    在众人的目光中,林蒙如临深渊,深吸一口气,声音激昂地继续道:“陛下,当人陷入绝境,往往心如猛兽,无所畏惧,也无所顾忌。如今锦州城被围,城内军民虽困守孤城,但高墙厚土,尚能支撑。然而,一旦朝廷援军到来,那便不只是兵马,更有堆积如山的物资。鞑靼人如狼似虎,正是渴求与敌一搏,抢夺我粮草。朝廷绝不能给他们可乘之机!”
    “当务之急,唯有拖延。随着天气转寒,风雪交加,锦州城需自保为重。与其派援军,不如严令坚守,如此方能逐渐消磨鞑靼人的锐气。朝廷必须严守中立,不给鞑靼任何掠夺的机会。”
    “陛下,请允许锦州孤城坚守到底!”
    朱厚照心中暗呼过瘾,然而弘治皇帝似乎对此不感兴趣,竟是无视他的存在。
    弘治皇帝眉头紧锁,目光转向刘健等人。
    刘健等人似乎也意识到了其中的关键。
    是啊,这些困兽之斗的鞑靼人,若是朝廷不出手,他们便只能选择在荒野中用他们最擅长的林法,舍攻城而求速战。一旦朝廷松懈,那后果不堪设想,即便明军得胜,也不过是助长了鞑靼人的势力。
    弘治皇帝忧心忡忡地说:“此乃安邦之策,只是……若朝廷对锦州置之不理,那锦州……”
    “这也是无奈之举,朝廷并非放弃锦州百姓,只是城内军民已无他法,只能自救。他们若能坚守,鞑靼人必受重创。若守不住,也是天意难违。”
    弘治皇帝长叹一声:“十余年辽东太平,武备松弛,朕实是忧心忡忡。”
    林蒙沉思片刻,说道:“臣有一门生在锦州,陛下曾赞其稳重,御剑在手,钦使身份,或许能凝聚城中之力,与鞑靼人相持。臣虽不能保证其必胜,但相信,在最危急的关头,他绝不会临阵退缩。”
    欧阳志……
    君臣间陷入沉默。
    展望未来,一群疯狂的鞑靼人必将想尽一切办法攻城,而朝廷若袖手旁观,这场守城之战必将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在兵部尚书马文升的眉宇间,忧愁如乌云笼罩,他不禁长叹一声,仿佛锦州的命运就悬于一线:“那日,兵部员外郎巡行锦州,归来时脸色阴沉如墨,他说,锦州的武库早已荒芜,那些曾锐利如虎的军械,如今锈迹斑斑,沉睡于库房已有十余载。刀枪入库,连那曾经的利炮,也锈迹斑斑,不见其锋。而驻守锦州的中屯卫,兵员流失严重,唯有坚壁清野之策,才暂时保得粮草充足。然而,一旦鞑靼铁骑破城而入,或是稍有疏漏,整个锦州,恐怕将不保!
    鞑靼人,岂是等闲之辈!
    这些昔日的铁木真子孙,继承了祖先的战神之血,自西征以来,攻城掠地的手段层出不穷,早已不止于草原上的驰骋。一旦被围困,城内军民人心惶惶,军心动摇,若守军意志稍有崩溃,那锦州,十几万生灵,将陷入绝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