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汉人差点灭族?张良起了一身起皮疙瘩,假期去往南京
作者:思不诗   震惊!盘点历史短视频给各朝帝王最新章节     
    汉朝。
    刘邦也没想到会死那么多汉人,仅剩400万汉人是什么概念?
    目前对于刘邦登基之初大汉的人口数量没有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 约1000万:有史料记载,汉朝建立之初,全国户籍数量仅为120万户左右,按此推测,总人口约为1000万。
    ? 1300万左右:有观点认为,秦末汉初历经连年战乱,人口从秦朝统一之初的3000万左右,骤降至1300万左右。
    ? 1500万-1800万:有说法称西汉初期人口在1500万至1800万。
    反正没有仅剩400万那么夸张,这是另前朝所有人都没想到。
    “这蛮夷真岂有此理,简直是要上天了啊!”有大臣怒道。
    “陛下,我们……”
    刘邦挥了挥手,自是不用他人多说,这帮蛮夷胡人定是要好好收拾一番,以免给未来留下祸患。
    越早铲除才对他们有利。
    毕竟,谁知道这帮胡人此时发展成啥样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先把匈奴收拾了再收拾蛮夷,再就是小小倭国。
    算好了心里的小九九,刘邦接下来便是与众大臣商议对策,打仗还是挺费钱的。
    ……
    秦朝。
    在巍峨的咸阳宫大殿之中,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嬴政身着黑色龙袍,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
    嬴政微微眯起眼睛,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说道:
    “如今知晓了未来蛮夷胡人给我汉人带来的巨大灾祸,依各位之见,对于这些蛮夷,当如何应对?”
    “是先对倭国动手,还是先解决匈奴,又或是其他的考量?”话落,底下众大臣议论纷纷。
    此时,一个身影从群臣之中缓缓走出,正是张良。
    “子房?”嬴政学着刘邦这么叫他。
    张良:“……”
    莫名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张良整理了一下衣袖,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礼,正色道:“陛下,匈奴长期在北方边境肆虐,其骑兵来去迅速,让我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匈奴地域辽阔,势力不断扩张,若不尽快加以遏制,日后必定会成为我大秦的心腹大患。”
    “倭国地处海外,虽然眼下看似威胁较小,但他们野心勃勃,生性贪婪,从长远来看,同样不可轻视。”
    “不过,臣认为当下我们应优先集中力量对付北方的匈奴。”
    嬴政微微点头,接着问道:“那军粮供应这等大事,你觉得该如何解决?这可是出兵打仗的关键所在。”
    张良不紧不慢地,“陛下,关于军粮,臣有几个办法。”
    “首先,在边境地区大力推行屯田制度。招募当地的百姓和部分士兵开垦荒地,种植粮食。”
    “这样一来,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军粮的需求,还能让边境更加稳固,百姓也能安心生活,增强边境的防御能力。”
    “其次,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国内的运河河道,优化运输路线。”
    “通过水路将内地的粮食运往边境,水路运输量更大,而且损耗也小,能大大节省人力和物力。”
    “最后,设立专门的军粮储备库,在粮食丰收的时候,适当多征收一些粮食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防止不法商人囤积粮食、抬高价格。”
    这时,王翦站了出来,看向张良问道:“对付匈奴,具体的军事策略该如何制定?”
    张良沉思片刻后说道:“匈奴以骑兵见长,机动性极强。”
    “我们可以组建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挑选上等的良马,进行严格的训练,提升我军骑兵的战斗力和机动性。”
    “同时,在边境的重要位置修筑坚固的堡垒和烽火台,构建起严密的防御体系。”
    “一旦匈奴来袭,能够迅速发出警报,让百姓有时间躲避,军队也能及时做出反应。”
    “在战术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分进合击的策略。派出多路大军,从不同方向对匈奴进行围剿,让他们顾此失彼。”
    “此外,还可以派人潜入匈奴内部,打探军情,分化他们的部落,削弱他们的实力。”
    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对张良提议表示认可。
    嬴政满意地大笑起来,说道:“有子房出谋划策,又有王翦将军率军,我大秦何愁蛮夷不平,天下不定?!”
    这张良果真是位人才,难怪在历史中的刘邦那么敬重他,用的简直别太趁手。
    ……
    江城。
    12月12日,周五。
    “周末你有什么打算吗?”
    “呃,我想去南京看看,还没去过南京纪念馆呢。”
    “坐高铁去吗?”
    “对。”时锦初和舍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江城距离南京400公里,两天时间足够了。
    毕竟,明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以前都是在手机中看照片,并未亲眼目睹纪念馆;她想眼见为实来的才更为震撼。
    一个金陵城,半部民国史。
    她想亲自去看看那些人。
    亲身体验感受,去缅怀。
    历史总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那是新与旧交替间泥泞中的无力,是贫与富分配不均隐患下的巨大差距,是同人不同命对命运的抗争。
    哪里有什么救世主,不靠天,也不靠地。
    新思想自人民中来,又到人民中去,笔杆子与枪杆子的绝妙联合打响亘古永恒的声响。
    一切混乱的,无序的,衰败的都将倒下,黎明的红晕早已透彻了东方。
    自历史中走来,又向历史中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