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中医药调理阴躁
作者:短耳的兔子   每日医案最新章节     
    阴躁
    [病案]李某,一名18岁的年轻男子,近期身体状况堪忧。他在五月份时,开始出现鼻衄症状,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出血量时多时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某的头痛、眩晕、烦热等症状逐渐加剧,同时伴随有身体寒冷、出汗、手足不温、麻木等不适。此外,他还经常感到喉中有异物感、口干不欲饮水,小便呈现清长状态。
    入秋以来,李某的烦躁症状愈发严重,每天需要冷浴2至3次,每次1至2小时才能感到舒适,否则他会坐立不安,无法忍受。观察患者的面色,发现他苍白无华,两颧处略带淡红色。他的舌头呈现出淡红色,胖嫩,且表面覆盖着一层薄白苔。此外,他的脉象表现为浮弦细数。
    根据李某的临床表现和脉象,医生诊断为阴躁。
    [治则]益气温阳,敛阴和营。
    [方药]桂枝50克,熟附片25克,黄芪30克,白芍25克,白术25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患者服用了两剂后,症状有所缓解,如知饥思食、头痛、手足麻木稍减,但仍有烦躁不安。
    于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在上方的基础上增加了茯苓25克,川芎15克,以加强方剂的疗效。10月8日再次就诊时,患者已经不再去江边洗冷水,但仍然口燥鼻干。因此,医生又在方剂中加入了丹皮20克,麦冬15克,以滋阴润燥。
    患者又服用了两剂巩固疗效,以后随访,未再复发
    [评析]患者患有阴躁病症,表现为真寒假热和阴盛格阳的症状。由于血溢衄血长达一个月,导致血虚,清阳失营,从而引发头痛、眩晕、胸闷、心烦燥热等症状。检查时,患者的体温并不高,但存在气血虚弱、血循不畅,四肢冰凉、手足逆冷麻木等症状,这正是阳虚的表现。此外,脾胃虚寒、中气不足,导致胸闷、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等症状,而颧部却呈现出淡红色,这是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的典型表现,也称为戴阳征象。
    针对患者的病情,中医采用温阳化气、疏通经络的方法进行治疗。方剂中包含桂枝、附子,以温阳化气;黄芪补气助阳固表;白芍养阴活营,抑制桂枝、附片等药物的燥性;白术、甘草健脾和中;柴胡通达腠理,以调和表里;茯苓渗湿利窍;川芎活血通络。
    在治疗过程中,本方中桂枝、附子的用量较大,目的是尽快恢复患者的阳气,抑制阴气过盛。然而,在治疗后期,患者出现口干鼻燥、津液损伤的现象,因此,原方中增加了丹皮、麦冬等药物,以滋阴养阳,使阴阳平衡,从而巩固疗效。
    总之,患者经过中医温阳化气、疏通经络的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症状明显改善。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调整药物剂量,患者阴阳平衡得到调整,疗效得到巩固。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彰显了中医在治疗阴躁病症方面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