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卫的突然闯入打断了李夫子的发言,向丁眉头微皱,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侍卫喘了口气,急促地说道:“启禀陛下,城外…城外发现了一处金矿!”
金矿!向丁心中一惊,这可是国家发展的重大利好消息,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意识到当前最重要的还是新学推广。他挥了挥手,示意侍卫退下,然后转头对李夫子说道:“李师,我们继续说。”
在向丁的大力支持下,新学理念如春风般吹遍了大魏的每一个角落。各地纷纷建立新式学堂,采用新的教育制度,招收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李夫子作为新学代表,奔波于各个学府,亲自授课,指导教学,为新学的推广倾注了全部心血。
苏大儒起初对新学持观望态度,但随着对新学的深入了解,他渐渐被其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所吸引。他开始尝试将旧学精华与新学相结合,编写新的教材,并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
这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固守旧学的学者纷纷指责苏大儒背叛传统,但苏大儒不为所动,他坚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向丁得知此事后,对苏大儒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大加赞赏。他亲自召见了苏大儒,并对其提出的建议表示支持。
“苏老先生,您是国之栋梁,您的建议对大魏的发展至关重要。”向丁握着苏大儒的手,激动地说道,“朕相信,在新旧融合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化!”
苏大儒深受鼓舞,他深深地向向丁鞠躬,声音激动得颤抖,“陛下圣明!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为大魏的文化繁荣贡献最后一份力量!”
新学的发展如火如荼,而王书生,这位曾经反对改革的学生,此时正站在李夫子面前……王书生眼眶微红,曾经的傲慢与偏见在李夫子温和的目光下消散无踪。他深吸一口气,朝着李夫子深深鞠了一躬,“李师,学生错了!从前是我愚昧无知,才会质疑新学。如今亲眼看到新学带来的改变,学生心中羞愧万分,恳请李师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也为新学贡献一份力量!”
李夫子扶起王书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有这份心,老夫十分欣慰。新学需要更多像你一样的年轻人加入,一起为大魏的未来而努力!”
王书生加入新学推广队伍后,凭借扎实的旧学功底和对新学的快速学习能力,很快便成为了李夫子的得力助手。他与李夫子等教师一起,结合旧学经典和新学理念,开始着手编写新的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地学子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赵学士也积极响应向丁的号召,他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墨客,创办了大魏第一份报纸——《大魏日报》。这份报纸以传播新知、反映民情为己任,很快便成为了百姓了解国家大事、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窗口。
赵学士还组织文人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变化和人民生活的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深受百姓喜爱。一时间,大魏的文化艺术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天,向丁与丁瑶在御花园散步,听着远处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向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转头看向丁瑶,\"瑶儿,你……”
向丁转头看向丁瑶,\"瑶儿,你看如今新学推广顺利,民间百姓也渴望学习新知,我想是时候将这股学习的春风吹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丁瑶点头赞同,“陛下所言极是,知识不应该只被少数人掌握,更应该惠及天下百姓。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将知识带到民间,让更多人受益。”
“哦?瑶儿有何妙计?”向丁好奇地问道。
丁瑶美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流动书库,定期前往各个乡村,将书籍、画册等送到百姓手中。还可以组织一些识文断字的志愿者,定期到乡村为百姓讲解新知,教授识字算术。”
向丁听后,龙颜大悦,抚掌赞叹道:“好!瑶儿这个主意甚妙!就依你所言,朕这就下旨,调拨人手和资源,全力支持你开展这项‘文化下乡’的活动!”
很快,在向丁和丁瑶的推动下,“文化下乡”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一辆辆满载书籍的马车,就像一颗颗播撒知识的种子,将文明的火炬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向丁也微服私访,亲自前往各地视察学府和文化场所的建设情况。他看到新建的学堂宽敞明亮,孩子们在里面快乐地学习;书院里,学者们或潜心研究,或激烈辩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茶馆酒肆中,人们不再只是谈论家长里短,而是开始探讨国家大事、文化新知……
这一切,令向丁深感欣慰,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强大、繁荣的大魏正在冉冉升起,一个文化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正在徐徐展开……
“陛下,您看……”陪同视察的丁瑶突然指着远处,语气中带着惊喜。
顺着丁瑶的目光看去,向丁看到……
顺着丁瑶的目光看去,向丁看到不远处田野里,几台造型奇特的农具正在田间运作。走近细看,原来是一种新式播种机,由工匠根据新学原理改进而来,效率较之以往提高数倍。
“陛下,您看,这都是新学推广带来的成果啊!”丁瑶脸上洋溢着喜悦,“如今各地都在尝试将新学应用到农业、手工业生产中,相信假以时日,我朝的国力必将更加强盛!”
向丁欣慰地点头,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姓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再也不见往日愁苦之色。
回到皇宫,向丁召集大臣议事。“诸位爱卿,如今文化推广初见成效,百姓生活水平显着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啊!”向丁语气中充满了赞赏。
“陛下圣明,英明决策,我朝才能迎来如此盛世!”大臣们纷纷起身恭维。
“朕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向丁目光深邃,“我朝幅员辽阔,人才济济,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陛下所言极是。”一直支持改革的赵学士站了出来,“微臣听闻,海外各国在天文、地理、医学等领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先进的技术,若能派人前往学习交流,必将对我朝发展大有裨益啊!”
赵学士的话引起了朝臣们的议论纷纷,向丁没有阻止,他知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闭门造车只会固步自封,唯有打开国门,积极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文化,才能不断进步。
“陛下,”丁瑶走到向丁身边,轻声道,“臣妾也认为赵学士的提议可行。我们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前往海外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待学成归来,便可为我朝效力。”
向丁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朕意已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