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元帝混乱
作者:今天有猫了吗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新章节     
    而昭帝时期的百姓们,心情和想法就又不一样了。
    “宣帝是谁?”他们迷茫地问道,皇帝现在还好好的,还没有子嗣,所以宣帝是谁?是皇帝日后的儿子吗?
    当然,他们更想的是,让皇帝也不要立那个宣帝为继承人了——反正不都说了,大汉的根子出问题,就是在宣帝时期吗。
    -
    朱元璋被这上面的这个笑话逗乐了。
    啊,你问什么笑话?那当然是那个“汉元帝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人才”的笑话啊。
    朱元璋转动自己的大脑,迅速回忆起历史上那些个身为皇帝,却也“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书法绘画”的皇帝们——还真是!
    这么看看,这种皇帝好像大多都不怎么样嘿。
    当然不是说别的成功的皇帝,就不懂得音律绘画书法之类的艺术了,事实上,经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帝——非白手起家的一代二代——大家对此都是懂行的。
    但是,那些能够在这方面出名,还在青史上流传的皇帝,大多可真不怎么样。
    譬如那个宋徽宗,那可真真是个艺术人才!
    再譬如和宋朝千丝万缕的李煜……那也是个艺术人才啊。
    朱元璋摇头,他大明老朱家对于皇子们的这些个艺术素养就不强求了,感兴趣的话自己愿意学习那就学习,不行的话也不强制要求,反正他们又不是要培养这种“艺术人才”!
    -
    刘邦对于宣帝的行为大感不解,大为震撼。
    如果汉宣帝真的是因为皇后的深情厚谊,所以选择不改立太子……那刘邦恐怕真的就要陷入深深的茫然之中了。
    若是果真如此,那,他们老刘家,居然还能出这么一个深情种子?
    这不是他们老刘家的风格啊!
    他们老刘家一向都是走薄情寡义、自私自利、爱江山爱权力的路线啊!
    怎么就能出现这么一个对皇后感情深厚,还是已故皇后——人都死了!根本不能联络感情的!
    若是太子没什么问题,哪怕不是极度出色,但是也出于能力正正常常,那么不打算更换太子倒也无可厚非,毕竟随便换太子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但是皇帝都已经认为太子将来一定会坏事儿了啊!
    这居然都不换?
    刘邦瞳孔地震。
    ——他虽然没有更换太子,但那也不是因为什么深情厚谊,不论是夫妻之情还是父子之情,纯粹是因为时局、江山、利益的需求而已。
    但,如果汉宣帝不是因为这什么见鬼的完全不像是老刘家的深情厚谊,而是因为那“其他儿子都不怎么样”的原因,所以才没有更换太子的话……
    太子都已经是这副德行了,那其他的儿子得差成什么样?!
    他老刘家的血脉传承到后来,竟然会出现那样的一群废物吗?
    ……不管是哪个原因,好像都不是什么好事儿呢。
    刘邦难得心情沉痛起来。
    -
    但除了因此的情绪震荡之外,最吸引刘邦注意力的内容,是那个“西汉的倾覆不过拖延几年”的论断。
    是的,论断,如此绝对而不留余地,如此理所当然的,论断。
    被这句话吸引的,不只是刘邦,还有其他一切头脑清晰、对天下在意的皇帝以及皇权代行者——如嬴政,如吕雉、刘恒、刘启、刘彻,如李渊、李世民……
    即使换一个性情刚硬,手腕高明的皇帝,也不过是能够拖延几年吗?
    这样的评价,让他们都陷入了短时间的迷茫之中。
    在过往他们受到的教育和周围人的言论、史册上的记述之中,都并非如此。哪怕是先秦时期的史册,同样不曾言说什么“即使换一个君主也不过拖延几年”的内容。
    因此,不少皇帝心中是茫然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短暂的恍惚之后,对此又仿佛有了些许明悟——
    作为参与过秦末农民起义大势的刘邦,就有些感触。
    而作为极具政治敏锐度、堪称天生皇帝的嬴政,在听过了之前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后,也有些感触。
    是“天下大势”吗?
    刘邦不由对张良道:“乃公也感受过那样的天下大势,绝非人力可以逆转。想来当初天下一统,同样是大势所趋……”
    张良叹息垂目,这是对刘邦的话的默认。
    天下大势啊……大势!
    人力,如何扭转大势呢?纵使这个人力,乃是皇帝,是朝廷。
    既然常规方式不可能扭转大势,那么就需要看看那些特殊方法了——刘邦把自己的思绪投注到了这个东西提出的那些要求上。
    -
    嬴政念着这几句,几乎想要笑出声来——何其艰难!何其艰难!
    虽然自己并非西汉的君主,也不了解西汉的历史,但是看看大体的发展情况,他就能够想象得出来当时西汉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割去所有的腐肉,想要将那些统治力量中的一部分彻底干掉……
    倒不如重新起兵,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来得容易!
    大秦传到他的手上时,他想要解决吕不韦和他的一系人马都并不容易;在由他率领着统一六国之后,他这个皇帝也并非能够简简单单地说要“将朝堂中的半数官员家族都尽数除去”。
    纵然他自己有着如此威望,又有着实打实的权力,还有着足够的政治手腕。
    更何况是如西汉那般,在王朝发展到中后期的一个继位之君?
    到那个时候,继位之君的影响力和威望天生就要弱于开国之君一截;而朝堂地方之中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影响力反倒要高于开国初期。
    一般的皇帝不要说能力如何,怕是连对这样的可怕事实开战的勇气都没有。
    ——如果开战,几乎可以说皇帝是在“求速死”,皇帝本人生命的速死,或者朝廷的速死,也有可能两者一同速死;若是不开战,皇帝本人也好,朝廷也罢,反倒还能够继续快活地存续下去。
    而即使抛开这些不谈,假设这名皇帝真的敢这么做,还成功清理掉了半数朝堂……那新的官员从何而来?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直接填补空缺而不给他人钻空子的时间?
    -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众关心朝堂和天下大事的士人官员。
    而这一论断,对于所有人的打击都不小,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他们的打击还要超过对皇帝们的打击。
    ——原来就算是个贤明君主,都不能让天下焕然一新,重新走上正轨,继续蒸蒸日上吗?!
    难道不是因为皇帝不够贤明,沉迷享乐,纵容佞臣,信重宦官,任用外戚,所以才导致社稷败坏,江山倾覆吗?
    这怎么就和朝堂上、地方上的诸公扯上关系了?
    虽然诸公之中确实有那些心中毫无家国之辈,但是更是有不少人是一心为国,也想要做出成绩、名留青史的啊!
    怎么,到头来,反倒是他们成为了天下的阻碍,要被清除了?!
    不少人顿时将这个东西彻底视为了妖言惑众的妖孽,是祸乱江山社稷的玩意儿:“此物胡言乱语,意在动摇人心,不可相信!”
    【汉元帝深信贤良文学,觉得朝廷不能过多的干涉天下经济运行,只是在朝堂之中搞一些节流的政策:比如减少皇室自己的开支,比如直接废除摧毁郡国的宗庙、继而减少宗庙的祭祀开支……】
    【再比如,废除自汉朝建国以来就存在的徙陵的国策——有汉以来,为了不断地斩断地方豪强的发展,削弱豪强的影响力,阻止豪强在地方长久扎根不断壮大,一直实行着迁徙关东豪强到皇陵附近,重新建立县邑、让这些人守陵的政策。】
    【同时,由于对民间的经济活动干涉减少,这便导致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们势力不断增强,土地被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这些人手中,甚至包括公田。】
    【由此发展下来,豪强越来越强,中层的民众接连破产变成底层,而原本就处在底层的民众越来越多地开始流亡,编户在这时候几乎彻底崩坏。】
    【而编户,是西汉的财政体系基础,也是西汉军事、农业等方方面面的基础。这个基础一旦被过度破坏,便难以挽回——朝廷的财政收入不断缩减,同时权力也在不断缩减。】
    【普通百姓则丧失了所有的财产,一无所有,四处流亡,最终只有揭竿而起一条道路。】
    “徙陵?”有西汉中前期的百姓茫然,但答案很快就出现了。
    就在不远处,一人直接嚷嚷道:“我知道,东边那个大户前些年就卖地说要搬到关中那边来着,好多地好像都到了官府手里,然后有不少又被分给了那边的人!”
    听到这样一个可能的实例,周边所有人的眼睛都刷的亮了起来——分地诶!
    那可是大户手里面的地,大多都是好地,原来还有可能被分给他们这样的普通人吗?
    这是何等的好事儿!
    “我大汉的这项政策实在不错啊!”皇帝也是个好皇帝。
    他们在心中如此评判道,对朝廷的好感度顿时上升了不少——尽管他们也没有搞明白到底是怎么收走大户手中的土地,又是如何重新划分、分给了谁。
    -
    杨坚同样觉得西汉的这个徙陵政策确实不错,只是在如今的天下,根本没有施展的可能性,除非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皇位不保。
    “其实汉元帝时期,西汉就已经难以执行这一政策了,汉元帝究竟是真心觉得这个政令没有意义因而废除、还是在情势所迫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不得不废除,都不影响这一点。”
    他叹息。
    就像是如今的大隋,他倒是有那个想法,也不觉得这一政令不好,但是他能够实行吗?他能够推行下去吗?
    【当然,汉元帝究竟是真心觉得这一政令没有继续的必要,还是想要推行这一政令却无法执行、在多方压力之下最终选择废除,他们不得而知。】
    【但在当时的西汉,即使皇帝本人确实想要继续推行这一政令,也根本得不到落实,是真的。】
    【这是百余年下来,地方势力不断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中央在混乱之后变得虚弱的状态下的必然结果。】
    【地主豪强们不断发展,他们不想要自己的势力遭到朝廷的削弱,因而不断努力,最终找到了可能的突破口,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然,这个突破口也是朝廷自己暴露出来的。】
    【而中央的混乱,则包含几个方面:
    一是皇位继承的混乱,幼主即位,又英年早逝,废立皇帝,民间新帝……这切实打破了原本西汉比较有序的集成状态——要么顺理成章即位,要么手握兵权自己努力上位,总之不用外人如何插手;
    二是地方上流民的增长和起义,导致地方官府的力量被削弱,豪强们反而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增强,甚至成为了维持地方秩序的一员。】
    【种种叠加起来,导致汉元帝时期,准确来讲是宣帝晚年,豪强的力量就已经难以控制,中央朝廷已经不能再如过去的强权一般直接对地方豪强形成压制。】
    【加上汉元帝本人这么一个软弱优柔的性格,完全是给了豪强外戚们自由发展的大好空间。】
    【——他选择直接彻底停止徙陵政策,简直是大错特错,这也为后来的西汉君主们挖下了一个大坑:想要迁徙豪强,还得先走一个“重新启用徙陵政策”的步骤,而不能直接宣布执行徙陵。】
    朱元璋露出了森白牙齿。
    没错,就是这样!那些大臣们,哪一个没有牵连点地方上的大族势力?哪一个没有存着给自己的家族、自己牵连的大族谋取利益的心思?
    口口声声说要尊奉天子,但是只要天子露出一点软弱,出现一点漏洞——他们就会像是虎狼一般一拥而上,群起而攻之,拼命地想要撕咬下来一块肉,多拥有一点利益。
    天子的权威至高无上,可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时刻想着如何能够削减天子的权威,继而将这些权威转移到自己、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利益集团手上。
    朱元璋在建国治国的整个过程中,深刻地明白了这一点:大臣们虽然是他的下属,但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敌人!
    所以,他要废除丞相,要削弱六部官员,要……
    想要维持皇帝的权力,想要让大明能够好好的延续下去,就不能多给这些大臣一星半点的权力。否则,便是等着大臣们反过来威逼皇帝,等着他们用私利来挤压朝廷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