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技术处
作者:仰望星空的青牛   四合院:开局西跨院,不差钱!最新章节     
    吃过早饭,陈安回宿舍换下晨练的衣服,简单收拾了一下,然后出门向山钢研究院走去。
    已经过去两天了,他要单位去问问调动的事情和援建的情况。不了解清楚,陈安始终还是有些不放心。
    “李工,早上好!”
    “周工,您好!”
    “夏工,好久不见!”
    ......
    陈安一路与熟悉的同事亲切地打着招呼,交谈间步入了研究院的办公楼。
    山钢研究院现有职工五百余人,组织架构完善,
    设有办公室、人事处、技术处、财务处、武装保卫处五大职能部门,
    以及钢铁技术、特殊钢、军工产品、船舶用钢四个专业研究所。
    为了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院还建立了烧结、炼铁、炼钢、热工、轧钢、热处理等钢铁生产流程的中间试验车间。
    研究院的办公楼是一栋典型的仿苏式砖混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巍峨耸立。
    建筑共四层,平面呈“凸字形”设计,左右中轴对称,青砖外墙显得古朴而庄重。
    一层主要分布着办公室、武装保卫处、会议室、培训室、资料室等公共区域;
    二层则是技术处、钢铁技术和特殊钢两个研究所的所在地;
    三层为院领导的办公室,以及财务处、人事处(党委、工会、团委)和档案室;
    最顶层的四层则是军工产品和船舶用钢两个研究所的办公区域。
    当陈安步入技术处办公室时,时针已悄然指向七点四十五。
    同事们大多已提前到岗,忙碌的身影在办公室内穿梭。
    “咦?陈工,你今天怎么来了?伤好了吗?”
    突然,一个清脆的声音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只见钱小芳,带着惊讶的表情望着陈安。
    钱小芳是去年新分配来的大学生,
    她在办公室负责一些日常琐事,打打杂,跑跑腿,做些后勤工作,
    目前还在见习阶段,她和陈安一样算是办公室的小字辈。
    尽管同为新人,但陈安凭借出色的学习能力,已经崭露头角。
    “还没完全康复,伤筋动骨毕竟需要些时日。”
    陈安微笑着伸了伸左手,示意着伤势,接着说道:
    “我今天过来,办点事情。”
    他们的交谈很快吸引了其他同事的注意,大家纷纷围上前来,关切地询问陈安的伤势以及那日的英勇事迹。
    陈安耐心地解释和描述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查看手中的资料。
    技术处共有15名成员,包括1名处长、1名副处长、1名办事员以及12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不乏高级和中级专家。
    这些专家们在各自领域各有建树,他们都是研究院的宝贝。
    他们或带头进行科研攻关,或在中试车间指导试验生产,或在各个厂矿进行技术支援,或者在研究院培训各地进修人员。
    其中科研序列7人:
    2名五级副研究员、1名六级副研究员,1名七级助理研究员,1名八级,2名九级。
    工程序列5人:
    1名五级工程师,1名七级,1名八级,2名九级。
    六级以上为高级技术人员,高级人员有4名,中级人员8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点五十五分,处长李德发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办公室。
    他手提黑色公文包,一进入办公室便受到了大家的问候。
    李德发点头示意,随后径直走向办公室的内间。
    “陈安,你来我这里一趟。”
    李德发在门口稍作停顿,对陈安说道。
    “好的,处长。”
    陈安迅速回应,并跟随李德发走进内间,顺手关上了门。
    在内间里,两人相对而坐,气氛显得有些严肃。
    李德发端着茶杯,静静地观察着陈安的反应。
    而陈安则保持着淡定的神态,目光平静地注视着李德发。这种沉默的角力持续了整整一分钟。
    李德发是个严谨的,最开始他不同意是张维安强塞陈安进技术处的,
    技术处都是精英主力,虽然陈安是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但毕竟是个新手。
    但是,陈安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工作态度积极,业务能力提升的很快,只用了1年时间,就完全成长了起来。
    最终,李德发放下了茶杯,打破了沉默:
    “伤势怎么样了?我听说你准备回四九城,还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援建计划?”
    “伤势恢复的还好,已无大碍。”
    陈安接过话头:“是的,处长。我也是刚得知这个消息。”
    “那真是太可惜了。”
    李德发叹了口气,“我本来还打算上报你为院里的后备人才,重点培养。”
    “哪里都是为国家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陈安微笑着回答:“而且这两年里,处长您一直都很照顾我,我都清楚,我非常感激。”
    李德发与陈安正在深入交谈,突然他陷入了回忆,感慨道:
    “说起援建,十五年前,我也参与了蜀钢的支援建设工作。
    那段岁月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那可真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陈安好奇地问道:
    “东北的援建工作十五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吗?
    我一直以为是十年前才启动的工程。”
    李德发回忆道:
    “其实早在十八年前,战争胜利后,国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蓝图,
    强调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东北必须成为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工业基地,肩负起全国经济发展的重任,成为经济的压舱石和动力引擎。
    在这样的战略指导下,援建工作随之悄然启动。”
    李德发紧接着补充道:
    “在最初的两年里,由于国内局势尚不稳定,援建工作的进展时断时续。我们主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和设计规划工作。
    等到条件成熟,便能立即全面展开建设。后来,随着局势的逐渐稳定,援建工作也迎来了全面的展开。
    除了原先就确定的156项大型重点项目,东北还同步推进了数百个大小不等的援建项目,它们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