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洋柿子罐头
作者:奶油公社   锅包肉,花棉袄,带着火车回东北最新章节     
    第二天一早,项海澜取出家里的卷尺,连爱国和爱民都没放过,给大家量了头围,脖围,胸围,腰围……全记在了小本子上,留着以后备用。
    项海河狂夸,“量体裁衣,甭管会不会,我老妹儿这架势起码摆足了。”
    项海澜扬起下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咱们走着瞧。”
    “我老闺女就是自信。”项大诚乐得,牙花子都露出来了。
    他也得打起精神,昨天兵团连夜交完粮,把道给让出来了,今天轮到红旗大队去公社交粮食。
    没人提肖伟达的事,项海澜就没说,俩孩子早忘到脑后去了,啥也不知道的项大诚酝酿了一个多礼拜的大戏,准备今天在公社粮库门前好好演一场。
    项家大人不会把情绪传染给项海澜,留在家里的她还在岁月静好呢。
    做件假领子对项海澜来说小菜一碟,几分钟就把布料裁好了。
    能工巧匠首先要学会统筹兼顾,趁早晨气温不高,她先去后院菜园子摘洋柿子,等中午天热再躲回屋里缝衣服。
    当裁缝,搞存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洋柿子苗容易招虫子,果期还怕雨淋,是最娇贵的果蔬之一,辛苦种出来,吃不完就烂掉了,现代有冰箱,生冻的西红柿冬天拿出来熬汤丝毫不影响口感,除了占冰箱空间,一点毛病没有。
    现在连电都没通,冰箱更别想了,只有做成罐头存储,才不浪费。
    后园几垄西红柿秧子红彤彤一片,结果率特别高,项海澜边摘边往火车里偷渡一些。
    去菜园前,她已经把罐头瓶子和盖子都洗干净。摘回来的柿子划十字刀,开水烫了去皮,拿刀切成块。
    用最粗放的方法做西红柿罐头,把切块的柿子放进控干净水份的罐头瓶子,盖上盖子,锅里放上篦帘,冷水上锅蒸三十分钟,趁热拧紧盖子,倒扣放凉,再全部送进后院的地窖里。
    这年头家家难见油星,只要不沾上油,用这种方式存储的西红柿一年都不会坏,冬天开一罐熬个汤,调剂下只有白菜、土豆和萝卜的单调饮食再好不过。
    ……
    公社粮库门前,项大诚先找来了本家三婶,老太太冬歇的时候最爱唱小曲,嗓门贼亮,这两年不让唱,早就憋坏了。还有几个村里最能吵架的老娘们,刺头们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一会儿听我指挥,使劲撒泼,今天非给肖伟达扒层皮下来不可。”
    “大诚,你就瞧好吧。”项家五婶拍胸脯保证,一哭二闹三上吊她打出娘胎就无师自通。
    “行,你们在这等我。”
    项大诚从后面马车走到现场办公的位置,找了一圈都没找到瘦猴肖伟达,有个戴眼镜的见他站着不动,抬头问道:“你是红旗大队的?先等等,一会就安排人抽查你们的麦子。”
    项大诚扬起笑脸:“肖副主任今天有事没来?”
    眼镜又低下头看账本,心不在焉地回道:“他不是有事,他是出事了,以后都不来了,永远都不来了。”
    “啥玩意?!”
    赶巧刘伟来视察收粮工作,项大诚跟他认识,两人站在大车后面嘀嘀咕咕了好一阵。
    老项越听越心惊,咋这里面还有他老闺女的手笔!
    知女莫若父,老项回过味,原来那丫头去县城送菜是假,专门为了收拾肖伟达去的。
    回来还不声不响的,挺能抻啊。养了十七年的闺女,项大诚发现他有点不认识自家孩子了。
    中午随便吃点,晚上项海澜蒸了馒头,熬了洋柿子汤,开锅先搅上王大娘送的手工红薯粉,再打上两颗鸡蛋,这样做出来的汤口感浓稠又顺滑,带点酸,格外开胃。
    地里的卷心菜长成了,项海澜砍了一棵跟洋柿子一起炒,番茄含有大量游离氨基酸,是鲜味的主要来源,洋柿子炒卷心菜又脆又鲜。
    大馒头配上滑溜溜的汤,脆生生的菜,还有自制的酸豆角佐餐,一顿饭虽然没多少油水,一家人又吃了个肚圆。
    项大诚比女儿还沉得住气,直到吃完饭,才外问起肖伟达的事。
    项海澜轻描淡写地描述了一遍,“不相关的人,没必要再给眼神,我们要向前看。”
    全家人面面相觑,这丫头不得了啊,背后搅风搅雨,竟让人丢了乌纱帽,咋这么能呢!
    项大诚半天才找回语言,叮嘱小儿子两口子,“事情既然过去了,就别再往外提了。”
    “我们肯定不说,”项海河赶紧提醒俩儿子,“你俩也别出去嘚啵。”
    爱国和爱民大逆不道地回瞪父亲,“管好你自己吧。”我们跟老姑可有大白兔奶糖的友谊。
    “臭小子反了天了。”
    项大诚想起他的假领子,“对对对,咱向前看,你给我做的衬衫领子呢?”
    项海澜举起两只爪,“家务活一点不比外面的活轻松,我又要做饭,又要喂鸡鸭鹅,还做了半天洋柿子罐头,一天不得闲,哪有时间给你做衣服,哎,要是有台缝纫机就好了。”
    拿腔拿调的样子看得王春花手又痒了。
    “如果你们不出资,那我只能想办法自己挣钱买了。”
    王春花没忍住,瞪了女儿一眼,“我看你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消停点吧。”
    项海澜笑嘻嘻不说话了。
    晚上躺在炕上,轮到项大诚和王春花睡不着了。
    黑暗中,项大诚突然一个鲤鱼打挺,坐了起来,把王春华吓了一跳,“你一惊一乍的干啥呢?”
    项大诚激动道:“咱家海澜以前也没那么聪明啊,连干部都能给你整下台,你说这孩子会不会给狐仙上身了,过段时间兴许就能出马断事了?”
    拜大东北的泛灵论所赐,出马弟子可是相当有地位的,运动以来不敢明面上搞封建迷信,但保家仙保全家的思想,在老百姓心中可是根深蒂固的。
    项大诚越想越激动,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要不说不通。她家闺女有慧根,被仙家看上了!
    老项觉得女儿被狐仙上身,李文山形容小姨子是狐狸精,项海澜在家人心中就这么跟胡大仙看齐了。
    项大诚有句话可说对了,他突然变聪明的宝贝小女儿真能断未来之事,出个马也不是不行。
    王春花平躺着半天没言语,也没评价老头说得对还是不对,“要不给她买台缝纫机?”
    项大诚立即同意,“钱倒是够,就是没票。要不给老二去封信问问?”
    “也行,我听说有人为了弄张自行车票,格外多花了一百块钱,咱不能让老二白搭人情,记得把钱给补上。另外……”
    停顿一下,她接着道:“老三家的虽然没挑没捡,但光给老丫头买大件,她结婚什么都没有,有些说不过去,等年底结算工分,也给她补一份钱。”
    几个大的分出去了,他们要跟着小儿子养老,一碗水要是端不平,家里不得安宁,就不够美了。
    哎,孩子都是债,永远有操不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