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就成了各种行业行情最好的时候,因为学生群体的消费欲望开始绽放。
学生们会在这个时候打临工,然后把钱全部花掉,这也是联邦的特色之一。
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都会在假期寻找一份短期的临时工,他们的工作能力其实并不比一些普通的职员差到哪里去,但是他们的薪资水平却要比普通的员工低一些。
对资本家来说只要能节约成本,哪怕是一块钱的成本,也是一场胜利!
于是大量的高中生通过零工赚到了一笔其实并不算多的钱,这笔钱他们不会存起来,用于什么人生的规划。
大多数钱都被他们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和女孩约会用了。
其中最主要的消费项目,就是看电影!
每年暑期档的电影往往是杀得无比惨烈,一部又一部电影堆积在一起上映,有时候可能同时有五六部电影同时公映!
暑假,青春与荷尔蒙齐飞的时刻!
林奇此时也坐在电影院里看《爸爸和我》,这部电影从立项拍摄开始就备受争议,因为它是一部家庭伦理剧。
内容涉及到了很多……家庭禁忌方面的内容。
联邦的社会环境很宽松也很宽容,但是在对待这样敏感的问题时,多少还是有些……大尺度了。
并且这还是按照真人真事改编的。
在招募演员的时候,很多符合剧本需求的男性演员因考虑到出演这样的电影,有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终生的,无法磨灭的坏影响,都拒绝出演。
最后他们只比预计的多花了一些钱,找了一个有演技但是不出名的男演员来扮演这个角色。
拍摄的过程中一些宗教人士,一些女权组织以及一些什么人经常到拍摄的地点附近抗议,影响了拍摄的进程。
他们认为这样的电影不应该被拍摄出来,更不应该放给更多的人看,因为它会激发出某些人心中潜在的危险因子。
更重要的时候,它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可预知的负面影响。
在断断续续中,电影快拍摄完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原著作者以及这部电影的女主角,也就是整个事件中的受害者女儿——她在电影中自己扮演了自己。
按照她的话来说,没有人能比她更好的出演这个角色。
而她也希望通过出演这个角色唤醒更多女孩对保护自己的勇气,同时也是他进军演艺圈的第一步。
就是这个女孩,在即将拍摄完毕时陷入了新一轮的风波中,她在狱中的父亲突然发难翻案,称一切都是女孩的计划。
让她父亲改变的原因是女孩谈了一个男朋友。
由于这个案子在联邦的影响力太大,法庭开始重审案件,更多的细节浮出水面。
比如说这个被人们称作为“恶魔父亲”的知名作家称,因为他和妻子的离异,让女儿从小就和自己在一起生活。
但是女孩从小就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她不允许自己和其他女性亲近,哪怕是表现出亲近也不可以。
最后一次他带一个女作家回家被女儿知道后,她就表现出格外的愤怒,最终也导致了那成为他最后一次和除了自己家人之外的异性约会。
他本以为等女儿成年之后,独立生活,一切就会好起来。
结果令他没想到的是,女儿开始一步步的控制他的人生,从一次浴室里的突发情况开始。
她在生活中善于扮演乖乖女这样的角色,而作家必须扮演一个严厉的父亲,他非常的痛苦,又深陷在某种漩涡中无法自拔,直到最后……
其实在这段关系中已经很难区分他们父母之间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但毫无疑问的,肯定是扭曲的。
在通过自我毁灭的过程中成就了女儿之后,他本以为一切都会随时间逝去,直到他在狱中得知自己的女儿谈了一个男朋友并且打算结婚。
一瞬间一种他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愤怒,摧毁了他的沉默,他必须要为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发声。
然后这场案件开始进入了漫长的调查,他们在作家的壁炉底部,找到了一些焚烧后残留的碎片。
虽然页数不是很多,内容也不是很多,但足以让他们推导出部分的内容。
随后在一些其他物证的佐证下,父女两人的关系彻底地颠倒。
一个离异家庭的女孩因恐惧父亲寻找新的妈妈回来后疏远,甚至是抛弃自己,女孩开始主动出去并代替了这个妈妈的角色。
她既是父亲的情人,又是他的女儿,更是一切的控制者。
利用这段错误的关系牢牢地控制着作家,让作家在欲望,理智,道德伦理痛苦的深渊里不断的循环来达到控制他的目的!
案件被翻转,法官们甚至都不知道该怎么改判。
判作家无罪?
他的确好像是没有什么过错,他只是一个希望有人能重新填补妻子离去之后空虚生活的普通男人。
一切都源自于女孩异样的控制欲,他其实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但……从情感上来说,人们更愿意原谅女孩的所作所为,反而对无辜的作家所经历的一切,表示他们特有的不满!
一直持续到四月份,作家才改判成两年的刑期,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拒绝事情的发展。
关于女孩的审判结果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她受害者的形象维持得很好,即便翻转过来,很多人还是觉得应该宽恕她所犯下的罪行。
最终在一些人的提一下,女孩以患有精神类疾病为理由,被关进了联邦最大的疯人院里。
至于什么时候能出来……鬼才知道!
刚刚寻找到替身补拍完所有镜头的电影,上映则又成为了问题,很多人认为它不应该上映。
因为它并不是反映出了一个真实的事件,容易对整个案件,对民众造成误导。
制片方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才得到了上映许可,但它也被史无前例地分级为只允许二十二岁以上成年人观看的电影。
拉尔地摩的电影公会甚至考虑由此作为契机,推动一个新级别的分级措施成立。
其实林奇并不是很喜欢看电影,但是这次他坐在这里是因为佩妮。
她刚结束了新电影的拍摄,短时间里也不希望继续工作,于是就跑来了布佩恩这边。
闲着没事干,她就拉着林奇一起看起了这部电影。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她其实还没有满二十二岁,但是在联邦这样的社会下,事实是怎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钱。
多卷了一张二十块钱面额的钞票放进了购票柜,里面的人瞧了一眼外面的两个年轻人,直接判断他们年纪已经超过二十二岁,给了他们两张票。
其实这种情况从电影上映之后,并不少见。
因为二十二岁观影条件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没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制度,电影行业公会也没有出正式的通知。
所以卖或不卖票,全凭售票人员自己观察。
电影院里的上座率很高,人们对这部电影有着一种莫名的期待感——禁忌的东西都是吸引人的,加上电影院外的“剧情”如此地精彩,能吸引人显然是很正常的。
随着剧情的展开,整个故事的张力和渲染力逐渐地层层递进,男演员的选角很棒,虽然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把一个变态父亲表现的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
从透过门缝对浴室的偷窥,到清洗脏衣物时变态的行为,他就像是一个真的变态那样!
电影院里不断充斥着对变态父亲的低声咒骂,以及对女孩悲惨遭遇的怜悯。
“她真的太弱了!”,坐在后排的佩妮小声和林奇交流着,她很显然不太看得起这部电影的故事。
“如果我是她,随便抄起个东西就能把那个变态的蛋蛋打碎,但她只会承受。”
女孩的看法很犀利,“当然,这也和这一切不是事实有关系,谁能想到变态的不是父亲,或者说先变态的不是父亲,而是那个女孩?”
有时候有些表现不够合理,就是因为那些都不是真相。
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院里不属于电影的声音越来越大,途中还有不少人退场,看样子他们有点接受不了这部电影的内容以及它带来的冲击。
看完电影,在回去的路上,佩妮一直在思考电影中的事情。
“它其实并不是多么地精彩,剧情和逻辑也都是漏洞,可是它就是能够让人无法阻止自己去思考。”
“也许我也应该拍摄一些文艺片之类的电影,他们说想获奖,就得这么干!”
佩妮已经拿到了顶级女星片酬,也得到了一些小奖项,在主流的商业电影中她已经证明了自己。
但是对学院派的电影人来说,她还远远不够资格,他们不会给予她足够的尊重。
学院派的电影杂志《电影》中,有一个影评人用“没有灵魂的好看躯壳”来评价佩妮,而这恰恰也是这些人对她的态度。
经纪人,电影公司,都在建议她拍摄一些文艺类的电影,能拿奖的。
可她始终没有同意。
用她的话来说,她不需要讨好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