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裕的眉头一挑:“你让司马国璠去追击慕容超,是有其他布置?你怎么会知道那些百姓有机会救出来?”
王妙音勾了勾嘴角:“其实,我在南燕一直有保持联系的朋友,事到如今,我也不隐瞒了,南燕的汉人尚书令,宰相韩范,是我的盟友。”
刘裕看向了刘穆之:“胖子,此事你是不是也有份参与?”
刘穆之淡然道:“我跟妙音的情报组织不同,但是在南燕的事上,有情报共享,我之前就知道她跟韩氏兄弟有些来往。因为,这些北方的汉人世家,是永远不会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的,一定会为自己留一条退路。”
刘裕勾了勾嘴角:“韩范贵为一国宰相,怎么会跟你这个大晋皇后有来往?他难道不怕自己有朝一日给发现了,会全族倒霉吗?”
王妙音摇了摇头:“准确地说,是韩家跟我们谢家有联系,就象多年前,我们谢家跟慕容家也有联系一样。这种情报联系,是南北之间的一个窗口,也涉及很多平时的商贸,以前谢家的不少战马,都是通过韩家这样的北方大族,从北方取得,不然当初北府军的组建,骑兵部队的马,是没法获得的。”
刘裕眉头紧锁:“那既然有韩家的支持,为何当年不趁着淝水之后,在这齐鲁之地立足呢,为何不让韩家出任本地的官员?”
王妙音叹了口气:“世事无常,当年北伐的时候,相公大人可没有到说一不二的世家首领的地步,他最多只是个盟主,还要看其他家族的脸色,只能商量,不能命令。当年我们谢家只能一直靠了北府军刘牢之部为先锋,尽量地向北扩地,可是在黄河以南打下的地盘,多数要交给其他家族经营,比如后来在青州割据的叛将张愿,就是桓石虔的部下,算是给桓家的面子。”
刘裕摇了摇头:“既然是桓家的人,为何要在青州作乱呢,这个张愿也曾经在北伐中建过一些功,我想不出他背晋自立的原因。”
刘穆之沉声道:“寄奴啊,你想想看,张愿本是桓家派来帮北府军的,却是在淝水之战中作为偏师,没捞到什么功劳,又没在桓家收复中原的作战中出力,形同给抛弃,后来到了青州这里,本是一个临时的守将,但看到五桥泽之败后,桓家也是桓冲,桓石虔,桓石民等几个重量级人物先后病故,而谢家势力也是缩回江南,连相公大人也死了,虽然这个张愿不一定知道黑手道和天道盟的存在,但当时在他看来,这是可以趁乱割据的好机会,于是靠了手上的兵马,就在这青州割据称雄。”
王妙音点了点头:“说到这里,是我们谢家对不起韩家,封家他们,本来前秦的青州刺史苻朗举州归降,当时身为州中长史的辟闾家和韩家,我们应该让他们在青州这里掌权的,却因为上层的政治交易,派了张愿过来,他们当时就看出事情不对劲,于是各自回到自己的家族地盘,结坞自堡,保持了一个独立,而张愿也无法号令他们,只能在广固一带征税,这些收入养活不了他的数万兵马,所以张愿后来经常去攻击豫州和司州,掳掠人口攻击洛阳这样的城市,成为大晋非常麻烦的敌人。”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时任司州刺史的朱序就是长年跟这个张愿作战,后来几次击退了张愿后,张愿手下也渐渐离散,最后被部下拿下,献于大晋。”
王妙音微微一笑:“这个部下,其实是辟闾氏家的部曲,当时我娘暗中联系辟闾氏和韩家,许诺如果他们能帮助除掉张愿这条恶狗,那青州就交给他们管,至少,我们就算得不到青州,也不能让这里成为大晋敌人的地盘。”
刘裕长舒一口气:“想不到当年在青州这里,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勾心斗角,难怪后来青州落到了辟闾氏的手中,可是韩范在当时好像并没有出仕大晋吧。反倒是辟闾浑当了几年的青州刺史。”
王妙音点了点头:“这就是辟闾家和韩家的高下之分了,辟闾浑自以为擒拿张愿有功,本家又是青州的顶尖士族,所以可以光明正大地主政青州,但其实无论是大晋还是胡虏,都不可能允许这么一个本地豪族长期地控制某地。我们大晋因为当年张愿叛乱自立,朝中又是内战,无力出兵讨伐,这才让辟闾氏解决掉张愿,暂时让他们代管几年,一旦恢复过来再次北伐,就一定会借机收回青州的治权。当时,我娘曾经考察过孟昶,檀凭之和魏咏之这几个出身青州的将帅,想要他们中的一个,以后出镇青州。”
刘裕的眉头一皱:“这是谢家的意思,还是所有家族的意思?”
王妙音淡然道:“其实,是我娘的意思,但当时建康世家,更多地是看我爹,王家的意见至关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我娘和我爹吵过不少次,因为我爹更希望派谢琰这样的世家子弟出镇北方。不过,吵来吵去,最后所有的矛盾,都随着天师道之乱而结束了,大晋也是多年无暇北顾,而同时后燕大乱,北魏入侵,慕容德趁机率部众进入青州,建立南燕,再回首时,世事已变。老实说,我是没有想到,还能真的看到你率军收复青州的这一天呢。”
刘裕点了点头:“辟闾氏是因为当了刺史,坚持抵抗慕容德而倒了大霉,可是韩家,高家,封家这些家族当年是保境自安,南燕建立后他们却纷纷出来为这些胡虏效力,这又是为何?”
刘穆之啃完了羊腿之上最后一块肉,又擦了擦满手的油,说道:“那是因为他们看好南燕能在青州站稳脚跟,更是因为慕容德和鲜卑人没有文化,但在这孔孟之乡又必须要尊重汉人传统,尊重儒道。所以,就会对汉人的士人非常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