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八·太后和首相还是过于强势了
作者:王梓钧   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     
    又是一天,谢衍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厅衙方向传来嘈杂声。
    谢以勤脸色微变,放下碗筷就出去。
    谢衍和二哥谢堪连忙跟上。
    小妹也想去看热闹,被母亲给按回饭桌。
    厅衙门口的大街上,两百多个父母带着儿童,跪在那里大声哭嚎。他们历数自己的生活艰辛,如果禁止童工就养不活孩子,请求官老爷们给一口饭吃。
    隔壁的府衙门口,情况差不多,也是哭嚎声一片。
    吏员们耐心文明的进行劝说,居然没有暴力执法将他们轰走。
    谢以勤和已经上班的官员,此刻的表情都非常难看。
    这些父母和童工,来自不同的工厂,能聚在一起请愿肯定有人组织。而且,吏员也暗暗站在请愿者的一方,外来的流官们反而变得势单力薄。
    “大判,该如何处理”谢以勤的专职秘书(进士官)低声问道。
    谢以勤说:“让他们先嚎着,我去一趟府衙。”他又对两个儿子说,“别看了,读书去。”
    谢以勤转身从侧门出去,很快又从府衙侧门进入,找到了同样一脸阴沉的知府杜因证。
    知府在理论上总揽一切事务,但主要负责布政、亲民、人事、科教、朝贺、祭祀等等。尤其是考核官吏、监临属县、承转公文这些,能轻松把全府官吏给压得死死的。
    “那些工厂主,连个招呼也不打啊。”谢以勤叹息。
    杜因证说:“你我这次须齐心合力了。唆使百姓哭衙请愿,只不过是投石问路,接下来指不定还会发生什么。”
    资本虽然投献勾结权贵,但不是哪个官都有资格被投献的。
    蛋糕早就被切得差不多了。
    像杜因证、谢以勤这种流官,干几年就要被调走,他们跟辖地内的世家豪强牵扯不深。
    或者说,本地的世家豪强,根本不需要巴结他们。
    人家另有靠山!
    如果知府、通判明理懂事,自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许多日常工作上,本地世家豪强还会积极配合,尽量让流官取得一个好看的政绩。
    但如果哪个流官不懂事,平时的施政就寸步难行了。
    “拖着”谢以勤问。
    杜因证仔细想了想,点头道:“拖着!”
    两位父母官初步达成意见,心照不宣,各自离开,仿佛今日啥都没发生。
    他们都不知道局势会怎么发展,只能尽量拖延时间。
    直至事态进一步明朗,才会真正做出选择。
    有可能,知府和通判齐心协力改革。
    也有可能,知府和通判互相斗起来!
    谢以勤回到厅衙,对属下官吏说:“准备一些茶水,随他们哭喊,喊累了请他们喝茶。谁敢闯进厅衙大门一步,立即抓去大牢待审!”
    更远处的指挥使衙门,收到一封军方加密电报。
    指挥使邵澄盯着电报看了半天,犹豫良久,终于做出决定:“奉内阁、兵部与湖北都司之令,出兵抓人!”
    城外军营,很快热闹起来。
    甚至有许多轮值驻扎军营的官兵,偷奸耍滑根本就不在岗。将校们为了聚兵,不得不派遣骑兵,先是在城外到处吹聚兵号,继而又骑马冲进城里沿街吹号。
    军队的纪律,已经变得很糟糕!
    黄州府驻军的一系列动作,很快就惊动了所有人。不但官吏跑来询问情况,就连本地世家豪族也纷纷派人打听。
    就在指挥使邵澄,带着成建制的部队进城时,知府、通判、县令等官员赶紧来拦住。
    “邵指挥,若无兵部调令,各地驻军不得进城!”杜因证提醒道。
    邵澄翻身下马,递过去一张电报纸说:“兵部与湖北都司的联合密电。编号:兵09丁巳01乙特06。太守若有疑虑,可致电兵部或湖北都司核查,验证密码为。”
    杜因证的目光落在“乙特”字样上,他朝谢以勤微微点头,随即两人一起前往电报房。
    半个小时过去,密电核实无误。
    “几个小民闹事,兵部直接过问”谢以勤都被整迷糊了。
    杜因证说:“这才闹多久兵部不可能知道。”
    二人陷入沉默。
    很明显,调动军队的密令,不止发给了黄州府,而是全国各地一起发!
    今天只不过是凑巧而已。
    他们返回城门口,勒令官差给军队放行。
    数百士兵,兵甲齐备,很快冲到请愿者那边。
    邵澄下令道:“全部抓去军营。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那些请愿者不哭了,一个个吓得瑟瑟发抖,老老实实带着孩子被押去军营。
    谢以勤忍不住问:“如何处理他们”
    “等船。”邵澄说。
    杜因证更加疑惑:“等船做什么”
    邵澄说道:“等船运去上海,然后再运去海外。家中若还有什么人,也可申请一并出海。全国各省,都一个样,无非是坐船和坐火车的区别。”
    听闻此言,杜因证和谢以勤对视一眼,都已经明白出了什么大事儿。
    太后、皇帝和首相,终于彻底掌控全国军队了,而且直接向官吏、世家、豪强、百姓亮出肌肉!
    这其中,肯定有妥协和交易,否则用不着花费三年时间。
    当初他们以谋反罪,清空朝堂前三排(全杀了),把前十排搞得只剩几个武将(有一些是流放和坐牢),还下狱、流放、处死两百多个附逆文武。
    别看数量不多,但全是顶级权贵,影响深远到不敢有下一步动作。
    因为树虽然倒了,猢狲却还没散去。
    这些猢狲,遍布全国,既有文官,也有武将,还有无数的世家豪族。稍微再出什么事情,全国都得乱起来,指不定还得打几场平叛战争。
    太后、皇帝、首相不敢轻举妄动,那些猢狲同样不敢有异动。
    因为那是谋反罪,新的中枢班子占据大义,在朝堂杀再多人他们也占理。
    于是这三年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极为微妙。
    中央不敢胡乱撤换地方文武,顶多任免一些六品以下的官员,又或者调动一些任职期满的官员。同时,等待更多的地方文武表明态度、拥护中央。
    地方文武则更加显得被动,就算想做什么也不敢明着来。因为一旦明着违抗中央,就会被抓住把柄狠狠处罚。
    三年过去,地方军队终于全部搞定了。
    这得益于鼎泰帝打下的基础,当初宁愿把军队逼反了平叛,也要整顿军队并将其牢牢掌控在皇帝手里。
    否则,现在绝没有那么顺利。
    因为以谋反罪处死、下狱、流放的那些顶级武臣,有无数门生故吏掌握着部队,甚至有直系亲属在外领兵!
    谢以勤看着指挥使抓人远去,渐渐坚定了决心——他要做变法派。
    他甚至怀疑,这三年以来,某些地方打过仗,只不过消息被封锁了。
    刚回到厅衙不久,谢以勤的家中老仆,突然拿着电报纸跑到办公室:“相公,省城发来的民用电报。”
    谢以勤接过电报纸一看:“新任左右布政、按察使,已齐至省城。都司官员不变。友。”
    他知道是哪个朋友发来的。
    但布政司、按察司的主官,一声不吭全换了是什么鬼
    自己堂堂的一府通判,居然还需要友人发来民间电报才知道。
    这绝对是皇帝利用特权,没有经过阁部院大臣讨论,就直接下旨进行的官员调动。消息封得这么死,估计连吏部手续都要事后补办,防止吏部个别官吏提前走漏风声。
    “太后和首相,这也太强势了!”谢以勤感到一股子恐惧。
    他虽然决定做变法派,站在太后和首相那边,但天然的厌恶这种粗暴行为。
    不守规矩!
    明明可以走正规流程,非要动用皇帝特权,官员们最讨厌的便是这个。
    半个多月前,谢以勤还害怕太后和首相不够坚定和强势。
    现在又觉得过于强势了。
    太后没有从政经验。
    首相也只有做地方大员的经验,而且为官风格非常强势。
    他们夺权之后隐忍三年,战战兢兢小心布局,现在施政起来已经迫不及待了。
    凭啥不能强势
    先帝耗费一生打下的基础,就为了能有今日。
    而且,他们杀了那么多顶级权贵,早就把无数文武官员得罪完了。现在表现得平缓一些,难道就能跟那帮猢狲和解
    如今的大明,就连统治阶层也严重割裂。
    新兴的官僚资本,并非人人都有份。
    还存在大量的传统士绅地主,他们在占据土地的同时,也经营一些传统的工商业。他们无法从新兴工商业中获取好处,因此极为厌恶工商业格局的剧变。
    乃至有很多读书人,怀念并美化以前的一切,认为工厂和蒸汽机不应该出现。
    破坏了环境,伤害了百姓,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这些人,巴不得狠狠打击官僚资本,同时又盼着自己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所以现在朝堂那些新上位的阁部院大臣,名为变法派,实则守旧派。这里所谓的守旧,是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进程来看,他们试图阻拦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
    阻拦是肯定无法阻拦的,但可以限制,也就是踩一踩刹车。
    目前的局面,确实需要有人踩刹车。
    ……
    洛阳皇宫里,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官,正在检查皇帝的作业。
    她就是失踪已久的女进士陶金凤。
    作业批改完毕,小皇帝欢天喜地玩耍去了。
    陶金凤笑着对太后说:“官家这些日子,功课大有进步,今后定是一位明君。”
    叶太后叹息:“只是学问好,距离明君还远着呢。女先生在地方做官近三十年,你觉得这次改革能成功吗”
    陶金凤说:“先皇其实已经改了一半,只不过由于自身年迈,又被大量权贵掣肘,导致改革在关键时候停止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附先皇骥尾罢了。”
    “先皇晚年,局势太过凶险,让我现在害怕得很。”叶太后说。
    陶金凤说:“但凡改革,必有人受益,也有人受损。先皇晚年遭遇的凶险,是他提拔的那些心腹,很多都成了改革的受益者。他们受益了,又身居高位,自然不愿继续改下去。”
    叶太后沉默。
    陶金凤说:“太后真正的敌人,不是地方上那些失了大树的猢狲。先皇以身布局,已经把大树连根拔起,太后的改革必然成功,而且轻轻松松就能成功。太后真正的敌人,是如今这一群改革派官员,他们以后必然变成一棵棵根深蒂固的大树。”
    “那我改革是为了什么拔掉一片长歪了的森林,自己又亲手植下一片森林待其长歪。”叶太后有些气馁。
    陶金凤说道:“以前那片森林,不听植树者的话了。以后的森林,就算最终会长歪,也要按照植树者约束的方向长歪。更何况,现在的大明看似强壮,其实经脉不畅须得疏通。”
    叶太后突然笑道:“我还以为女先生要讲济世救民。”
    陶金凤说道:“先皇力排众议,让我一个女子做官。我年轻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官做好报答先皇之恩。后来发现,哪有什么真正的好官能守住本心就不错了。古代有个官名叫州牧,这名字取得贴切。只要做了官,就是皇帝的牧人,老百姓就是被驱赶的羊群。”
    “女先生有见地。”叶太后说。
    陶金凤道:“既做了牧人,也须尽忠职守,不能监守自盗。也不能让羊被豺狼叼走,也须清理羊圈不让它们生病,也须修缮羊棚为其遮风避雨。”
    叶太后道:“女先生复官如何”
    陶金凤摇头:“何必横生枝节我已经年过半百,无夫无儿无女。说句僭越的话,能把官家当成自己的儿子,悉心教导颐养天年就满足了。”
    “女先生觉得邓首相如何”叶太后问。
    陶金凤说:“他比我年长两岁,却是我的学弟。此人自视甚高,年轻时恃才傲物,被先皇贬去穷困郡县多年,如今已然是百炼成钢了。但还是有些过于刚猛,棱角虽然磨去,照样铁石心肠。他早是参天大树,不会再长歪的,太后放心任用便是。至于他的后辈,太远的事情,谁说得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