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空军数据链
作者:十月廿二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     
    第1007章 空军数据链
    常浩南这番话里面的意思,张维永几乎马上就理解了:“你是说,需要一颗实践系列卫星……呃……最好是卫星群?”
    “没错。”
    常浩南也终于完全展开燕国地图,露出了其中的“匕首”。
    紧接着,还特别强调了一句:“而且,我需要主导权。”
    听到这个毫不避讳的想法,张维永几乎下意识屏住呼吸,同时双眼微微睁大。
    要知道,“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是一个专门的系列。
    为某项,或者某类技术测试而特别发射。
    比如实践一号验证卫星长期在轨技术。
    实践二号群验证卫星自主供电和温度控制技术、遥测跟踪能力、以及电离层环境成分。
    实践四号验证空间辐射环境……
    很明显,都是与航天技术应用密切相关的基础类研究。
    不过,从1971年作为东方红一号备份星的实践一号发射到眼下的2002年,华夏在31年当中总共也只发射了5批共7颗实践系列卫星而已。
    因此,等闲的项目,肯定是得不到这种待遇。
    最多让你搭个便车——
    不光参与不到卫星本身的研发和运行管理当中,就连你装上去的星载设备,控制权都在别人手里。
    只是把数据给你共享一下而已。
    这对于大多数项目来说,显然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因此,就连海洋监视系统这样的狠活,最早都是借着海洋一号发射的机会,才有机会上天进行技术验证。
    后来配角变主角,反倒把海洋局给挤到靠边站,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总之无论如何,张维永作为航天系统的卫星总师,都没敢有过“给某个项目整一颗实践卫星试试水”这样的想法。
    而常浩南一個航空系统的“外人”,竟然开口就是如此大活……
    着实有点……
    张维永心里本来想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但仔细一琢磨,发现面前这位常总只是岁数小,但工作经验可不少。
    是那种26岁但是有6年工作经验的硬核狠人。
    又一琢磨,发现对方的想法虽然看似狂野,但并不是没有可操作性。
    相比于海洋监视这种应用面相对狭窄的领域,通信技术简直可以说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基石之一。
    而中继通信,对于如今全球网络化的时代来说,重要性跟空气、水和面包差不多。
    一瞬间,张维永也跟着有了点想法。
    人嘛,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不过,这种事情,他说了肯定不算。
    就连栾文杰,也没办法搞一言堂。
    “常总,这件事情,还是得从长计议……”
    张维永登时就认真了起来,并根据多年以来对本系统的了解建议道:“要想上实践验证星,技术应用面首先要足够广,另外就是可操作性……”
    “应用面这个倒不是问题……”
    常浩南几乎不假思索:
    “网络编码技术解决的是传统通信当中带宽不够和延迟过长的缺点……而目前几乎所有通讯手段都受到这两个问题困扰。”
    “不光是星间链路,地面的有线网络、无线电设备、数据链、工业传感器、水声通讯……反正都能用上。”
    “当然,网络编码技术要求中继节点除了转发以外还有编码和解码功能,所以设备的体量和成本肯定要比现在高得多,对于带宽限制不严重,也不太在乎稳定性的民用网络来说,效费比可能比较低……”
    打游戏丢包、看电影卡顿……虽然也很令人恼火,但如果解决问题的代价是花十倍价格购买路由器和支付网费,那可能也不会非常受用户欢迎。
    “所以,整个技术基本还是面向商用和军用……”
    张维永已经从不知道哪摸出来了个笔记本,一边记录一边总结道:“不过也足够了,民用网络虽然规模大,但其实市场反而有限……”
    常浩南很想纠正一下对方的想法,但想了想现在才2002年,而且也不影响眼前的事情,最后还是作罢。“那再有就是可行性了……在上星之前需要先在地面上进行测试……”
    他说到一半,就被常浩南摆摆手打断了:“张总,我刚才也说过了,这些前面的问题你不用担心。”
    “我们集团现在手头还有个时间节点卡的很死的任务,是四月份要给一个新型号立项,等这段忙过去之后,我会先在一个空军的新型号上验证mrd码结合网络编码技术的工程可行性……”
    常浩南所说的“空军新型号”,实际上是指已经转入研发的大型预警机。
    跟前世一样,被命名为空警2000。
    只不过载机从伊尔76换成了经过长航程改造,也就是把行李舱空间换成油箱的c909。
    出于稳妥和尽快形成战斗力的考虑,这一型号仍然选择了相对传统的有源相控阵构型,阵面设计为背靠背的c波段/l波段双面阵。
    至于更加激进的光控相控阵,则交给同步进行的、但是以外贸为主的小型平衡木天线来验证。
    等到性能完全稳定下来之后再考虑出口转内销。
    尽管是电扫描雷达,但空警2000的圆盘型雷达罩仍然能以最快6圈/分钟的速度进行旋转。
    不是为了扫描,而是调整角度,以弥补双面阵导致的视野盲区。
    而除了这些由于平台升级而自然带来的性能提升以外,常浩南还准备第一次将空军数据链系统引入到空警2000上面。
    当然,由于眼下没有足够的通讯卫星,因此飞机之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采用直传形式,或者依托地面中继站来交换数据,有效范围相对较短。
    只有大概几百公里的样子。
    但对于主要作战区域集中在国土周边,任务也是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华夏空军来说,仍然是一项巨大提升——
    之前的空警200由于研发时间较短,服役相对仓促,因此虽然能提供侦察预警功能,但却只能通过无线电语音沟通的形式进行数据分享和指挥。
    换句话说,空警200发现的目标,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只是一个“方位xx、距离xx、数量xx”的信息。
    尽管aesa可以每秒钟更新数百次目标情况,但指挥员的语速总归是有限的。
    因此信息仍然不够实时和准确。
    而空警2000发现的目标,即便战斗机出于隐蔽性考虑没开雷达,或者目标远在战斗机雷达的探测范围以外,则仍然可以直接通过数据链呈现在多功能显示器上。
    在纸面数据上,有无数据链或许看不出什么差别。
    但信息的时效性和直观性都大大提高。
    绝对的战力倍增器。
    而这个空军数据链,几乎就是验证网络编码技术的绝佳机会。
    张维永作为专业搞卫星的,倒是不清楚预警机项目里面的这些弯弯绕绕。
    但见到常浩南的态度斩钉截铁,而且明显已经在心中有了谋划,他在犹豫片刻之后,还是决定跟着对方的安排走:
    “那我接下来应该……”
    “张总你接下来的任务,是从航天发射和卫星设计层面开展一些预研工作,尤其是把相关资料要准备齐全,等我那边的工程验证数据到手之后,能尽快完成立项并转入正式研发!”
    听到这个要求,张维永不由得皱了皱眉。
    倒不是他觉得这活有多难做。
    正相反,实际上是太简单了……
    “常总,这种事情哪怕不用你说我也肯定会做的,我是想问,有没有更……重要一些的工作?”
    见到他如此云淡风轻的模样,常浩南笑了笑。
    显然,对方还不知道他口中的“尽快”是什么概念。
    “如果没有什么不可抗力干扰的话,我希望能在两年之内让卫星上天……”
    “噗——”
    张维永还没来得及咽下去的水差点就喷出来。
    他本来以为对方想说两年内正式立项。
    结果……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