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章 资本潮
作者:刀9   重生:我的80年代最新章节     
    前世有一段历史,李建昆曾经做过科普,那就是瓦良格号买回来的过程。
    这艘航母在苏联解体时,尚在乌国建造,只建好七八成的样子,想要把它彻底建造好,至少还要投入数亿美元,另外,瓦良格号按照苏联时期定下的计划,建成后会交付给俄国使用。
    于是乌国便向俄国要钱,包括前期的垫付费用和后期建造费用,然而苏联解体时俄国经济糟糕到极点,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俄国灵机一动,说我不要了,那船就给你们抵债吧。
    乌国瞬间傻眼。
    更郁闷的是,乌国也没有钱继续造,再说苏联解体后,需要数千个配套工厂同时协作,几乎不可能办到,然而这么大个铁疙瘩,占着船坞很耽误事,把它大卸八块都需要不菲的花销。
    于是乌国也灵机一动,谁爱要谁要吧,拍卖!咱还能捞回点本钱。
    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前世咱们把握到了,这一世李建昆打算从中推动,更快达成目的。
    牟齐中这个人身上还是有些优点的,比如擅于折腾,在这件事上,李建昆不介意跟他合作一回,他负责出面折腾,李建昆在背后运筹帷幄,包括提供各种资源。
    牟齐中欣然同意。
    没有报酬。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人其实也不算一个纯粹的商人,这么说带有褒义性质,他更多的是想干一些大事、壮举。
    倒也并非很独特的品质,事实上时间往回倒推十年,在八十年代之前,这个国家的民风淳朴得令人惊叹,人们很少为自己考虑,讲究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公”,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许多人,身上仍然保留着这种品质。
    李建昆原定这几天启程去日苯,日苯失去的三十年拉开序幕,金融危机也接近尾声,尽管没有大幅反弹的可能,但是也没多少油水可捞了,是时候全部清仓,抽离资金,重仓苏联。
    不过一件偶然之事,绊住了李建昆的脚步,可能让他要在内地多待几天。
    之前在跟牟齐中聊天时,他不是想起一件事,想到一个人吗,打听之后,发现虽然时间不同,但是历史如出一辙,南巡之后,此人敏锐地捕捉到商机,第一时间带着他刚在港城成立不久的公司“中策”,来到大陆。
    李建昆通过港城那边的人脉,联系上他,劝他带着他的中策退出大陆。
    他说给他点时间,自己还没有答复,先派遣了说客上门。
    四合院的北房堂屋里,李建昆的眼神越过门槛,望向在院外等候的那个男青年,侧头问:“很熟?”
    旁边,把东海电脑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的小五,笑呵呵点头,“穿开裆裤长大的。”
    这样说来,背景也是硬到天上的。
    李建昆看不出意味地笑了笑,这个国家的人情社会,那个家伙倒是全玩明白了。
    在李建昆的示意下,小五去门外把名叫张义的男青年带了进来。
    简单客套之后,李建昆望向张义问:“听小五说你俩是同学?”
    张义笑着点头道:“不光是同学呢,还一起插过队。”
    中策的那人,其老子是印尼四大财团之一的掌舵者,眼光独到,在其十几岁时,把他送到大陆念书,就读于高干子弟云集的首都三十六中。
    他在大陆待了十年,参加过上山下乡,是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时至今日,他当年的不少同学,已经身居要职,或在家族内有了几分话语权。
    关系硬实得很。
    小商做事,中商做市,大商做人,这就是人家老子的高明之处。
    李建昆似笑非笑问:“他能这么快拿下太原橡胶厂,你们这些好朋友好兄弟功不可没吧?”
    那个姓黄的,出手的速度比李建昆想象中还快。
    他是真真在南巡之后,字面意思上的第一时间,就返回大陆。
    这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太原橡胶厂易主。
    张义摸不清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只好如实说道:“太原那家厂子,我们首都这帮老同学还真没掺和,也犯不着,当年我和黄宏年一起插队就在山西,他在那边也有些关系,他这次来大陆,没藏着掖着身份,那边得知消息后,主动找上门,带他去视察厂子,做汇报,问他有没有兴趣合资,他说有,事情也就敲定了,从讨论合资到签约,再到新公司成立,前后没到一个月。”
    略作停顿,张义笑着补充道:“主要是情投意合,太原橡胶厂是家大厂子,职工众多,当地经营压力很大,不得其道,黄宏年愿意接手,明显有能力经营好,这难道不是一件双赢的美事吗?”
    他不懂这个李建昆为什么要插手反对。
    黄宏年说跟他既没交情也没仇怨。
    明明八竿子打不着一块,这不是多管闲事吗?
    李建昆表情不变,追问道:“他这么跟你说的?”
    张义怔怔道:“什么?”
    “说他会好好经营。”
    “没把握经营好,他能接手?”
    知道黄宏年背景的人,应该都不会怀疑他有这个能力。
    李建昆暗道,难怪后面有人说是黄宏年第一个把“资本经营”的概念带到我国,并称其带给我国的资本运营知识胜过读一袋子书,造成中策现象,各种mba将这次资本运营当作案例,因为他给咱们几乎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看来你跟黄宏年的关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李建昆说了句让张义摸不着头脑的话。
    所幸李建昆很快补充一句道:“他自己从来不干实业。”
    张义皱眉道:“国外的事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他家里不是做农副产品生意的吗?您的意思是他收购太原橡胶厂,不打算经营,那他准备干嘛?”
    小五随口道:“卖呗,低买高卖,跟那些倒爷其实一样。”
    张义睁大眼睛,“啊?”
    把黄宏年说成是倒爷,倒是有些委屈他了,他的资本运作绝不止如此。不过李建昆没有解释,跟张义说,他也未必会懂,问道:“还要当说客吗?”
    “这……”
    张义不知道该说点啥,倒是迫不及待想打电话跟黄宏年确认。
    李建昆似乎看出他心里所想,收敛笑容道:“你联系他时,跟他说一声,我不是在和他商量。”
    之前让港城那边的人联系黄宏年时,李建昆还不知道他已经拿下太原橡胶厂,当时只是奉劝。
    再不制止他,这家伙速度可是相当迅猛的。
    前世,在我国一夜买空一个市的壮举,正是他干出来的,前无古人,后面估计也没有来者。
    张义离开后,仍不等黄宏年的答复传来,李建昆先接到了大哥打来的电话。
    彪子在电话那头问他搞什么东西,说省城那边好不容易招徕一个有实力的外商,他却从中使绊子,人家外商原本对省城几家大厂子非常有意向,现在不敢接手了,省城那边打电话过来,把他一顿臭骂,还让他捎话,就是让李建昆别管闲事的意思。
    是的,黄宏年在山西拿下太原橡胶厂后,马不停蹄转赴杭城。
    相中好几家厂子,其中有一家叫西湖啤酒厂。
    西湖牌啤酒,多少浙省老百姓喝了一辈子,接完大哥的电话后,有那么一瞬间,李建昆真的不想管,可是想到这一点,他又无法坐视不理。
    前世,西湖啤酒厂后面改了名字,叫西湖朝日股份有限公司。
    朝日是哪个国家的品牌自不用提,黄宏年拿下这家厂子后,做过什么交易,李建昆不清楚,但是很显然,这家浙省老爷儿们的口粮厂,最后的经营权落到了日苯人手中。
    李建昆本想打通电话给徐方国,电话簿还没找来,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打电话的人是老家省城主管招商引资的主任,姓王。
    这位王主任从李建勋那里,并没有得到李建昆不再威胁黄宏年的确切话,不放心,要来号码又亲自打一通。
    “建昆同志,这是因为个啥啊,现在到处都在招商引资,想把外面的活水引进来,难得咱们这里来了个有实力的外商,你干嘛要阻扰呢?”
    李建昆没有答话,反问道:“王主任,其他企业先不提,西湖啤酒厂和杭城橡胶厂,可是两家优质企业,一直处于盈利状况,这你们也巴不得往外兑?”
    王主任叹息一声道:“盈利是盈利,可是一家上万人的大厂,每年创造利润只有区区百来万,这样的利润你能接受吗?如今许多厂子根本不盈利,咱们的财政全指着这些宝贝疙瘩了,正是因为爱惜,我们才忍痛割爱,不得不承认,咱们的经营确实存在问题,人家出身财阀,拥有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营商经验,更有我们盼不来的各种资源。咱们是慎重合计过的,让中策合资进来,看似分出一部分股份和经营权,但是最后咱们能获得利益肯定更多。”
    李建昆驳斥道:“这个‘肯定’你们没法确定,厂子的经营权落到别人手中,你们说的就不算了,况且你们了解过黄宏年这个人吗,脱离他父亲的金光集团自立门户后,他就没干过实业,一直混迹在东南亚的金融圈子里,这样一个人,你觉得他会耐着性子下来经营实业?”
    在金融圈子里厮混,并且混得不错的那种人,很难再回过头来搞实业。
    因为来钱太快。
    正如社会上许多以往通过不正经的渠道,获利颇丰的人,后来即便落魄了,也不大可能去找个班上。
    王主任接下来一句话,把李建昆气得不轻。
    “不是啊,我其实很想问问,这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不被理解,最是悲凉。
    而李建昆心中的那股家国情怀,说出来是没几个人会信的,如果他现在只是个普通人,他自己都不会信。正因为达到了某种高度,他才觉得自己应该承担更多责任。
    好嘛,现在人家认为他多管闲事。
    李建昆深吸一口气问:“黄宏年人呢?”
    王主任回道:“在西湖宾馆呢,一直要走,我们一再挽留。”
    李建昆眯眼道:“但是他没走。”
    王主任用哀求的语气道:“建昆同志,算我求你,这事你就别管了,我们自有商议,真的犯不着你来操心啊,你贵人多事,去忙活别的吧……”
    李建昆脸色阴沉如水。
    电话挂断后,他一拳砸在墙壁上。
    好一个黄宏年!
    一个生意人,买卖如果真的不想做,卖家有什么话语权?
    给脸不要,跟老子玩这招。
    李建昆反手一通电话打给徐方国,没能第一时间找到人,接电话的人说正在开会,完事后让他打回来。
    李建昆一言不发坐在堂屋里静等着,期间沈姑娘送来一碗春草起早熬的参汤,一边催促他趁热喝,迟疑一下,问道:“如果不管,会有什么后果?”
    李建昆端着白瓷碗,用汤匙搅拌着汤水,回话道:“往小了说,会是数以亿计的国有资产的流失;从长远来看,会起到带动作用,只要有一个人成功,跟风者就会纷至沓来,我们会有许多老牌企业,落入外资手中,这些企业现在可能盈利水平不高,但是不代表没有销量,品牌早已深入人心,算得上是民族品牌了。这参是春草去同仁堂抓的吧,你能想象一下以后同仁堂叫‘日苯同仁堂’吗?而当资本占据了一个地区最优的商品时,他们便拥有定价权,一支将老之人拿来吊气的野山参,现在卖十块钱,往后可能就是一百、一千……”
    沈红衣听完后,从他手上端过没喝一口的参汤,一边用汤匙喂他喝,一边郑重说道:“那得管。”
    李建昆会心一笑。
    心中郁结消融大半。
    大约半小时后,徐方国的电话打进来,询问过李建昆什么事后,徐方国沉吟道:“这事我也知道,难点在于,咱们大部分同志都特别积极,持乐观态度,我可以否决了跟这个黄宏年的合作计划,但是必然会引发许多人心怀不满,造成诸多新的问题,再一个,即便我们不跟他合作,别的地方呢?听说他刚从山西过来,并且现在许多地区都在向他发出邀请。”
    李建昆承认他的话有道理,所以此事的关键,仍然在买主黄宏年身上。
    徐方国突然笑笑道:“你如果忧心这件事还不简单,你若是站出来,把他取而代之,任他求爷爷告奶奶,谁会舍你求他?”
    李建昆苦笑道:“问题是,他姓黄的只是打头阵的一个,往后还有更多,我一个人合资五百家厂子,一千家厂子,合适吗?”
    徐方国带着笑意道:“你又不是资本家,你是企业家哩,企业家干企业,有什么不合适的?你有这个能力,我们又欠缺这方面能力,互惠互助,多好。别人我分辨不出,只要你愿意接手企业,我们省,扫榻相迎。”
    没由来的,李建昆想起了徐庆有。
    他但凡从他爹身上学到一丢丢好,何至于现在做个死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