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伐吴令孙皓昏聩,建业危封赏功臣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     
    第493章 伐吴令孙皓昏聩,建业危封赏功臣
    咸宁五年
    司马炎在朝堂上开始提前放出南征的风声,想看看群臣的反应。
    但一经提出,便遭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特别是贾充,认为炎汉之所以亡,在于屡次败于东吴之手,擅动刀兵,让天下百姓没有一日处于安稳之中。
    而如今晋朝初立,正是与民休息之时,而司马炎也钦定了无为而治的方针,如今南征,岂不是朝令夕改?
    又说: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鲜卑人正在举兵发晋,西北战事只是暂时告一段落,但是鲜卑之乱还没有彻底平息。
    可以预料到的是,秃发树机能一定不会甘心就此降服晋朝,故而此时伐吴,并非其时。
    但主战派的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治下百姓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朝堂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
    使得每年过江投附朝廷的吴国人多不胜数,孙吴此时已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
    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在朝堂上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辩论。
    但对于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天下,司马炎是站在主战派一边的。
    因为这并不是一拍脑袋才决定的,而是有着充足的准备。
    在之前孙休在位时,司马炎顾忌孙休,所以一直没有出兵,而是在积蓄实力。
    不仅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还让其实行仁政,与东吴争夺民心。
    于是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
    与之相对比的,则是孙皓挥霍无度,手下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就连饭也吃不饱。
    为此羊祜多次派人去往对面的吴营,送酒送肉,瓦解吴军斗志。
    长久以往之下,吴国上至将领,下至士兵,早就一步步心向晋国,期望着晋军早日来攻,救他们出苦海。
    除了羊祜这边,司马炎还继续在益州编练水师,筑造战船,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加之炎汉的益州水师底子,晋军在长江之上水师的实力,已经不逊于吴军,甚至有所超过。
    所以司马炎不断劝说贾充等人,最终力排众议,通过了对吴战事的决议。
    三月
    司马炎正式下达了《告知天下诸民伐吴国诏书》。
    接着开始排兵布阵。
    在与手下诸将的分析后,司马炎最终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夺取吴国。
    下令以贾充为大都督,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等分六路大举伐吴。
    其中五路大军,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第六路晋军则由巴东、益州出发,沿长江东下,在益州水师的掩护下,直捣吴国都城建业。
    这个部署,总兵力超过二十万。
    四月
    晋军大举来攻的消息,迅速在吴国国内散发,有惊恐的,有高兴的,不一而同。
    但孙皓显然是愤怒的,他立即调集军队,前往要地驻防。
    五月
    晋军一路沿着长江而来,吴国在巫峡设置的用于阻挡晋国益州水师,封锁江面的铁锥、铁链,也被益州来路的王濬、唐彬一一排除了。
    见晋军所到之处,闻风而降,几入无人之境。
    孙皓感到不解,在臣子的建议下,他决定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又大赦天下,意图挽回在国内的名声。
    但此时仿佛已经为时晚矣。
    很快,顺江直下的益州军,距离建业不远了,又在洞庭湖附近,打败了东吴放置在洞庭湖的水师,就在两人准备攻打建业之时。
    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大都督贾充命令北边战区的王浑等人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
    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
    结果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被王浑阵斩,而吴国驻守武昌的,武昌督伍延又被杜预斩杀,东吴大军十去其八。
    而更加危机的是,吴军主力渡江北去不久,益州的水师就已经出现在建业的江面上。
    遮天蔽日的战船之上,悬挂着的“晋”字旗,就仿佛在告诉吴国百姓,吴国国灭之日就在今朝。
    吴国建业,皇宫之中,数百个近臣叩头请求孙皓拿办法。
    可此时的孙皓也没有办法,反倒向众人询问求活之计,众人都说:
    “如今晋军来到国都之下,所到之处都兵不血刃,这都是岑昬奸诈谄媚,让陛下大兴土木,使士众深受困苦的缘故。
    若不杀岑昬,则军民定不能久受,建业就要破了,给岑昬定罪,百姓士卒听说后,一定会为陛下坚守城池,等待援军的抵达。”
    孙皓此时惊慌不已,想也不想的对一旁的岑昬说到:“这样的话,就应当以你向百姓谢罪罢。”
    下面的大臣们,一听孙皓的话,当即上去将岑昬当庭收捕,并推出去斩杀。
    但很快孙皓就反应了过来,想要再阻止,可岑昬已经被杀了。
    这时,孙皓派往武昌救援的陶浚,因为见武昌失陷,再去求援已经没有了意义,便引军回到了建业。
    孙皓就立即召见他,问他水师如今的情况,能不能击败晋军的水师。
    陶浚回答道:“蜀地的船都很小,不如我吴国的大船,更别说‘飞云’、‘盖海’两艘天下大舰,甚至大帝在时筑造的‘长安号’。
    现在陛下给臣二万兵,乘坐大船战斗,想必对付他们,也足够了。”
    孙皓听后大喜,当即授陶浚假节钺,明日就出发,击溃益州水师。
    但东吴水师的将士一听说明日就要去与晋军战斗,知道吴国灭国就在不久,晋国统一天下已经成了定局,不愿意再徒损性命。
    再加上孙皓的名声,当天夜里,整个东吴水师,数万人,一夜之间,走得一个不剩。
    第二日
    王濬带领的晋军万余人,首先抵达建业附近。而司马伷、王浑也率兵都接近了边境。
    孙皓只能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方案,分别派遣使节奉书信给王俊、司马伷、王浑,试图分化他们。
    但这些都是当世人杰,又岂会逆流而行,自然拒绝了他。
    六月五日
    因为建业城高池深,王濬就只有万余人,攻破建业痴心妄想。
    便在建业向西六里的位置立下营寨,等待后续大军,共同围攻建业。
    东吴水师尽去后,孙皓已经认清了形势,终于听从了胡冲的建议,决定仿效韩主曹叡降汉之举,向晋军投降。
    当日下午,就在王濬处理军务之际,得到手下来报,吴主孙皓请降,问将军是否同意。
    王濬当即大喜过望,仿佛天下掉下了一个金馅饼,岂有不同意之举,当下约定明日举行降礼。
    六月六日
    孙皓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来到王濬营门。
    王濬代表司马炎,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并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一家护送到晋都洛阳。
    至此,占据江东之地,数十年的东吴政权,宣告灭亡。
    而孙皓决定投降后,为了让司马炎看到自己的诚意以及价值,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便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让他们不要抵抗晋军。
    而吴国剩余的郡县,得到孙皓的诏书后,开开心心的等着晋国派人前来接受。
    这与吴国当初对汉国,上下一心不同。
    当汉国变成晋国,代表着北边的政策变了,不再是大汉那种抑制豪门世家的苛政,反而成为世家的梦幻国度。
    不仅由世家掌控着天下大权,而且选官任才的标准,也变成了家世,不再如之前一样,为寒门子弟,留下一点机会。
    因此,吴国的地方豪强,以及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并不反对晋国,甚至还跃跃欲试,想要在更高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家族的作用,而不是仅限于江东一隅。
    这次伐吴之战,与前汉不同,总共历时四月,总体上是以投降为主要风向,四个月中,双方一共损失的士卒不过三万人。
    随着吴国的覆灭,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自董卓以来,天下分裂的局面,终于重归一统,算起来,也有百年。
    六月二十九日
    孙皓来到洛阳,得到了晋天子司马炎的接见,被赐号为归命侯,又在洛阳城内为其筑有府邸,让其以后便一直在洛阳居住,不可出洛阳一步。
    其待遇,比之汉献帝,以及曹韩末帝曹叡,不知道低了多少,也不知道孙皓有没有过后悔。
    七月
    司马炎召开朝会,对灭吴一战中的功臣论功行赏:
    首先是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他是宗室子弟,虽然功劳不大,但是司马炎仍旧进拜其为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又任命他为青州都督,加侍中的服饰,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食邑各三千户,赐绢六千匹。
    安东将军王浑有击杀吴军主力的大功,论功为诸将之首,故而进爵为京陵公,增邑八千户,并擢升为征东大将军,重新镇守寿春,安抚东吴遗民。
    建威将军王戎进安丰县侯,增加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安抚新附的东吴遗民。
    平南将军胡奋由于在这之中没能建功,反倒顿兵武昌城下,要不是杜预救援,反被吴军击溃,故此功过相抵。
    镇南大将军杜预在整个灭吴一役,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特进封当阳县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其子杜耽受封为亭侯,食邑千户,赐绢八千匹;
    龙骧将军王濬虽然接受了孙皓的降书,第一个抵达建业,但是屡屡违背军令。
    先是受诏杜预调度,攻下建平,到秣陵后受王浑节制。
    王濬将到秣陵时,王浑遣使者令王濬暂停,到自己军中商量事情,王濬张起船帆直往前驶,回报王浑说:“风大,船不能停。”
    王浑久已打败孙皓中军,杀了吴丞相张悌等,但害怕遭到东吴水师半渡而击,故而按兵不敢前进。
    而王濬则乘胜接受了孙皓投降,王浑感到耻辱而且愤怒,于是向朝廷上表,说王濬违背诏命,不受自己调度。
    于是有司劾奏他违诏不受王浑节度,应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
    但司马炎认为王濬有征伐灭吴的功劳,一点小错不足以掩盖他的大功,便拜王濬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职务。
    又加封王濬为襄阳侯,食邑一万户,儿子王彝封为杨乡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一万匹,又赐衣一套、钱三十万及一些食物。
    广武将军唐彬在此战中有大功,起初与王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一路作为先锋不断攻城略地。
    吴国自巴陵、沔口以东的郡县都因害怕唐彬的攻势,而纷纷倒戈投降。
    唐彬知道敌人已经步入绝境,孙皓即将投降,于是在离建业还有二百里时,就称病迟留,来说明自己不争功。
    之后果有王濬与王浑的争功事件。
    唐彬也被司马炎拜为翊军校尉,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最后是大军最高长官,大都督贾充。
    贾充本是反对出兵之人,但司马炎要让其作为诸将之首,来堵其他反对南征之人的嘴,更威胁若贾充不肯,他会亲率军队进攻,贾充被逼只得接受任命。
    司马炎随即命贾充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总统六军。
    贾充领中军南屯襄阳,为诸军节度,相当于为诸军保障后勤,以及随时调兵支援。
    孙皓投降后,因为贾充原本就反对攻吴,而期间又曾进谏退兵,如今东吴覆亡,贾充十分害怕司马炎治罪,打算请罪请辞,但司马炎只作安抚而并不问罪。
    论功行赏完毕,司马炎以今年平定吴国之故,改明年年号“太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