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新设察院人事动,天下显庆新罗危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     
    第758章 新设察院人事动,天下显庆新罗危
    永徽七年二月
    李承乾因为平定了江南民乱,并正式在御史台之下设置察院,以监察御史十五人,常设于各个监察道。
    在高祖时期就已经初步在州县之上设道,不过当时天下未定,多是用以军事用途,以某道行军总管为最多,大多是临时性官职,事完则撤。
    同时道也承担着安抚一些高资历、升无可升的官员的一个方法,常以某道尚书,或某道尚书仆射等等,安排一些功劳高的老臣。
    等到太宗时期,除了一些边疆道如河北道、陇右道、关内道、剑南道、岭南道设有兵部尚书,以为常备,其余道台都多有缺额,也都以临时性官职为主。
    如今李承乾正式将道台变为监察区,不再设行台六部,而专以一个监察区,设置监察御史。
    于是经过长孙无忌等四位重臣的商榷,在天下范围以太宗时定下的十道,十位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名义上归属于御史台,实则由皇帝直属,监察御史的奏章可以直达天听。
    如此一来,御史台之下就有了台院、殿院、察院三个部门,一跃成为大唐最高监察部门。
    其中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专门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同时负责御史台官署的日常杂务,在三院中职权最重,地位最高。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新设立的察院则是监察御史十人,资历浅者称“监察御史里行”,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
    其中除了一位负责关内道的监察御史,因为长安包含在关内道在京外,其余九人都常年不在京,巡视在外。
    因此察院在御史台中的地位最是特殊,可以说是皇帝的耳目。
    新设察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江南平定,边境各地也多年没有战乱,李承乾认为这都是自己的功劳,于是下令让白遐勘定新年号,他准备改元,以彰新气。
    最终,白遐呈上年号“显庆”,意欲为显着的吉庆征兆。
    李承乾大喜,同月下诏,改元显庆。
    显庆元年(永徽七年)三月
    李承乾认为长安过于偏远,江南、河北的赋税很难运抵长安,光靠关中的粮食根本就承载不起大唐国都数十万人口的重任。
    故而下达了《建东都诏》“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
    同时下令重建被毁的洛阳乾元殿与应天门,并定在第二年移驾洛阳。
    并正式将洛阳改称为东都,提升洛州官吏员的品级,一如雍州。
    自此大唐正式实行两京制。
    显庆三年
    李承乾任命中书侍郎白遐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左迁右仆射褚遂良为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以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李义府兼修国史有功,擢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跃为五相之一。
    李义府乃剑南道梓州永泰人,素有学名,后来因为善写文章,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
    后来又得到刘洎、马周的举荐,改任监察御史,并随侍晋王李治。
    及至两宫和解,李世民听闻李义府的学名,便召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让他教授太子文学,与太子府的侍读白侃,并誉为太子两宾。
    后来李承乾登基,李义府便得任中书舍人,随侍左右,并让他兼修国史。
    而白侃则得以调任吏部考功郎中,主管科举,堪选人才。
    如此一来,这两個自己最信任的笔杆子,被李承乾运用的十足得体。
    永徽五年时,还给二人同加弘文馆学士,以为嘉赏。
    如今于志宁被流放,失去了圣眷,朝中缺了一个位置,李承乾便想到了这位说话又好听,自己又信任的大才。
    同时,也没有忘记一直为自己选材白侃,擢为正四品吏部侍郎,加正议大夫衔,仍然掌管考功司。
    显庆五年五月
    新罗国王金麦宗遣使来朝,并请求大唐派出援兵,求援即将被灭国的新罗。
    原来自从新罗归附大唐后,高丽便呈现腹背受敌的情况,本欲南下先灭新罗,剪除背后之患。
    奈何北边有唐军时时威胁,自己根本无法全力剿灭新罗。
    无奈之下,高丽只得一面不断扶持百济对抗新罗,另一面向远在海外的倭国派出使者,寻求生机。
    于是这些年百济的军事实力在高丽的帮助下飞速提升,一度超过了新罗。
    而去年的时候,百济王担心光是高丽无法挡住大唐军队,于是将自己的王子扶余丰送往倭国为质,成功得到了倭国的盟约。
    当初新罗新附大唐时,倭国正值和苏我马子有姻亲关系的女天皇,推古天皇在位。
    而推古天皇又提名自己的侄子圣德太子摄政,圣德太子心向隋制,于是在日本发起了大化革新,国力明显增强,野心也随之不断膨胀。。
    也因为隋朝的影响,圣德太子对灭亡隋朝的大唐十分厌恶,他认为只有隋朝才是中原正朔,唐朝则是悖逆。
    所以拒不承认唐朝对中原的统治,反而将自己认为是隋朝的继承者。
    另一方面,他认为如今倭国国力正盛,需要向外扩展,而大唐将是一个绕不开的对手。
    所以大唐收服新罗对倭国的未来十分的不利。
    所以这才有了与百济、高丽结盟,共同抵挡大唐的决定。
    上次受高丽王的邀请,趁着新罗还没有彻底倒向大唐时,出兵过帮助高丽威压新罗,顺便试探了一下唐军的战力。
    这也是倭国想要与大唐在高丽半岛掰一掰手腕。
    结果第一次出兵的他低估了大唐的军力。
    派出去的数百艘战船被唐军舰队全军覆没,且没有任何有效情报传回。
    这让他极为惊恐,生怕大唐军队直接对本土作战,于是以极快速度加强了关西、以及倭国西海岸的防务。
    结果大唐军队仅仅只是占领了对马岛,并没有进一步对倭国发动进攻。
    这一举动让圣德太子松一口气的同时,也认为是唐朝新立,军事力量不足,影响力只能延伸到对马岛。
    所以对倭国本土没有威胁,如此一来岂不是倭国攻略高丽半岛的最好时机?
    于是圣德太子便放心的开始操控对高丽的外交行动,并且积极在国内编练远征军,随时准备出兵。
    很快,在他的推动下,百济王子入倭国为质,两国正式立下了盟约,加上百济与高丽的盟约,相当于三国同盟对抗大唐-新罗。
    如今百济邀请倭国出兵新罗,帮助他统一高丽南部,并承诺事成之后,将新罗东部的土地送给倭国。
    圣德太子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假思索的答应了下来,并很快组织起了一支数千人的倭国先锋军队。
    又集合了整个倭国的所有战船,准备一举将对马岛的唐-新罗驻军全歼,打通往新罗的道路。
    显庆五年三月,倭国军队对驻扎在对马岛的唐军发动袭击。
    唐军将领显然是没有预料到小小的倭国胆敢不宣而战。
    以至于被倭军所乘,最终寡不敌众,只得带着残兵残船,败退至新罗国内暂避锋芒。
    这次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倭国的军心。
    圣德太子也加大了对入侵高丽计划的投资。
    倭军不仅趁机跨过了对马岛,登陆了新罗东海岸,并且准备后续调动数万大军继续侵入新罗,以夺取更多的土地。
    与此同时,高丽趁着辽东严寒,大唐不便出兵,集合精锐三万高丽兵,从北面南下新罗。
    百济也动用两万兵马,东攻新罗。
    新罗国一时间面临三面夹击,形势愈发岌岌可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