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元亨新政国之盛,常平署吐蕃入侵
作者:君子以懿文德   从牧野之战开始的千年世家最新章节     
    第770章 元亨新政国之盛,常平署吐蕃入侵
    高丽破国,倭国臣服,大唐东边的土地彻底稳定,这让大唐皇帝李象的一大块心病终于祛除。
    于是在倭国国主接受大唐授予的征东大将军称号后,李象继而强行要求新罗国主接受安东大将军称号,以示大唐神威。
    同年十二月,李象下令改元“元亨”,意欲大唐开始兴盛、极盛的富贵,大唐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贵安康。
    自从李象登基以来,除了在边疆转变激进的策略,改为镇抚为主,征伐为辅。
    还沿用先帝李世民、李承乾的思想,即凡大唐范围内的一切百姓,无论民族、国家,只要对大唐有利,则多加重用。
    因此涌现出以突厥人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铁勒人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杜尔为代表的番将。
    这其中除了体现李象继承至李世民“天可汗”称号的宽大胸襟以外,也有引入番将体系,以分开国武勋在军中影响力的打算。
    更是为了对抗愈来愈强盛的世家大族。
    纵观朝堂,三省六部世家子弟占据的职位有十之七八,剩余的才是寒门、白氏以及皇帝心腹。
    虽然运用了政事堂制度,让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的将忠于自己的大臣纳入核心,不必顺从朝堂的群议。
    但世家大族们在朝堂和地方的影响力,以及他们肆意插手储位更迭,官爵亲亲相授,发起政治倾轧的行为,让李象十分不满。
    因此李象采用了吏部尚书白侃的建议,鉴于如今的官员大多数还是靠着世袭的特权入仕,为了改善官员出身比例。
    白侃提议,继续改善科举制度,即增加科举名额,以及再次放宽应试条件。
    准许甚至是以往被视为贱业的商人、工匠、军户参加科举。
    如此一来,使得神朔年间的应试生员一举突破到了十万人。
    不过与此同时,李象又加大对官员的监督,即开始官员的考核制度,凡五品以下的地方主政在职官员,每年必定小考,每三年必定大考。
    考核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官员的自身廉洁,主政州县的繁荣程度,治下百姓对官员的评价等等。
    由吏部主持的考核结果分为三等,将作为官员升迁的标准,优等者可升迁,良等者平调,劣等者贬官。
    除了科举以外,李象还开天荒的允许将官府衙门中的胥吏,纳入官员考核体系。
    凡有功绩或能力出众的胥吏,可自行报考吏部每年主持的胥吏考试,通过的胥吏,可升迁,摆脱衙门雇员的身份,正式开始领取中央朝廷的俸禄。
    于此同时,为了稳定长安因为人口年年上升,导致的物价飞涨,李象命人在长安成立常平署。
    常平署会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在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以稳定长安的物价。
    这使得长安的物价一直维持在合理的范围,李象见这一措施十分有效,便下令在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以平定天下各地的粮价。
    一时间,除了波及天下的大灾大荒年以外,大唐各州县的百姓几乎都能吃上稳定的低价粮。
    大唐霎时间成为极具繁盛的国家,这在唐中心城市,长安体现得淋漓尽致。
    长安人口从以往的三十余万人,短短十几年不到,喷涌至五十多万人。
    加上周围的驻军等,几乎增至六十万。
    而大唐的人口也快速增长,几乎每年都要增长数十万,以至于今日大唐人口有将近三千多万。
    不过天下大事,必不能让人事事如意,有让人高兴的事情,就有让人不高兴的事情。
    元亨三年
    就在大唐举国升平,四方蛮夷俯首称臣之时,缔造这一伟大盛举的大唐皇帝李象,却突然病重。
    除了李象本就体内有隐疾以外,还因为李象数年如一日的勤勉朝政,致使身体疲劳,极容易被病邪入体。
    而就在大唐群臣为李象的身体奔走相告,拜佛求道期望康复之时,一则西边的消息传来。
    让本就身体不好的李象,如今更是因为这件事每况愈下。
    “咳咳。。。如今吐蕃反叛,入侵西域十八州,攻陷朕的安西都护府,杀害我大唐驻诸国使者,诸卿认为我大唐该如何应对?”
    政事堂,李象卧在病榻之上。
    下面司空白遐、左仆射李勣、中书令崔敦礼、右仆射李义府、中书侍郎上官仪、侍中许敬宗,六位被赐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恭敬的列坐。
    自从长孙无忌病退,褚遂良也在不久之后病逝,白遐以司空之位,衔领诸相,成为六相之首。
    “圣人,老臣以为吐蕃侵我西域,而不是直接侵我本土,是为了断绝我大唐通往西域的商路,这将让大唐损失一臂。”
    “是妄图以温水杀人之策,缓缓将我大唐拖入战争深渊,以拖垮我大唐的战略。”
    “故而,老臣以为,应该以强势兵力,一举击败吐蕃大军,斩断他们伸向西域的贼手,让他们知道大唐不是他们可以试探的。”
    “也好让其他有贼心的藩国打消危险的想法,不然其余藩国有样学样,大唐的万里边界,将无法有一日的安宁。”
    白遐首先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吐蕃的一次试探,是想看一看大唐还行不行,有没有衰落的迹象。
    接着军界第一人左仆射李勣也出言支持白遐的话。
    从军队的角度,如今大唐三年没有战事,没有战事就意味着没有军功。
    没有军功就意味着没有进步,这怎么能行呢?
    别看李勣高居左仆射,但之下的三省六部极少有军队出身的任职。
    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早先战事频繁,朝中起码有四五成是军队出身的官员,而如今这个比例只占了两成不到。
    所以军中对这些年李象的转变,其实颇有微词,要不是有三年前高丽那一战,军中早就有所意动。
    而一直以来保持中立的崔敦礼也没有反对,只是说一切以李象的决定为主。
    上官仪身为白遐的门生故吏,自然没有意见。
    出言支持白遐的话,也认为应该强势将吐蕃军赶回高原之上,以这一次的大动手,换取今后数年的不动手。
    见场中六个人,有三个人都认为该出兵,而且分量都不小,李象心中也有些意动。
    决定拖着病躯,也要将吐蕃的问题解决了。
    绝不能将这件事留给太子,因为太子太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