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蛋家大部队1
作者:孤独将至   重生八零:带着崽崽赶海!最新章节     
    几条陌生渔船并排开过来,当地渔民们停下手里的动作,好奇的张望。
    男女老少都有,穿着打扮其实也和童瑶一群人差别不大。
    童瑶作为重生人士,并不会特立独行。
    穿衣打扮,均是从头到脚灰扑扑,头上也包着布巾(防海风)。
    生活在乡下,合群很重要的。
    出海更要往丑了打扮,要不然…后果自负。
    后世有这么一句话:
    女人打扮精致,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取悦自己。
    童瑶是认同的,但不代表她会去行动。
    只要干净整洁,把自己收拾利索就行。
    码头上的渔民,唯一的不同,就是光着脚,长衣长裤卷了几卷。
    不是穿不起鞋,而是这边的气候使然。
    本就是个热带气候,穿着鞋热不说,还碍事,光脚方便干活。
    收鲜老哥姓罗,且叫罗老哥吧。
    罗老哥一马当先,熟练的找到位置,停好船,大着嗓门热情道:
    “你们就停在这边,这位置好。”
    杨父几个老渔民也大着嗓门,用感激的语气回了几声。
    旁边还有渔民在船上拣货呢,他们丈二摸不着头脑,想开口问老罗这些人是谁。
    又不好意思,只好低头装作认真拣货,实则心不在焉,偶尔偷看。
    童翔和童木几人都缩着脖子不太敢张望。
    陈北大见到那么多人,嘴也不聒噪了,老实巴交的杨大伯身后猫着。
    杨溪俊三个小不点吧,也别指望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
    要娘背,要娘抱,总之,就是要安全感。
    直到收鲜渔船老哥停船上岸,和身边熟人说明童瑶这群人的来历。
    船上的渔民一听这几条船的人是都蛋家人,只不过是在别的省份上岸而已。
    刚想换个友好的笑脸去打招呼,就见一个身量挺高、微胖、五官标致的年轻媳妇。
    正笑眯眯朝自己打招呼。
    逢人三分笑,见面三分真,剩下的四分不重要。
    当地渔民笑意加深,用生疏的普通话和童瑶寒暄。
    最为热情的还是老太太、婶子们。
    没招啊,她们到了当婆婆的年纪咧。
    就喜欢童瑶这种又高又大块,一看月经就准时、规律、量大…
    三个字总结:好生养!
    童瑶:(作者,你真该死啊!我瑶妹的脸都被你写没了!)
    童瑶有多社牛,十里八村都知道。
    场面热起来后,童瑶示意阿娇和艳下船。
    和当地大娘、年轻媳妇拉近距离聊。
    十分钟后,熟了,彼此都熟了!
    罗老哥眨巴眼,抹了一把后脑勺,想和杨父几个老兄弟感叹几句。
    就见一众男人习以为常,站在渔船上都不带动的。
    与有荣焉的对自己点头、微笑。
    罗老哥:……
    不是,出门在外,不都是男人打交道的吗,你们先一步进化了吗?
    杨父怕耽误罗老哥,就客气的让他先去忙。
    这次多谢他帮助,等忙完了回头找自个,到时候请吃饭。
    罗老哥客客气气的摆手:
    “阿弟,不用不用,我把你还大几岁呢,咱这渔港大部分都是蛋家人,你就把这当自个渔村,别怕生。”
    完了不等杨父几人说话,就指了指左边的几条渔船,笑道:
    “那几条船不是咱们蛋家人,不过性子都好好的,有啥事也可以问他们。”
    “你在看右边,海域上有一排排的网格,那叫鱼排,上边屋子是住人的。
    那地方你们别去招惹,那是香江老板过来搞养殖的,他们有大船也有十多米的铁皮船,大船这边没法停,铁皮船晚点回来……”
    罗老哥确实够道义,该交代交代完,就上岸跟着家人回家了。
    人家不图一顿大餐,是个见好就收的主,拎着几斤鱼货乐滋滋和家人分享。
    童瑶是用背带背的儿子,手是空着的,见大娘们边说边抬筐。
    她二话不说,撸起袖子直接帮忙。
    一个人背着娃,就能抬起一筐五十斤重的鱼货。
    阿娇和阿艳也去搭把手,两人合力抬的、
    艾玛,这大娘们对童瑶刮目相看的同时,又忍不住对三姐妹心生好感。
    大娘们追上去,连连说不用。
    不用二字还没说全乎,童瑶都到地儿了。
    “没事,阿婶,我力气大,搭把手的事。”
    阿娇和阿艳跟着摆手,说小事。
    三人是入乡随俗,当地渔民称呼人就是:阿婆阿公、阿叔阿婶,前头带个阿字。
    和童瑶娘家那边有些像,童瑶喊起来也顺口。
    大娘们乐得合不拢嘴,知道她们是来卖鱼,就透露道:
    “好好好,阿婶这就是最后一筐了,不着急回去,咱唠会。
    你们着急卖鱼是吧,别去前头那家、你看,这家门口是不是站着个胖娘们,这家不行。
    一家人都是不好说话的主,称货搞鬼的,鱼货帮你抬啊,可人摔摔打打。
    底部的鱼货这么一整,就给整稀巴烂。
    完事后,要么让你降价卖,要么就要你给她家。
    以前我家也抹不开面,被坑了几回,就不在她家卖了。”
    阿娇和阿艳安耐住性子,不出声,跟着大娘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童瑶一眯眼就看清楚人了,三十来岁,穿着明显不同,布料是时下流行的。
    脖子上带了珍珠项链,手腕上带着银手镯。
    叉着腰幺五幺二的和两个老渔民叭叭,气势足足的,看起来就不好相处。
    大娘们又重点说了几句这家收购点怎么怎么不好,能不去就不去。
    童瑶三人听话的点头,大娘们只觉得自己得到了信任。
    这外来的年轻媳妇脾性真好啊,比自家儿媳妇还好。
    一位大娘先打头,兴致勃勃继续:
    “还有那家,那男人四十来岁,瘦瘦小小,你看他那面相,滑头吧。
    他家老娘趁着鱼货多,人又忙,偷摸顺鱼虾回家,几两半斤的顺,好多渔民都不好意思说那老阿婆。”
    童瑶不可思议:
    “咋有这样的人咧,那还有人卖鱼货给他们啊?”
    大娘无奈道:
    “有啊,怎么没有,这两家不是本地人,是两个香江老板的亲戚。
    你看那边的小木屋,海面上的网格是养海鱼海虾啥的。
    两家收鱼是小头,大头是帮养殖呢。
    咱村里好多人在传,养海鱼海虾能赚大钱,都想跟着学点,这不,想要拉近关系吗。”
    大娘这么说的话,童瑶倒是能理解了。
    不过她没发表啥意见,因为大娘话还在继续:
    “最后这两家还不错,是咱蛋家人开的,人实诚,鱼价有一说一。”
    “妈咪,下下。”
    “娘,窝也下。”
    “下来下来,娘。”
    三个小家伙不耐听了,嚷嚷要下来。
    童瑶她们只好把孩子放下来,叮嘱别乱跑,就在边上玩。
    三个小不点乖乖点头,手牵手站在原地,好奇的看几个大娘的孙子孙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