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宴请诸王,朱棣图穷匕见
作者:两广总督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最新章节     
    从皇宫中出来,朱椿抬头看了看明媚的天空。
    长长的出了口气,并擦了擦额头上并不存在的冷汗。
    此次入宫,实在是太凶险了。
    皇帝试探不断,每一句话都得小心翼翼地应对。
    回到住处,朱椿闭门谢客,谁都不见。
    现如今,聚集在京城的藩王越来越多,他可不敢与他们在私下里见面,以免触动皇帝那根敏感的神经。
    本来想跟朱椿打听打听有什么内幕的藩王见此,愈发确定,朱椿肯定是知道什么内幕。
    听闻这一传言的朱椿,有苦难言。
    他是不想说嘛?明明是不敢说啊!
    就这样等了几天时间,除了朱权、小老二和小老三他们几个有任务在外面,其他藩王都来了。
    其中齐王朱博这一支,几年前就被朱棣废为了庶人。
    齐王朱博早年间数次出征塞外,颇以武略自傲,所作多不法。
    建文元年被以谋反的罪名废为庶人,后朱棣登基,恢复了他的爵位封地。
    结果他却更为骄纵,朱棣多次劝阻,然而其非但不听,反而阴谋豢养刺客,招异人术士作咒诅。
    朱棣忍无可忍,便将他这一支彻底废为庶人。
    ……
    武英殿。
    朱棣命人在这里布置御膳,用来招待诸王。
    诸王到来之后,打着招呼,一片和谐。
    随后找到各自的位置落座。
    没多久,一道尖锐的嗓音响起:“陛下到!”
    诸王纷纷起身。
    下一刻,朱棣便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王齐齐行礼。
    “呵呵,免礼免礼!”
    “今天都是自家人,不必多礼!”
    “都坐吧!”
    朱棣抬手往下压了压,笑呵呵地说道。
    接着率先入座。
    朱棣也没有一上来就说正事,而是招呼着诸王开席,并聊着家常。
    他全程都带着笑容,对每一位藩王家中的事,都能说出个一二来。
    这也让诸王心中紧张了起来。
    他们虽远离京师,但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眼里。
    而这也是朱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众人知道,不管你们私下里都做了什么,我都了如指掌。
    察觉到诸王的表情变化,朱棣心中笑了笑,面上却不动声色。
    “吃啊,都赶紧吃啊!”
    “这御膳可是朕专门让人给你们做的。”
    “你们就藩多年,宫里的美食也吃不到。”
    听到朱棣的话,诸王怀着忐忑的心情,味同嚼蜡一般的吃着御膳。
    好不容易等到御膳吃完,朱棣还没有说正事,诸王也是纷纷猜测,接下来怕是有非常重要的事。
    不然不会酝酿这么长时间。
    等到王忠带着人给诸王奉上茶,又退下之后。
    朱棣端起茶杯,浅浅的抿了一口,同时不忘用眼角余光观察着诸王。
    大殿内一片寂静,只有朱棣喝茶的声音。
    咚!
    茶杯落在桌面上,紧绷着精神的诸王顿时一个激灵,下意识看向朱棣。
    而后者就像没看到他们的目光一样。
    缓缓开口:“近些年来,朝廷派遣船队下西洋,沟通海外诸国,建立海贸之路,又重开市舶司,使得我朝商业繁荣,税收大大增加。”
    “但同样的,走私之事,屡禁不止。”
    “朕查了又查,发现这和某些大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说这些话的时候,朱棣还特意多看了某些藩王一眼。
    被朱棣注意的藩王下意识看向他处。
    见此,朱棣心中冷笑,继续说道:“这些大人物是谁,朕也就不多说了。”
    “毕竟,财帛动人心嘛!”
    “朕只希望,以后能老老实实的交税。”
    “毕竟,你们的俸禄、婚丧嫁娶等花费,都是由国库支出的。”
    “不过,朕有些疑惑,你们的待遇,朕已经提升过了,为什么还是有人会违反朝廷禁令呢?”
    “难道是不够花?”
    朱棣的语气,就好像是真的疑惑这个问题。
    但诸王可不敢只听个表面。
    于是一个个连忙起身表示:够花了够花了!
    闻言朱棣微微颔首。
    “那就好。”
    接着朱棣话语一转,又问:“若有一天,朝廷财政不足,你们可愿为朝廷慷慨解囊?”
    “自是愿意。”
    “我等深受朝廷恩养,若有机会报效朝廷,自当奋勇当先。”
    “况且,我等身为太祖子嗣,有责任为大明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诸王说道,表明自己的忠心。
    听到这话,朱棣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又说起了此次蜀地的叛乱。
    “前不久的蜀地叛乱,相信你等也都听说过。”
    “虽是白莲教蓄谋已久,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那就是宗室的待遇,过于优厚了。”
    “而在新政推行的过程中,诸王名下的土地,并没有纳入其中。”
    “这也给了白莲教鼓动百姓的理由。”
    “诸王就藩的时间也不短了,名下都有大量的土地,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兼并土地。”
    “你们可知,你们名下每多一分的土地,朝廷就要少收一分土地的税。”
    “如此下去,朝廷能收到的税,越来越少。”
    “前些日子,朕去了鸡鸣寺一趟,和姚少师说起了这个问题。”
    “他跟朕算了一笔账。”
    “宗室的数量会越来越多,需要的花费也会越来越多。”
    “而朝廷的税收,因为土地兼并,会越来越少。”
    “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大明一年的税收都养不起宗室的局面。”
    “那时,便是我大明亡国之时。”
    朱棣说的很平淡,但听在诸王的耳中,却是犹如晴天霹雳。
    “朕推行新政,就是为了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
    “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朕苦思冥想,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姚少师提议,可以适当的改一改宗室的制度。”
    “朕也很为难啊,这毕竟是太祖定下的规矩。”
    “可一想到大明以后会面临的问题,朕不得不当一回恶人。”
    “为了大明千秋之计,也只能苦一苦宗室了。”
    “诸位若想骂朕,那就骂吧,朕不会说什么的。”
    “以后去了地下,朕也会亲自跟太祖解释。”
    “要杀要剐,朕一力承担。”
    至此,朱棣图穷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