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以笔为剑,挑拨离间
作者:文人鬼   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节     
    duang!
    duang!
    duang!
    庆寿寺时的钟声打破了清晨的沉寂。
    从床榻上醒来,穿衣,洗漱,郑海跟着僧人们开始了一天的早课。
    僧人们念经,郑海阅读各种抄报,处理飞龙卫与应天府传来的各种情报与消息。
    他手里掌握着两支特殊的谍报机构,一支是设在应天府的蛟龙卫,另一支是北平的飞龙卫。
    蛟龙卫是郑海的私人谍报机构,是在应天府时,借助朱允炆与锦衣卫的力量,秘密组建的。
    知道蛟龙卫存在的人很少,郑海身边只有冯致远知道。
    除了蛟龙卫,郑海还有一支特殊的海上力量——山海盟。
    山海盟以六横岛为基地,主要的人员是原六横岛的海盗与往来南洋及大明的走私商人。
    通过蛟龙卫的信件,郑海得知施进卿已经乘着冬季风出发,开始返回南洋。
    山海盟的二当家施若绮留守六横岛,来信祝贺郑海与朱棣打了胜仗,信中明里暗里表达了对郑海的思念之情。
    从飞龙卫传来的众多消息中,郑海分析出一个重要的情报:应天府并没有收到李景隆战败的消息,至少消息并没有传到朱允炆耳朵里。
    他走进道衍和尚的禅房,想要将这个分析结果告诉道衍,却发现燕王朱棣也在道衍的房间里。
    “臣郑海,拜见殿下。”郑海向朱棣行礼。
    朱棣打量了郑海一眼,说道:“听说,你昨夜搬到了庆寿寺,这件事本王同意王妃的处置。
    “若你对妙锦有意,那就当努力辅助本王,多在战场上立功。
    “到时本王自然会在王妃那里,给你多美言几句。”
    郑海拱手道:“是,臣明白,谢殿下。臣一定尽心尽力,助殿下早日完成靖难大业。”
    “嗯,本王找道衍商量下一阶段的计划,你留下来,出出主意。”
    “是,殿下。”郑海应了一声,接着禀告道:“臣有一个刚分析出来的情报,正好当面向殿下汇报。”
    “有何情报?郑海,你说。”坐在椅子上的燕王朱棣,放下茶杯。
    再次扫了一眼房间里的人,只有朱棣、道衍与马和,没有其他僧人。
    郑海对三人道:“我在锦衣卫里的暗线发来消息,应天府尚未收到李景隆战败的消息。”
    朱棣与道衍和尚对视一眼,有些不可思议,随即哈哈一笑。
    道衍和尚摸着胡须,对朱棣道:“这倒是一桩怪事,李九江既然已经战败,为何迟迟不报?”
    朱棣沉思了片刻,再次询问郑海道:“你的这个消息可靠吗?”
    郑海点头道:“这是我分析出来的,锦衣卫里都没有消息,十有八九是这样。”
    道衍和尚一双病虎三角眼炯炯有神:“殿下,贫道猜测,十有八九是黄子澄等人暗中搞鬼,将消息压下,故意不让朱允炆得知。”
    “哈哈,天助我也!”朱棣开心地笑了,“正好本王要上书,这可是离间他们君臣的好机会。”
    “马和,你把十七弟与本王起草的折子给道衍看一下,本王这道折子正好戳一戳他们的心窝。”
    说着,朱棣一脸笑容,再次举起茶杯,轻轻拨了拨茶盖,抿了一口茶。
    马和掏出一本折子,递给道衍和尚。
    道衍拿起厚厚地折纸,那双三角病虎眼微微瞪大,一边看一边点头,嘴角不自觉的上扬。
    道衍眼睛明亮,脸上挂着笑容,不时称赞道:“殿下,文采超然,字字见血,写得好!”
    朱棣呵呵笑着,解释道:“这可不全是本王的功劳,本王的十七弟才是主笔人,本王只是说了个大意。”
    “宁王这才学,堪比朝中大儒,殿下可谓知人善任,相得益彰。”道衍又赞许了一声,这才合上折子,随手递给郑海。
    郑海接过折子,打开厚厚的折子,认真阅读起来。
    妈呀,这么长的折子,这至少也有千余字了!
    看着长长的奏折,字迹娟秀,光看字迹还以为是女子的书法,令郑海暗叹。
    可这奏折写得真长,起码有千余字。
    古代的奏折大都是文言文,一千多字起码相对于现代的一万多字。
    这么长的奏折,看得郑海头疼不已。
    宁王朱权的文笔确实不错,郑海不得不佩服,但这奏折不像是臣子上奏,更像是示威与示强。
    开头第一句讲得就是君臣孝道,不像臣子该说的话,倒像是叔叔训斥侄子:
    “盖闻天下之至尊至大者,君与亲也,故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必当尽其礼者,盖不忘其大本大恩也……”
    郑海理解的意思是说,亲族血脉是最根本的,对待亲人要以礼相待。
    朱棣的这份上书一开头就说的是叔侄之间的关系。
    接着,引用经典继续强调,引出父仇与兄弟反目,折子中这样写:
    “礼曰:‘君父之雠,不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
    再接着,折子又提到朱元璋的死有蹊跷,对仓促下葬表示怀疑。
    又引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阐述朱棣自己拥兵的正当性,指出是朝中的奸臣齐泰等人弄权,顺道引出耿炳文与李景隆的战败。
    最后,要求朱允炆罢免齐泰等人,同时表明朱棣的决心,折子中这样写道:
    “俯赐仁慈,留我父皇一二亲子,以奉祖宗香火,至幸至幸。不然,必欲见杀,则我数十万之众,皆必死之人,谚云:‘一人拚命,千夫莫当。’
    纵有数百万之众,亦无如之何矣。愿体上帝好生之心,勿驱无罪之人死于白刃之下,恩莫大也。”
    看着这份上书的折子,郑海心中佩服不已。
    这哪里是什么臣子上书,这明摆着就是叔叔教训侄子,是朱棣教朱允炆怎么做人!
    阅读完毕,郑海合上厚厚的折子。
    这本奏折,足足有平时的两三本奏折加起来那般厚。
    看到郑海合起折子,朱棣问道:“郑海,你以为折子写得如何?”
    郑海回答:“如果我是朱允炆,看到这本折子,我一定会暴跳如雷,大骂写奏折的这个人!”
    “哈哈哈!”朱棣与道衍同时哈哈大笑。
    过了一会儿,朱棣又对道衍说道:“本王认为,冬季不宜兴兵打仗,但如果让李景隆得到休整,那对我有害无益。”
    道衍和尚捋了捋胡须,问道:“那殿下有何打算?”
    “本王打算避实就虚,攻打大同,调动李九江,让他疲于奔命,使他的军队得不到有效的休整。”
    “这个计策听着不错,”道衍点点头,又道,“殿下刚打退李景隆,辽东依旧虎视眈眈。若是此时出兵大同,恐怕辽东的吴高会趁机南犯,殿下又将如何应对?”
    上一次朱棣出兵支援永平,吓跑了吴高,吴高退回辽东。但吴高的实力尚在,仍有可能威胁到北平的北方防线。
    “这正是本王担心的地方,”朱棣面有难色,眉头不展,“道衍,你有什么好办法?”
    道衍和尚沉默不语,轻轻捋着胡子,静静地思考着。
    郑海从座位上起身:“殿下,师父,我有一计,或许可行。”
    道衍与朱棣同时看向郑海,两人都有些期待地看着郑海。
    道衍率先道:“慎之,你但说无妨。”
    “殿下,我们或许可以故伎重演,使用在松亭关用过的办法——离间计。”
    朱棣眼睛一亮:“郑海,你继续说,如何使用离间计?”
    郑海解释道:“辽东常年袭扰永平,驻守辽东的两位守将分别是吴高与杨文。吴高胆小谨慎,有谋无勇;杨文则有勇无谋……”
    听了郑海的话,朱棣与道衍都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