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金川门之变(二)
作者:文人鬼   明朝第一航海家最新章节     
    朕要怎么处置徐增寿?
    燕军虎视眈眈,朕需要他大哥徐辉祖守城。
    这时候杀徐增寿,岂不寒了魏国公的心?
    可如今,群臣义愤填膺,不杀他何以平众怒,何以安人心?
    朱允炆端坐在龙椅上,扫视殿中的群臣与左都督徐增寿。
    他微微瞪着徐增寿,高声问道:“徐增寿,你若认罪,朕可免你一死罪?你可认罪?”
    “陛下,臣无罪。”徐增寿矢口否认,根本不给朱允炆任何面子。
    “大胆徐增寿,竟死不悔改!”朱允炆大怒,“来人,给朕将他拖出去,斩了!”
    “陛下,您背弃太祖皇帝的誓言,何以服众?”徐增寿连忙。
    “太祖誓言?”朱允炆伸手拦下锦衣卫,盯着徐增寿,“朕哪里违背太祖誓言了?”
    徐增寿暗暗松了一口气:““太祖皇帝赐家父免死铁券,非造反谋逆之罪,中山王子孙免死。”
    一只手紧紧抓着龙椅的扶手,朱允炆瞪着徐增寿,十分气恼。
    太祖朱元璋确实给诸多开国功臣赐过免死铁券,中山王徐达确实拥有免死铁券。而徐增寿是徐达的儿子,确实可以免死。
    拥有免死铁券的开国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斩杀殆尽,因为朱元璋给他们都安上了造反的罪名。
    朱允炆要杀徐增寿,那也必须安上造反的罪名。
    否则,那就是有违先皇遗训,背信弃义。
    如果给徐增寿按上造反之罪,那徐辉祖也不免要跟着诛连。
    朱允炆还要用徐辉祖守城,不能这么做。
    “陛下,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御史魏冕上前为皇帝解围。
    朱允炆连忙问道:“那依爱卿之言,该如何处置?”
    “请陛下先将他押入大牢,待查明罪证,再治他的死罪。”魏冕停顿了一下,“不过,现在先惩处一下这个奸细!大家上,给我狠狠地揍他!”
    看到一群御史一拥而上,徐增寿连忙骂道:“你们想干什么?”
    “想干什么?曹国公,我们能打,你一个都督,就不能打?”大理丞邹瑾大声道,“大家揍他!”
    上殿不能携带兵器,还理亏,双拳难敌四手,徐增寿只能任由十几名文官乱锤。
    在朝廷上,上一个被御史等文官痛扁的人,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今早称病在家,没有上早朝。否则,他可能会替徐增寿说话。
    实际上,李景隆今天并没有生病,只是他府上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是不得已,这才称病,留在家里。
    “郑海,你竟敢到我府上来!你就不怕本国公将你拿下,送进大牢?”李景隆惊讶地盯着房间里的郑海。
    郑海身穿一身黑色斗篷,坐在椅子上,端起一杯茶,轻轻抿了一口。
    他敢进曹国公府,自然不怕曹国公李景隆抓他。
    郑海自信,李景隆抓不了他。单凭个人实力,他就有自信能逃脱,更何况他在城中有不小的势力。
    蛟龙密卫已经潜伏多年,曹国公府有内线,其他衙门同样也有内线。
    “九江兄,你为什么不问我,是怎么入城的,又是怎么进入你的国公府呢?”
    放下茶杯,郑海冲着李景隆微微一笑。
    郑海并没有直呼李景隆的名字,也没有尊称为曹国公,而是叫了李景隆的小字。
    称呼李景隆一声“九江兄”,直接就无视了李景隆的国公身份,同时拉平了辈分。
    仅仅以兄长的称谓来称呼,看似有些无礼,但这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示强。
    李景隆双眉一挑,盯着郑海,神色有些惊慌。
    “你们在城中有内应?”李景隆试探着问道。
    “呵呵,”郑海笑了笑,又道,“九江兄是个聪明人。和聪明人说话,我就不必绕来绕去的了。九江兄,你应该知道我的来意。”
    盯着郑海,李景隆陷入沉思。
    郑海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即便再愚钝的人都能猜到一二,更何况,他李景隆根本就不傻。
    李景隆知道,郑海此次前来的目的,和上一次在龙潭说的那番话是一样的。
    不过,他的态度并没有发生任何转变,他不想投靠朱棣。
    皇帝对他有恩,他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忠臣,他李景隆也要当忠臣。
    李景隆冷冷一笑,对郑海道:“本国公不知道你有什么目的,请你赶快离开本府。否则,别怪本国公对你不客气!”
    坐在椅子上,郑海并没有起身,更没有要马上离开的意思。
    “人走茶凉,茶凉了还能重新沏另一杯。九江兄,若是脑袋掉了,还能接回去吗?”
    “你威胁我?”李景隆面色冷峻,直视郑海,并未害怕。
    “呵呵呵!九江兄,你是主,我是客。我怎么敢威胁你呢?”郑海笑了笑,依旧是自信满满,“我是来救九江兄的,而且是,救你们全家的性命。”
    李景隆微微皱眉。
    他知道,郑海曾是锦衣卫指挥使,也知道郑海身手不错。但身为武将,他并不惧怕单枪匹马的郑海。
    可郑海为何突然提到他的家人呢,难道郑海此来,不止一人?
    “郑海,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郑海等的就是李景隆主动询问,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再次拿起茶杯,轻轻吹了吹茶水,抿了一口茶,又慢慢放下茶杯。
    郑海提醒道:“九江兄,难道你还没想明白一件事?”
    沉默了一会儿,李景隆打量着郑海,问道:“请阁下赐教。”
    “我郑海能入城,那么燕军就能入城,你说是不是?”
    李景隆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盯着郑海。
    “这次,我是一个人来九江兄府上;下次,要是燕军将士到来,只怕曹国公府就是另一番景象……”
    “郑海!你休想威胁我!”李景隆依旧不为所动,“就算燕王率兵攻城,也未必能攻入城中。我李家上下,满门忠烈,愿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呵呵呵!我确实没看错,九江兄确实是一个大忠臣!”
    郑海笑吟吟地看着李景隆,并没有急于反驳,只是违心地赞许了一句。
    历史记载的结果是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将燕军放入城中。
    提前知道历史结果的郑海,自然不相信李景隆是个大忠臣。
    史书并没有记载,李景隆是因何而投靠朱棣的。
    但郑海相信,顺应历史而动,策反李景隆,这件事他一定可以完成。
    “曹国公,你能保证,城中的所有守城大臣都像你一样,是个大忠臣吗?”
    李景隆再次沉默。
    郑海从椅子上起身,看向李景隆,淡淡道:“良禽择木而栖。功臣与罪臣,只是一字之别,望曹国公三思。”
    说着,郑海缓缓向门口走去,走到门口时,突然停了下来。
    他头也不回地问了一句:“对了,九江兄,金川门好像不是你一个人负责的吧?我听说,谷王与燕王上次聊得不错,我该去拜访拜访他。”
    郑海正要离开,突然门外冲进一个下人。
    那人凑到李景隆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
    “郑海,你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