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登陆
姜诚低眉一笑,这些人……还真是一点都不会伪装啊。
不过,要说从这方面看,他们应该只是被小日本子骗进华夏,“当枪使”的普通人。
聪明如张廷枢也看懂了,对那个唯一懂华夏语言的男子,轻声问了几句话。
他名叫崔正浩,今年四十二岁,原先是仁川附近的渔民。
日本人从仁川登陆并在附近设立海军指挥中心后,他们这些等地的农民,就被鬼子杀的杀撵的撵,一路赶岸上去了。
生存空间又被极大压榨,不少人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不久后日本人又提出“开拓团”的政策:
承诺跟着军队共同进入东北,只要担任一部分“壮丁”的工作,可以分到土地什么什么的。
“于是,关东军说的土地,就是跟我们延吉的老百姓抢吗?”
等张廷枢问的差不多了,姜诚轻轻摆手,示意让他们给松绑,一面轻声又说道,“你们嘛,其实跟我们东北当地的农民差不多,也是被侵略的一方。”
“我姜诚也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但你们身在延吉,就是我吉林的领地,打了人,生了事,我总不能放任不管吧?”
一番话说的崔正浩先是长舒一口气,但很快又紧张起来:
因为他不知道对方口中的“放任不管”,会把他们“管”到了什么程度。
揍一顿?
赶出延吉城?
甚至是……把他们拉出去统统枪毙了?
崔正浩抬头,把一副战战兢兢的表情转了过来:听那些日本人说,别看这个姓姜的吉林督军一副文质彬彬的俊逸模样,杀人越货可是无恶不作,抓住匪盗什么的直接活埋的都有。
看出他的不安来,姜诚反而冷静下去,做出副审视的冷傲模样,死死盯着对方,愣把他看的连忙转开目光。
“我呢,仔细想了想——”
姜诚一字一顿,“你们呢,都算在我吉林讨生活的可怜人……啧啧,一味把伱们都撵走,也是有些不合适的。”
“但把你们留在当地,又会因为田产有限,跟这里的老百姓不断爆发冲突……”
“现在呢,敦化城内有不少可以安置的民宅,再加上那里土地更多,水源也更丰沛,我打算围绕敦化县城,建几个你们朝族自治的屯子——”
“地归你们种,每年按时足量上交租子即可……其他权限一律跟我当地军民等同!你们看,愿意迁移到敦化城吗?”
崔正浩一听这话,当下喜笑颜开立刻带着这些同乡们就给姜诚跪下了,连连高呼他是什么这个神那个神的,简直是最光辉的太阳什么什么的。
“哎,先别急着夸我,你这能做了这主么?”
面对督军大人的提问,崔正浩拍着胸脯保证一准没问题:他们在延吉讨生活也不容易,现在大人愿意给他们一块地,去踏踏实实种地打粮过好日子,有什么不愿意的?
这事敲定下来,姜诚让张廷枢挑俩妥帖下属,仔细去办这事;
后者拧眉表示不解,毕竟在他看来,朝鲜人跟小鬼子差别并不大,对于东北而言都是一丘之貉侵略者。
姜诚却并不这么看。
首先,朝鲜人比东北人更惨,他们的政权基本已被日本消灭;在他们国境之内,抗日这种行为只能小打小闹,毕竟已是非法的了。
这种情况下,朝鲜人肯定更恨日本人才对。
其次,这些小老百姓一旦进入东北,他完全可以把他们同化……
九一八爆发之前,中朝之间交流越多,同化性就越高,到时候这些人只会反认他乡是故乡,会不惜一切代价保卫东北。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敦化城内现在还有不少小鬼子——既然鬼子用朝鲜人对付我们,他姜大督军为什么不能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日朝之间爆发冲突,四叔不就有更多的理由,收拾敦化城里的小鬼子了?”
姜诚笑着眨眨眼,“这事要顺利解决了,咱就能再将小鬼子一次!”
就在姜诚解决珲春一线的领土纷争时,7月21日,姜登选和日军司令大谷喜久藏,攻破海参崴地区的俄国守军。
在这种连战连捷的情况下,大谷喜久藏认为,单单只想海参崴地区出兵远远不够,有必要将出兵范围延长至西伯利亚更加纵深的位置去。
至于以田中义一代表的日本军部则更为激进,他们从一开始便认为“限定出兵”的方案不可取;
现在面对胜利成果,他们更是认为应该立刻打破“限定出兵”,而且要实现一直以来构想的“自主出兵”,掌握对西伯利亚等地武装干涉的绝对主导权。
同年7月25日,美国国务卿罗伯特与驻美大使石井菊次郎会谈,再三要求日军应遵守“限定出兵”的联军方案,并要求日军和吉军方面,不得再向西伯利亚地区增兵。
在这种情况下,不光日军充耳不闻,连姜诚也干脆当放屁了。
日军以徐进的方法,先后从东北境内,日属朝鲜境内,秘密调关东军近一万人,前往海参崴地区;
而姜登选及其旗下30师的全部兵力,也在7月30日前,全部进入西伯利亚地区的战斗位置。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只得选择“限定出兵”方案中的几项条款妥协,放弃人数上限等提案,只是一再要求日方不得继续北进。
8月12日,日本陆军在海军的协同下,在海参崴港口登陆并占领;同月19日,美军格雷夫斯率领全部兵力,亦抵达目的地。
前线战事如火如荼的进行,姜诚在后方却也没闲着。
在机械装备旅得到补充的同时,他把延吉、和龙、图们三地的朝鲜侨民,全部迁移至敦化。
由此一来,城中日本侨民的生存空间,被更进一步的压缩——
而姜诚对朝鲜人开出的条件,远远比给鬼子的好太多:
住房不仅更宽敞,城外田地也是军屯分配;而且侨民子女可以入敦化开设的学堂,接受跟吉林平民一样的“衣物教育”;生病了还有善堂医治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