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果然
作者:钉耙捞月   隐形富豪炼成记最新章节     
    离开天街,大伙继续向玉皇顶进发。
    那里是泰山的最高点,海拔1545米。所谓泰山极顶,说的就是这里。
    爬泰山,首要目标是上南天门,终极目标就是登玉皇顶。
    上了玉皇顶,思念、思想发现,这里不是想象中的塔尖似的山顶,其实是一片有很多大石头的丘陵。
    坐在石头上,向东望去,深沟险壑,松涛阵阵。这里,就是泰山最有名的观看日出之处,所以,又叫日观峰。
    峰北有巨石长长横出,斜刺青天,俗称探海石。登石可朝观日出,暮赏彩云。有人在上面刻了“绝妙”二字。
    日观峰上,许多石头都被人刻了字。
    很多人都挤在“孔子小天下处”的石碑前拍照留念。
    思念没有挤着凑热闹,这小妞在慢慢寻找爸爸给她讲过的“果然”。
    看了半天,她终于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地方,发现“果然”二字,顿时兴奋地叫出来,爸爸果然没有骗她。
    据说,这是康熙皇帝登泰山时的亲笔题字。简简单单两个字,却又意味无穷。
    玉皇顶有一座玉皇庙。
    玉皇庙东侧,可以看到一片古老的柏树林,其中有一棵柏树被称为“玉皇柏”,据说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里,才是真正的泰山极顶。
    庙宇东面的观日亭,可望“旭日东升”;西面的望河亭,可观“黄河金带”。
    时值中午,许多人在庭前走廊上东观西望,其实既无红日东升,也看不见涛涛黄河。
    庙前盘道两侧,有“五岳独尊”“摩天接日”等着名题刻,许多人挤在这块石碑前合影,证明自己来泰山一游。
    凡学竹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块“登高壮观天地间”石刻,这是一位元帅的登顶感悟。她觉得,这句诗最直观最贴切。
    庙前有无字碑,据传为秦始皇封禅立石,碑内封藏金简玉函,故又称石函。
    这块石碑,吴秀玉听凡三说起过。
    三子当时告诉她,中国有两块最出名的无字碑,一块是西安武则天墓前的那块唐朝石碑,另一块就是泰山顶上秦汉时期的这块。
    两家人站在无字碑前,以玉皇庙(太清观)为背景,照了一幅合影。
    下山途中,建华学校的师生在天街吃了午餐,思想终于拿到心爱的“石敢当”。
    上山容易下山难。
    为了节省学生体力,下山时,建华整个团队都坐缆车,从月观峰凌空飞度。
    高悬在缆车上,看着下方沟壑纵横的山河,两家人都感到有些害怕。
    孩子们紧紧抓住妈妈的手,两个妈妈心里其实也是战战兢兢。
    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果然有点恐怖。
    下了缆车,两大三小,蹲在地上,好几分钟后,才镇静下来。
    从此以后,只要能步行,凡家人旅游就不再走索道,坐缆车。
    到了中天门,就有中巴,建华团队平安顺利下山。
    回到宾馆,大伙赶紧洗澡,吃饭,然后是一夜好眠。
    离开泰山,建华游学团去曲阜,拜谒孔庙。
    拜谒孔庙前,老师给学生讲了《史记·孔子世家》,让学生大致明白了,为何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不过,这些都太遥远,十来岁的孩子,最直观的感受,还是孔庙的金碧辉煌。
    看到孔庙的第一眼,思念就感觉,这里怎么那么像故宫呢?
    这小妞还真没有看错!
    孔庙的规模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可不就是小故宫嘛!
    孔庙里最辉煌的建筑,是有五门并列居中的大成殿。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
    这里也是孔庙的主殿,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
    手书正下方,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
    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画像中,老先生额阔脸方,五官端庄,长髯飘飘,长衣广袖,拱手向前。
    即使以几千年后的审美,夫子也是伟男子一枚,搞不清楚后世七陋之说因何而来。
    来到大成殿,自然要叩拜至圣先师。这帮孩子倒是虔诚,跪拜时祈祷老先生赐给自己好学运。
    出了孔庙,前往孔府。
    这里富丽堂皇,大门两旁的楹联,据传是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所撰,清朝纪晓岚所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这种赞誉,已堪称“布衣天子”了。
    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频繁,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
    但无论士林,还是民间,心目中唯一的圣人,还是孔夫子,因此,曲阜孔家,才是真正绵延千秋的“天下第一家”。
    拜谒三孔,孩子们更多是看热闹,真正来看门道的还是老师与随行家长。
    来到这里,凡学竹首先想起来的是小时候的一件事。
    一年秋天,姐弟三人随父亲到地里干活。田间休息时,刚上小学2年级的凡三,突然问了父亲一个问题:“老爸,这世上什么东西最厉害?”
    在孩子们眼里,最厉害的当然是大自然中的毒蛇猛兽。
    谁料,父亲沉吟一阵后说道:“世间最厉害的,恐怕还是三纲五常。”
    当时,凡三还小,他以为这“三纲五常”,大致类似黑白无常之类的鬼怪。但凡学竹已上初中,知道父亲说的大致是孔老二(文革时对孔子的贬称)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
    这件事,显然给凡三留下深刻印象。
    3年后,这家伙小学毕业。
    那年夏天,他从一本书里,看到了“三纲五常”的真正含义与原始出处,就兴冲冲地跑去告诉二姐。
    据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回到鲁国,专心着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
    同时,他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其实,这就是两千多年来,支撑整个华夏文明的伦理骨架。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这些赞誉,不是平白无故的。
    离开孔府,建华游学团去了222公里外的蒲家庄,到那里寻找“聊斋”故事。
    与金碧辉煌的孔府相比,蒲松龄故居就茅屋三间,小院一座,可谓乡村寒门。
    门前有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到了这里,思念思想等孩子,到处寻找“画皮”来处,追寻“罗刹国”两面人的根源,还有崂山道士望月飞升的浪漫场景。
    凡学竹、吴秀玉则对老先生一首自嘲诗感慨万千:“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
    两人是蒲老先生300年后的同行。
    这时候,乡村教师待遇低,还时常被拖欠。因此,对老夫子的感慨感同身受。
    两人对视一眼,几乎不约而同地想到:如果不是三子当年冒险下海,也许她们也会像黄新宇那样,寒冬上街游行,去县政府门前静坐讨薪。
    这种神仙日子一般的游学,做梦去吧!说不定,她们正趁暑假,不知给谁家孩子补课,赚点补课费,补贴家用呢!
    金碧辉煌的三孔,与山野乡间的蒲家庄,相距不过200多公里,恰好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体两面。
    有人说,不去孔庙,不知道理想崇高;不读《聊斋》,不知道世道险恶。
    离开蒲家庄,建华游学团去了鲁省省会泉城。
    盛夏季节,正是泉城风景最美的时候,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不过,孩子们印象最深的还是《还珠格格》里,古时候的大明湖畔,荷叶田田,花红柳绿的泉城。
    面对眼前的钢铁水泥森林,他们竟然有些不知所措。
    “果然!电视剧里的故事不能信。”思念心中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