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弗兰茨的私兵
作者:玲珑秀   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最新章节     
    蒂罗尔,皇家兵工厂。
    虽然外面挂着伐木场的牌子,但是刨削木头的声音完全被机械的噪音所掩盖了。
    与皑皑的雪山相对应的是山谷里一排排冒着黑烟的厂房,本该幽静的峡谷里充满了机械的轰鸣之声。
    外面还下着雪,但是工厂里的工人却汗如雨下。他们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地农民,或者军人的后代,抑或者是伤残军人和退伍老兵。
    此外还有一些通过考试进入工厂的(要求小学文化以上),以及一些来自奥地利其他地区的技术工人和武器专家。
    这个时代的军人待遇相对来讲并不高,更没有保险和退休金。士兵们退伍之后,通常来说要么穷困潦倒,要么加入帮派充当打手。
    因为这些人普遍没有生活技能,一切只能从头开始,但是让一个三四十岁的人从头开始,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弗兰茨受够了维也纳的勾心斗角,他想找个地方清净一下。至于维也纳的事情,弗兰茨暂时交给了索菲夫人。
    虽然索菲夫人没有什么商业头脑,但是身份够高,也足够吓人,看场子足够了。
    弗兰茨之前开除和惩罚了很多人,但是这些家伙实际上没什么用,不如说他们走了整个体系的效率反而提升了。
    弗兰茨又用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架构,来抵消那些乐色离开的影响。
    索菲夫人要做的就是将这套体系维持下去,随便解决一些制造麻烦的人。至于在商业和工业上遇到的麻烦,她可以去请西纳先生、布鲁克男爵和皇家科学院来解决。
    其实由于铁路的连通,如果有突发情况弗兰茨一天之内就能回到维也纳。
    而且弗兰茨并不觉得会有什么问题,毕竟若是离了自己就无法运转的组织那也太鸡肋了。
    住在山北的蒂罗尔人对兵工厂非常满意,住在山南的蒂罗尔人则是希望弗兰茨能在他们的地盘也搞一座工厂。
    这里的山指的是阿尔卑斯山的支线多洛米蒂山,雄伟壮丽(翻译一下就是难走),不过在修了铁路之后交通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南蒂罗尔虽然也位于河谷,但是缺乏地形的保护,而谷内地势过于平坦不利于防守。
    不过南蒂罗尔人还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工厂,弗兰茨在当地搞了一家面粉厂,雇佣当地人为当地农民磨面,但只收取少量费用。
    南蒂罗尔实际上在政治上和精神上都是偏向奥地利和哈布斯堡家族的,所以弗兰茨需要对其进行拉拢。
    历史上的奥地利帝国政府一直将其视为“沟里人”,地位也不上不下的,被称为“不是德意志人的德意志人”。
    实际上蒂罗尔确实有不少意大利人,不过弗兰茨觉得这些并不是问题。忠诚与否才重要,毕竟奥地利的民族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弗兰茨现在想要一些军队,因为有些事情已经不是可以和平解决的了。
    虽然他很想以一种对社会和国家影响比较小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接二连三的遭遇让其觉得可能是自己太天真了。
    战争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却可以解决一部分有问题的人。蒂罗尔人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可靠的,加上被群山包围易守难攻。
    所以在弗兰茨的规划之中将这里定成了战略大后方,虽然背后就是瑞士联邦,但是首先有阿尔卑斯山的天险,其次瑞士联邦早就不复当年之勇。
    至于巴伐利亚,两国几乎没有任何冲突,其次弗兰茨也很难将其和危险联系在一起,至少在1848年之前是的。
    当然防止间谍潜入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军事科技和兵工厂涉及到国防根本。
    虽然有了铁路,但是蒂罗尔地区的人口流动性依然不大,除了旅游很少有人会跑到这里。
    而旅游路线和向导通常都是弗兰茨规划好的,并不会暴露兵工厂的所在。此时奥地利帝国最大的旅游公司就是由弗兰茨控制,导游更是经过精心培训的(前文讲过)。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弗兰茨还是搞出了居住证明这种类似户籍和身份证的制度。
    理由呢?自然是让当地居民享受更多皇室恩泽,同时防止他人冒领这些恩泽。
    蒂罗尔人自然十分愿意配合,毕竟这可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啊。
    至于所谓的泽恩,不过是一些磨坊、公共厕所、公园、医院、喷泉、旅游景点之类的东西。
    而且也不是完全免费,而是减少一定的费用。不过是让成本转移,但是吃相相对好看一些罢了。
    不过这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恩泽了,毕竟弗兰茨没有直接横征暴敛,也没有用暴力驱逐他们。
    相反还提供了工作、住所、教育、医疗,以及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
    公共厕所是人类卫生史上的一大进步,看看这个时代到处爆发的霍乱疫情就知道它有多么重要了。
    弗兰茨在构建这些厕所的时候,顺便还给当地搞了一套排污系统,这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又是一大进步。
    另外说一些小常识,哪怕是到了今天,欧洲的公厕也是收费的。这在欧洲人看来十分正常,其实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防止浪费和滥用。
    而且在当时厕所的兴建和维护费用并不算低,虽然也有一些收益,但是还远远无法支付成本和后期维护的费用。
    除此再说一下浪费和滥用,实际上在英国就出现过这样的奇景。有些人因为付不起睡觉的费用,便寄住在公共厕所之中....
    当时由于英国城市房价过高,很多人都无家可归,后来才出现了很多公益“旅馆”。
    着名的绳床便出自此处,人们只需要两三便士就能挂在绳子上睡上一整夜,真是皇恩浩荡啊。
    再有钱的人可以选择睡棺材,没错就是棺材!弗兰茨甚至因此一度怀疑英国就是古墓派的欧洲分舵。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睡不起棺材,睡不起绳子的。但是去厕所只需要四分之一便士!虽然味道有些难闻,但好歹有墙有顶能遮风挡雨,并且可以坐着睡!
    言归正传,兴建的这些设施,给大量蒂罗尔人提供就业机会。除此之外铁路的修建除了带来更多的收益,还将物价压了下来。
    一些黑心商人再想凭借一些廉价工业品和“小玩意儿”从山民手中拿走大量物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期间最大的受害者便是吉普赛人了,这个“热爱”流浪的民族。
    吉普赛人是英国人的叫法,其实他们还有很多叫法,比如法国人称其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其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其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尹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
    在奥地利,他们有更专业的称呼“罗姆人”,这些罗姆人也喜欢这样称呼自己。
    此时奥地利帝国是罗姆人最多的国家,虽然他们不受待见,但这是唯一一个不会把他们往死里整的国家了。
    这个时代有大概一百多万罗姆人(吉普赛人),其中有30-40万生活在奥地利帝国境内,剩下的也主要分布于喀尔巴阡山脉附近(多瑙河两公国,或者现今罗马尼亚地区)。
    弗兰茨自然也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不过工业时代,那种流浪生活该换一换了。
    这些活动在北意大利和蒂罗尔之间的罗姆人很快就发现日子过不下去了,不过他们受到了弗兰茨的邀请。
    毕竟搞旅游业也是需要人的,而且一些事情确实由他们来做比较好。这算是上千年来罗姆人第一次被招安,而不是被直接征召和掠夺。
    虽然按照传统上,他们不该接受弗兰茨的提议,但是一面是饥肠辘辘的家人,一面是唾手可得的金饭碗,所以这个选择很容易。
    当然弗兰茨也不是对他们没有要求,首先他们要学习德语,实际上这些常年混迹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罗姆人德语和意大利语简直就是必备技能。
    其次,要服从命令、听指挥。没错流浪可以,但是要去指定地点,范围不能离开奥地利帝国,路线随意。
    实际上吉普赛(罗姆人)的大篷车什么的,对于维也纳的贵族子弟来说还是蛮刺激的,蛮有诱惑力的。
    这也算是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特色了。
    历史上1859年随着奥地利帝国战败,阿尔卑斯山地区的罗姆人遭到撒丁王国的驱逐。
    之后又接连遭受瑞士联邦和奥地利帝国的驱逐,在1860年夏天有人在阿尔卑斯山消融的积雪中发现了大概两百具罗姆人的尸体。
    当地人认为这是不祥的征兆便一把火将他们都烧了,又找来神父进行驱邪仪式。
    这些人不过是历史的尘埃而已,他们的历史并不会被人铭记。
    兵工厂对于蒂罗尔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一些人甚至全家都在为其工作。男人们在工厂抡铁锤、打螺丝,女人们在包装子弹、添加火药粉。
    实际上此时的蒂罗尔兵工厂生产了欧洲近一半的线膛枪管,奥地利帝国此时应用的模头挤压法,在当时看来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即便是有人能想得出来,他们也要解决液压机的问题。即便是有了液压机,他们的压力也不够。
    不过不管那些工匠如何努力,他们的手工效率依然远远落后于奥地利帝国工业制造。
    历史上1851年以后线膛枪管才开始逐步进入工业化,而且早期的单点拉钩法效率依然很低,同时非常容易造成次品,甚至直接让枪管报废。
    密封胶圈的发明让后膛枪的密闭性得到大大加强,虽然偶尔还是会湖士兵一脸,但是不至于出现大面积烧伤什么的,最多就是吸入一些粉尘而已。
    弗兰茨并没有试图说服军队全面列装后膛枪,甚至压根都没提这件事。如果在内战中双方都装备了后膛枪,那么战争的烈度和血腥程度都会飞速提升。
    具体可以参考美国的南北战争,哪怕只是列装的线膛枪,其血腥程度也至今被人记忆犹新。
    如果在内战之前全面普及后膛枪,那么再加上此时盛行的排队枪毙战术,其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顺便提一句此时奥地利帝国的后膛枪,并非是后世普鲁士那种大栓(栓动步枪),而是另一个支线——杠杆式步枪。
    杠杆式步枪的特点便是装弹多、射速快,这里就不用m1894的每分钟60发为例了。
    仅仅是后世人复刻的意大利人的m1820,射速也可以达到惊人的每分钟35发。
    不过考虑到这个时代还没有无烟火药和金属定装弹,射速还是能达到每分钟15-20发。
    相比普鲁士的德来塞步枪射速上存在着巨大优势,德来塞步枪射速为6-10发每分钟。
    此时前装线膛枪通常来说每分钟只能发射1-2次,哪怕是以射速为豪的前装滑膛枪射速通常也只有3-4发。
    弗兰茨的杠杆式步枪,他只准备装备给少量部队。
    除了自己的皇家龙骑士团、皇室卫队、卡尔大公的家族卫队、弗里德里希的海军陆战队,部分教会武装和安布雷拉佣兵以外弗兰茨还准备在蒂罗尔拉起一支部队。
    弗兰茨从蒂罗尔搞一支卫队出来,在不知道密诏的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毕竟通常来说在皇帝还在世的时候,皇储会被安排出维也纳到某地当个副王或者总督之类的历练。
    特蕾莎这种女性皇储除外,通常来说皇储离开维也纳之后建立自己的行宫,再组建一支卫队都是十分正常的操作。
    而蒂罗尔作为曾经奥地利帝国的首都,旁边又依山傍水,弗兰茨选择这里也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至于知晓密诏的人,对弗兰茨行为就更加理解了。毕竟自己身边的人接连遭遇暗杀,加强一些警备工作也算是人之常情。
    不过弗兰茨一次招募了两千人,这让旁观者都有些湖涂了,毕竟当时的因斯布鲁克(蒂罗尔省会)才2万多人。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不过弗兰茨的第一期计划,他想要的是一支五千到八千人的真正军队。
    目的前面已经说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锤子打铁必须自身过硬,这便是所谓的元暴力。
    至于军官的任用上,弗兰茨只讲究一个任人唯亲,全部从皇家龙骑团中抽调。
    这些人的能力放眼奥地利不见得是最强的,但是一定是最忠于弗兰茨的,毕竟他们都是老皇帝留给弗兰茨的可用之人。
    这些人也明白自己的立场,如果弗兰茨日后成为了皇帝,那么他们一定飞黄腾达。
    如果弗兰茨失势,那么他们不是被强制退伍,就是被送去某个战场当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