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宋多才女
作者:长夜未明   我化身天幕剧透历史最新章节     
    赵匡胤若有所思:“辽朝风俗果真与中原不尽相同。”
    萧胡辇既然是辽朝宗室的王妃,又有皇太妃的名号,无论如何都不该另嫁他人才对。
    如汉朝皇帝那样,死前将无子妃嫔送出宫外嫁人,终究是极少数。反观萧胡辇,不仅与奴隶私通,还得了萧绰的允许。
    也是,萧胡辇能以女子身份镇守西北,本就说明契丹风气,与奴隶在一起也不算什么。
    “不过,”赵匡胤有些迷惑,“萧胡辇既然已经死了丈夫,又为何要与萧绰对抗?”
    扳倒了萧绰,她能得到什么,难道她还有个儿子?
    赵恒脑中灵光一现;“萧氏姐妹不睦,我大宋能否从中获利?”
    刘娥含笑道:“萧胡辇既然会为了权力私通外敌,那么与大宋联手,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耶律贤闻言,笑道:“齐妃也是一位妙人呐!”
    他语气里带着淡淡地欣赏,似乎真的在欣赏这位彪悍的女将。
    萧绰说道:“姐姐不懂事,给陛下添麻烦了。”
    她嘴上这么说着,心里也是一片阴霾,萧胡辇既然要与自己为敌,那她只能顺着她的心意了。
    李世民道:“倒与我朝的平阳公主有些相似。”
    只不过平阳公主没有这样的野心,也不会想着背叛大唐。
    不过,他认为平阳公主远在萧胡辇之上。
    【宋朝的公主们倒霉,但宋朝的女性地位实际并不低,女性甚至拥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即继承父母的财产,当然如果女性有兄弟的话,父母亡故之后只能继承兄弟所继承财产的二分之一,但也比有些朝代一分钱也不给女性要好很多,但当然还有更为具体的继承条例,这里就不进行赘述了。由于宋朝手工业及商业的发达,很多女子都参与到劳动作业中去,譬如养蚕织布,种地收割,甚至从商创业、管理家庭,《夷坚志》中就记载一位女子养猪为生,不仅能够应付日常花销,还有富余。】
    【广大女性参与到工作之中,这是有助于提高女性地位的,毕竟女性如果完全依附男子,地位不受保障,只有自己创造价值,在社会乃至于家庭中的话语权才会更高。同时,宋朝文官地位的提高,让人们对成为官吏更加渴望,也让人们对子女教育更加重视,女子虽不能入仕做官,但也可以读书明理,很多文人譬如司马光就很欣赏有才华又贤淑的妇女。】
    司马光觉得有些不对味:“这不是很正常么?我怎么听着怪怪的呢?”
    天幕这话说的,就好像“虽然司马光不怎么样但也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样子”。
    夫人张氏品了品,说道:“没有吧,这话很平常啊!”
    马皇后叹道:“谁说不是呢?”
    有些女子虽然出身高贵,但未必能够在家庭中拥有多高的地位,公公婆婆和丈夫压着,有什么委屈也只能咽进肚子里。
    可有些女子虽然出身低微,却可以凭借赚钱的本事获得尊重。
    班昭欣然道:“正该如此啊!”
    有些人家眼光不长远,只知道教女儿针线,不知教她们读书明理,须知女子也能够满腹诗书啊!
    徐皇后道:“易安居士不就是如此么?”
    易安居士李清照是官家小姐,家中也有意培养女儿,因此一身才气的李清照才能够崭露头角。
    【北宋有一位女诗人名叫谢希孟,她就是一位才女,无论是父兄还是叔伯,都曾考中进士,就连母亲吕氏也精通文学,满门都是才华横溢之人。这样的人家,对女儿的教育也不会疏忽,谢希孟才华横溢,曾于与兄长谢伯景一同着有《谢氏诗集》,欧阳修看后赞不绝口,亲自为这本诗集写序,对谢希孟更是十分推崇欣赏。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人,与谢伯景关系密切,能得这样一位大文豪的称赞,谢希孟的才华毋庸置疑。】
    【更可贵的是,欧阳修没有拘泥于男女性别之分,觉得谢希孟不守妇道,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还算良好,还没有发展到后来不许女子读书,认为这样是不安分的地步。可惜的是,谢希孟的事迹记载较为稀少,诗作也大多失散。北宋名臣王安石名声响亮,但他的妻子却鲜有人知,实际上,他的妻子吴琼也是一位才女,出身官宦人家,且与王安石青梅竹马,感情和睦,自己也极具文采,同时治家严谨,子女个个多才。】
    欧阳修遗憾道:“谢娘子的诗作大部分失散了?可惜,实在可惜!”
    谢希孟本就因为女子的身份,注定得不到多少记载,如今连诗文都失散大半,堪称一生心血都付诸东流了。
    王安石昂首挺胸,骄傲道:“阿琼虽为妇人,可才气却不输男子,不止如此,我王家女子个个都是才女!”
    吴琼失笑:“我岂能与当世的文豪们相比!”
    王安石道:“怎么不能,夫人的才华,饶是许多男子看了,都要自愧不如的。”
    李清照道:“女子读书是不安分?照这么说,如我这般的女子岂不是能称得上浪荡了。”
    自她扬名以来,虽然有人嘲笑、非议她,但她受到的赞美也是很多的。
    【王安石的妻子是才女,妹妹王文淑也是一位才女,十四岁嫁给张奎,得封“长安县君”,擅长书法诗文,记忆力也很高超,学识过人,思维敏捷。《临汉隐居诗话》记载:“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荆公之妹佳句最多”。荆公之妹便是王文淑,尽管她是以王安石妹妹的身份被提及,但能够被提到,已经算是进步了。】
    【这句话中记载了两个信息,一是当时的女子有很多都能写诗,二是这样的妇人王安石家中最多,尤其是王文淑。试想,如果王文淑生在普通甚至贫穷的人家,还能得到这样的教育么?读书多、教养好的人家,大多都会教育女儿读书,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包容,当然也不乏不许女子读书的官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