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朱元璋的决策,听老四的
作者:京海第一深情   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最新章节     
    朱元璋闻言不由得眉头一皱。
    马皇后赶紧说道:
    “你这孩子,净捣乱。”
    “嘴上说的轻巧。”
    “你知道这么多百姓全都通知一遍,要花多少功夫吗?”
    朱棣却摇了摇头说道:
    “父皇,儿臣可不是在捣乱。”
    “这段时间儿臣帮着父皇赈灾。”
    “也接触到不少百姓。”
    “儿臣觉得,那些百姓可比金陵的官员们真诚的多。”
    “也比那些商人 朴实的多。”
    “他们没有多的诉求,只想有食有宿。”
    “只要朝廷能够真心对待百姓。”
    “百姓同样也会真心对待朝廷。”
    朱元璋开口说道:
    “你到底要说什么?”
    “不用在这拐弯抹角。”
    朱棣深吸了一口气说道:
    “父皇,儿臣的意思是。”
    “这么多的灾民,朝廷都能够赈济。”
    “为什么那些流落在外的本地百姓,朝廷不能够将他们叫回来呢?”
    “只要让那些看到堤坝,接受朝廷赈济的百姓去宣扬朝廷的恩德。”
    “那些百姓们都会选择相信的。”
    “我想父皇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吧?”
    听到自己儿子教训自己。
    朱元璋这一次罕见的没有发怒。
    而是沉默着认真思考朱棣的话。
    徐达和汤和也是认真的看着眼前一脸真诚的朱棣。
    这段时间这位燕王不辞辛苦的奔走在赈灾的第一线。
    整个人也清减了不少。
    尤其是朱棣,本来这段时间对朱棣的印象就很好。
    而随着朱棣一点一点表现出来的特质。
    更是让徐达对这个女婿十二分的满意。
    甚至还庆幸自己当初没有一口回绝这件亲事。
    要不然这么好的女婿就要被自己给错过了。
    想到这里,徐达忍不住开口说道:
    “四哥,我倒是觉得燕王说的有几分道理。”
    “圣人有言,君如行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只要朝廷是真心为 百姓好。”
    “百姓也不会分不清好坏的。”
    汤和也在一旁开口附和道:
    “老八说的没错。”
    “咱们费了这么大的功夫。”
    “不就是 想让这里的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
    “现在眼看着百姓的生活有盼头了。”
    “自然也要考虑到那些已经成为流民的那一部分。”
    “再者说了,那些流民始终都是不安定因素。”
    “不如让他们回来安心从事生产!”
    马皇后也拉住朱元璋的手说道:
    “老四难得如此为你分忧,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朱元璋听到几人的话。
    点了点头说道:
    “咱并不是因为老四的话生气。”
    “而是在想到底应该怎么办。”
    “老四说的没错。”
    “朝廷要先让这些外出的本地人觉得回来的日子有盼头。”
    “但是光靠堤坝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这样,咱决定免了整个昆山未来五年的赋税。”
    “让他们能够安心的从事生产。”
    “就算他们不相信堤坝,这五年免赋总是要相信的吧。”
    “到时候 回来看到家乡的水患问题彻底 得到解决。”
    “自然也就会留在家乡了。”
    朱元璋的话让众人都松了一口气。
    徐达和汤和赶紧说道:
    “陛下应命!”
    朱棣也是一脸喜色的说道:
    “父皇英明!”
    朱元璋假装生气的说道:
    “怎么?”
    “之前 你们都觉得咱不英明吗?”
    众人闻言顿时又是一阵笑。
    很快,朱元璋的旨意就传遍了整个昆山。
    在得知昆山未来五年免赋的时候。
    所有的昆山百姓都心中狂喜。
    这对于百姓来说简直就是天降大喜。
    虽然朝廷派下来了赈灾粮。
    可是这些赈灾粮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担忧。
    哪怕是朝廷修建了 堤坝,解决了水患问题。
    也没有真的让自己这些人感到真正的放心。
    因为自己这些人心中的担忧是今年的赋税。
    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
    但是赋税却不能短。
    今年的赋税交不上,要么卖房卖地。
    要么就去借钱。
    但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意味着自己以后真的没有机会再成为自耕农了。
    所以有不少人都打算灾情过后出门当流民。
    现在朝廷竟然免了自己五年的赋税。
    一下子五年啊!
    别说是五年,就算是两年,都够自己喘过来这口气了。
    剩下的三年纯纯的白赚。
    陛下真的是圣君再世!
    一时间,整个昆山全都是对朱元璋感恩戴德的声音。
    朱元璋听到这些声音之后。
    心中也是无不感慨的说道:
    “老百姓有什么诉求呢?”
    “无非就是吃饱穿暖。”
    “只可惜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看不清。”
    “全都对百姓极尽盘剥。”
    “那些外族就更不用说了。”
    “总说百姓不服教化,他们 那是教化吗?”
    “咱懂得这个道理。”
    “咱的儿子们也知道这个道理。”
    “咱的大明一定会比以往的朝代都更加繁荣,更加的长寿!”
    徐达等人自然是马屁连连。
    拍的朱元璋脸上满是得意。
    随后朱元璋又下旨,让昆山本地的 百姓外出去宣传昆山免赋税这件事。
    尤其是那些曾经修筑过堤坝的人。
    更是这些人中的首选。
    有他们的现身说法,才会更加的有说服力。
    对于这些人,朝廷会发放盘缠和路上的干粮。
    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这些百姓得知朝廷的意图之后。
    心中也是对朝廷无比的感激。
    没想到免赋税不说,还要给自己发盘缠。
    纷纷拍着胸脯保证找到那些散落在外地的本乡人。
    并且把他们带回来。
    朱元璋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
    高兴之余也是心中一阵酸楚。
    这些 百姓为什么会信誓旦旦的保证能够找到那些本乡人。
    还不是早就习惯了当流民的日子。
    知道他们的乞讨路线。
    这种信誓旦旦的背后,是承受了多大的 苦难。
    朱元璋在心中暗自发誓。
    一定要让大明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很快,那些带着盘缠和干粮的昆山本地人再次走上了他们熟悉的老路。
    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因为躲避灾祸。
    而是要把那些流浪在外的亲人们,全都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