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赚钱了
作者:芝麻要开花   穿越逃荒,我咸鱼,子孙得努力最新章节     
    竹子运送到营地以后,都摆在宽阔的地方。
    大家现在都没什么事,准备把竹青去掉。就是拿着柴刀给竹子去皮。
    为什么要去竹青呢?
    一是为了防滑,竹青太滑了,站在上边不安全。
    二是竹青密度大,跟竹子肉比大很多,两者收缩不一样,不去竹青的话,竹子容易裂开,如果开裂了,竹筒里进水了,承重就会少很多。
    这是个很费时的事情,主要一根一根的都要去干净。细致且麻烦。
    好在村里人多,500多人的村里,去除年纪小的,手里有活的,年纪大不能干的,竟然有200多人加入了去竹青的行列。
    有的拿着柴刀,有的拿着菜刀,男男女女的,平均一人摊不上一根。有的是一人一根,有的是2人一根。
    本来很麻烦的活计,在人数的绝对优势下,竟然一个小时不到就把竹青去完了。
    去好竹青以后,赵远珍怕放久了失去水分,没有任性。
    就开始点火把竹子放在火上烤,这一步是要让竹子碳化,形成碳保护膜,更耐用。
    等把竹子烤制的差不多了,就放在那备用就行。
    因为他们制作的竹筏是用来渡黄河的,没有什么石头高低坎之类的。
    要是顺着水流使用竹筏,就需要要弯曲。
    要把竹筏船头和船尾的部分,弯曲翘起来,这样方便收放和过各种坎。
    这时候已经七点多了。
    大家吃好饭赶紧去休息了,明早就可以起来扎竹筏了。
    钱小慧做晚饭的时候,就把银耳燕窝熬煮好了。
    吃完饭就给赵远珍送过去了。
    当然,她们几个也吃了。随后消化了一会,就去练剑了。
    赵远珍继续看着书。
    第二天大家早早的就起来了。
    除了做饭的妇人、老人,以及不会干活的孩子。剩下的其他人都去帮忙组建竹筏了。
    首先把竹子粗细差不多的摆放在一起,随后截成12米左右的长度,宽度摆放在3.5米左右。这样就形成竹筏的样子了。
    最后把剩下的竹子截成3.5左右的长度,做横梁。一个竹筏平均4道横梁,除去船头和船尾各留1米,中间的10米平均2.5米一道横梁。
    固定横梁和竹筏用的是麻绳。
    北方人,大家都会在田间地头种一些麻杆。冬天没事的时候搓麻绳。
    把细麻绳搓成粗麻绳,随后用麻绳把竹筏以及横梁牢牢的固定住。麻绳沾了水以后,韧性会更好。
    不一会就做好了一个。
    赵远珍仔仔细细的检查了一遍,发现没什么问题。
    大家便准备抬着竹筏去下水试水。选了一根长竹竿,作为撑杆划水。
    年轻力壮的几人抬着竹筏,跟着赵远珍,就浩浩荡荡的奔着黄河去了。
    因为渡口被冲垮了,所以只有挑选浅滩放竹筏。选好地方,在岸边找工具,砸了一根粗粗的木头桩子,用来泊船用。
    把竹筏放在浅滩上,几个人脱了鞋挽了裤腿,下去把竹筏放好。
    会游泳的不多,主要是他们老家之前没有大河,所以大家基本上都不会。
    放好竹筏以后,把竹筏上的绳子拴在木桩上停泊好。
    赵远珍带着两个人上了竹筏,随后解开绳子,开始撑杆划船。
    刚开始不怎么会,赵远珍胳膊又受伤,只能口头教他们。
    他们慢慢的自己摸索,最后总算是掌握了一点技巧。
    先用撑杆撑着岸边着力,把竹筏整个送入深水中,两个人慢慢的配合着,船头船头左右的划着。
    慢慢的越来越熟练,最后用了20分钟抵达了对岸,也找了个浅滩,好上下船的地方。
    停了船,赵远珍又带着一人下去,把这边的泊船木桩放好,砸进去。
    随后就上了船往回返。
    回程的时候技术熟练,十分钟左右就回来了。
    虽然两个人一开始上船的时候,内心都很紧张和恐惧。
    这是不会游泳的人对水的自然恐惧,很正常,但是等学会了划船,又感觉很骄傲。
    他们现在不仅会造船,还会划船了。
    这个朝代的手艺人,那都是很厉害的,一般的手艺都是不外传的,哪怕收徒也是挑挑拣拣找合眼缘的,还要收费收礼才肯传授技艺。
    如今青河嫂子,就这样毫无保留的教了他们制作竹筏,教他们划船。
    真真的是为了村里无私奉献。
    在河岸边等着的人,看见他们回来,提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青河婶子太厉害了,无所不能啊!”
    “对啊,婶子太厉害了,懂得多,这么重要的手艺,都无私的教给了我们。”
    “就是啊,嫂子是咱们村的福音,以后嫂子你家有什么事,说一声,我们一定都去帮忙。”
    “是的,婶子有事您说话,我们都去。”
    “对啊!”
    “好的,我知道了,以后一定叫你们,那咱们就先回去吃早饭,再把剩下的竹筏做好。”
    赵远珍招呼着大家回去。
    “走,回去了。!”
    村长留了两个人看着竹筏,这个已经拴在了泊船木桩上。只需要看着别被人划走就行了。
    回去以后家里把饭都准备好了。
    钱小慧特意熬的小米粥,又煮了几个鸡蛋,热了馒头,做了两个可口的小咸菜。
    吃完饭大家继续做竹筏。
    不到中午的时间,六个竹筏全部在制作完毕。
    大家抬着剩下的五个竹筏去试水。
    一群人浩浩荡荡的去了黄河边。
    其他流民看见,他们竟然自己制造了竹筏,都跟过来围观。
    赵远珍看着流民跟过来没说什么,看就看吧。
    随后就开始下竹筏试水,每个竹筏带了两个人。
    在黄河两岸划了个来回。
    六艘竹筏都很成功,完全没有问题,现在已经要中午了,今天他们村子是不能渡河了,可以明早渡船。
    赵远珍看着岸边四处都是的流民,都是等着渡河的,之前的船家只有一艘小木船,而且收费还很高。
    大家都在等着结冰。
    看着他们有的穿的破破烂烂的单衣,冻的哆哆嗦嗦的。
    还有的穿的虽然厚一点,但是也没什么行李,当然也有跟她们村子一样,整个村子物品保存比较好的,有行李物资的。
    赵远珍突然灵机一动,今天下午左右是走不了了。不然收费送人渡船吧。
    赵远珍赶紧走到村长旁边。
    “二爷爷,你看这么多流民,都是想去河对岸的。”
    “是啊,这天越来越冷,等河水结冰不知道冷成什么样子呢,幸好咱村有你。”
    赵远珍汗,她不是来找夸奖的。
    “二爷爷,我的意思是,反正左右今天咱们也不渡河,不如收费送人渡河啊!”
    “你是说咱们收费把他们送过去?”
    “是啊,这么多人,咱们这也能赚不少钱,再一个,也算积善行德了啊!”
    “嗯,不错啊,这个主意好,可以,那咱们收多少钱合适啊?”
    “单人就收5文,每人能携带不超过50斤的东西,马车的话,一辆25文,车上东西不能超过200斤,超过的按照100斤5文钱收费。一匹马10文,一头牛也收10文,需要他们自己牵牛,并把牛马安置好,不能破坏竹筏。
    一辆手推板车20文,也是不能超过200斤。主要得保持重量平衡,不然货物在一边太多,重量分布不均匀,容易翻船。托运货物的也可以按照100斤5文这个标准算。”
    “嗯嗯,不错,不错,你这个很合理。”
    “嗯,最好马和人以及货物分开竹筏,这样咱们也安全一些。”
    “好好好,就按照你说的这个做。”
    村长随后召集大家开了个简单的会,把赵远珍对提议跟大家说了一声。
    大家都同意了。这来钱的事,大家都愿意干。
    随后村长派人回去村子里拿秤杆,再搬几个桌子,再找几个记账算账的人。
    不一会,一辆马车拉着桌子,还有秤杆等就过来了。没有凳子,大家就搬了几块大石头或者找个木箱子坐下。
    赵远珍在泊船木桩旁边规划了一片地方。
    把桌子放好,放了三个桌子,一张负责牲口的登记,一张负责货物马车的登记,一张负责人口的登记,每张桌子配有两艘木筏。
    每张桌子有两个人,一个负责记账,一个负责收钱。
    村里会识字的不是很多,所以赵远家就出动了四人。
    张子衿和钱小慧一组,张子衿负责记账,钱小慧负责收钱。负责牛马车,以及手推车这边。
    李志娟和张辛书一组,张辛书负责记账,李志娟负责收钱。负责单人这边。
    村长的儿子,张五道和村里的另一个会写字的负责货物这边。
    笔墨纸砚都是赵远珍提供的,反正村里最后也会给算钱的。
    村长迅速把剩下的劳动力分成4组,一组负责一个桌子,最后一组负责撑竹筏,这组配了24个人,可以来回换着撑船。
    随后拿出锣,敲锣开始营业。
    围观的流民发现,他们竟然开始渡人过河了,而且还不贵,只要5文钱一个人。纷纷过来排队。
    这不是渡黄河,这是救命,黄河这边不是金人就是征兵,在这边永无宁日。只有渡过黄河,才能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
    所以大家都赶紧过来排队渡河。
    单人渡河的很多。
    张辛书和李志娟这组忙的不可开交。
    交了钱排队的人,有很长一串了,赵远珍看马车那边人少,就又调剂过来一艘竹筏。这样渡人的3艘竹筏,速度提高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