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救书
作者:温俏   我有一道发财符最新章节     
    关州的知州因刘云之是举人身份,愿意在当地给他个闲差做。
    刘云之的爹娘年纪大了,他还有一个哥哥早年去了军营不过两年就去了,留下寡嫂和两个儿子,一家老小靠刘云之一个人勉强养活。
    彼时邱思思年纪还小,饶是她在京城长大也算见多识广,可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很害怕,刘云之若去要门她也要跟着。因邱思思身份特殊,旁人若问邱思思是谁,刘云之只管说是在半路上捡来的,后来有一次邱思思听见了,晚间刘云之便看见邱思思站在他的床头哭。
    邱思思哭得声音很小,刘云之是被雷声惊醒,又被邱思思吓了一跳,但瞧见小姑娘脸上的眼泪也心有不忍,便问她怎么了。
    邱思思一边流泪一边道:“我梦见我爹娘了,他们身上都是血,我还梦见你说我是捡来的,要把我送到死人堆里去。”
    刘云之心中一惊,他不知是不是邱思思的爹娘托梦,从京城来关州路途遥远,刘云之花了大半年才带着邱思思走回来,但很多消息传得快,他也知道邱思思的爹娘早已死在了昏庸无道的帝王手中。
    那日邱夫人非要他们二人成亲,也就是将邱思思送给刘云之照顾的用意。
    念起邱思思身边无一亲人,刘云之也心疼她,他怕小姑娘怕雷声,让她去他的床上裹着被褥,自己坐在床侧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读书给她听,哄了一宿没睡。
    刘云之虽得探花,但是寒门出身,在京城无亲无故,若非邱院士栽培,他当不了那几个月的官,更不知这官场糜烂,还在做他封侯拜相的春秋大梦。刘云之受益良多才愿意将恩师的女儿带在身边,他保证自己只要有一口喝的就不会少了邱思思一口吃的,可率直少年弄不懂小姑娘的心思,时常在邱思思的事情上犯了难。
    刘云之想他与邱思思的婚事应当不作数,他对官场失望,对南楚帝王怨恨,他这一生都不会用所学知识妄图去改变一个早已从根腐烂的王朝,所以他觉得他这一生不会有大作为。
    刘云之日后会将邱思思嫁到更好的地方,嫁给更好的人。
    邱思思生得好,一看便与关州人不一样,不过十五岁便有人要求亲,有一家甚至在宿州当官,经关州知州介绍才知邱思思。那家人知刘云之有大才,也知邱思思妙龄问完,还怕刘云之不舍得这个捡来的妹妹,愿意请刘云之去宿州做私塾的先生。
    刘云之险些就同意了,便在那男子来刘家相看的那一日,从来乖巧可人的邱思思与人打了架。
    一问打架的原因,是因为与邱思思相看的男子动了刘云之的书。
    刘家人都知道书是刘云之的宝贝,因他少年时读得多,才能步步考到京城去,可刘家人也不知道,刘云之喜欢书不是为了求去官场,他是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非书本使人牟利,而是充盈精神世界。
    那人身量高,被一个小丫头动手打了,觉得失了面子要从刘云之这里找补回来,便指着刘云之道:“他怯懦!我爹还说他是什么才子,年纪轻轻便中了举,结果呢?只一朝失力便不敢再考,缩在这里当教书先生,你当他有多大能耐?我看他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这话直戳刘云之的心,就连他都想不到反口的话,却听见邱思思的声音在一片嘈杂中格外清冽。
    她不与人吵,不疾不徐:“若人人读书皆为封侯拜相,那书本亦不过是欲望的踏脚石,这世上总有比做官,比发财更有意义的事!书集众才之思,广天下之益,至风土,至人文,至星汉灿烂,江海浩渺,要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又懂几分?”
    那也是刘云之第一次未将邱思思当成个小姑娘看待,他意外又不真的意外。
    邱院士的才学刘云之认为可当南楚之首,便是那样一个人也对官场朝廷失望,以身为祭,热血洒高台,结束了自己不甘又无可奈何的一生。
    邱思思是院士之女,她虽离开京城时年幼,从小却没少耳濡目染,所以她能说出这番话,刘云之不意外。
    但刘云之也是意外的,意外邱思思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比那人对他的指责和贬低更扎心,他想若这世上真有灵魂契合,有那么一瞬他觉得邱思思像极了另一个自己。
    刘云之没与人吵闹,他礼貌地送走了那户官员,旁人觉得邱思思动手打人不配为良缘,刘云之却觉得这世上没人能配得上邱思思。
    他是从那时才总看向邱思思的,就连他的爹娘觉得他逐渐大了,想让他成家,他也统统拒绝了。
    刘云之不敢将自己与邱思思早已成亲之事说出去,他不能趁着邱思思年幼时讨了几分便宜,就占了她的一生,他觉得他也配不上邱思思。
    后来曼城动荡,鹿人打过来了。
    不过朝夕之间,风雨飘摇。
    鹿人有一小队人马偷袭,曼城中也生了叛徒悄悄为那队人马开了扇小门,而后如风卷残云,曼城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鹿人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刘云之携一家老小奔走,大包小包带了不少,其中邱思思带的东西最多。
    刘云之的嫂子颇有些重男轻女,认为邱思思不是他们家的人,早些时候还得罪了宿州的官,如今他们要逃只能往关州和宿州那边去,便撺掇刘家长辈不如趁着乱世将邱思思丢了去。
    刘家人知道世道艰难,一旦逃命,将来他们很可能死在半途,多一个人便是多一个累赘,众人纷纷看向刘云之。
    当时刘云之叫醒了装睡还瑟瑟发抖的邱思思,冷冷地盯着他嫂子的眼道:“你告诉他们,你何时与我成的亲。”
    邱思思怕刘家人弃她而去,便将她十二岁嫁给刘云之之事说了出来,她紧紧地抱着刘云之的胳膊,好像又回到了当初离开京城的日子。
    兜兜转转,数年过去,其实她的身边仍旧只有刘云之一人。
    而后刘云之又一次被雷雨惊醒的夜里,他看见邱思思站在他跟前哭。
    这一次他们没有床,而是找了个破庙住着,那庙里住了几十号人,全是从曼城逃出来的。
    刘云之睡着稻草,脱了自己的外裳给邱思思穿,他像以前那样擦着邱思思的眼泪,想给她读书又不知如何开口,结果邱思思一边哭一边从怀中的包裹里抽了一本书出给递给他。
    刘云之惊讶,他以为邱思思带了那么大包裹,没有吃的总有穿的,可包裹一摊开,那里全是他曾珍而重之的孤本。
    他的声音温柔:“你想听什么?”
    邱思思点兵点将地点了一本交给他,刘云之便给她读了一夜。
    那一夜与好些年前的一夜相似,又有很多不同。
    当初刘云之对邱思思同情,他可怜她无父无母无依无靠,只想读个复杂难懂的让她赶紧睡觉。而今刘云之读书读得口干舌燥,他望着破庙外淅淅沥沥的雨和满地横七竖八躺着的认得的或不认得的与他们一样的难民,却突然对未来生出了许多希望。
    他希望这场雨不要那么快结束,他希望这难得安宁的夜能在长一些,他希望邱思思能读懂他的心事,他愿意读一辈子的书给她听。
    可事与愿违,乱世出乱民,他们虽逃出了曼城,却远没有鹿人打过来的快。
    远在繁州京中的皇帝彼时对明光国师深信不疑,他一心向往长生不老丹,根本不在意远在边关的战士与子民,援军迟迟未到,便是詹家人也扛不住。
    刘家逃了三年,积蓄用光,精力耗尽,又是昨日还在一起作堆取暖的人,第二天就死在了他们身边,冰冷的尸体靠着他们的肩头。
    刘云之的爹娘年迈,经不起折腾,先后病逝。
    刘云之的嫂子带着一双已然长大成人的儿子在刘云之和邱思思睡熟时,偷了他们身上仅剩的粮食和铜钱悄悄跑了,待刘云之醒来时,他也成了举目无亲的那个人。
    再后来他和邱思思到了关州,又往深处跑,到了如今的坞城,便在此地落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刘云之怕很快鹿人便会打来,也怕若他与邱思思有了孩子届时逃亡便更加困难,所以在日子彻底安定之前都是他和邱思思二人过的。
    他们都读过很多书,见过官场的残忍,知世事无奈,有时能促膝长谈一整夜也不嫌疲倦,刘云之想,这大约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幸福,他的妻子,恰是这世上最懂他的知己。
    后来又在坞城几年,见鹿人迟迟未能过关州,刘云之这才与邱思思要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客栈的小二,名叫冬止,希望苦寒与战争结束。
    冬止再长大些,能替邱思思做事了,他们才要了第二个孩子,便是如今还流口水流鼻涕只知道吃喝的春宁,寓意春醒万物复苏,诸事宁和。
    刘云之和邱思思没要孩子时,便盖了这么一间大书房,刘云之偶尔说书,偶尔给人写信,也偶尔教人识字,早些时候还替阳州的知州办事,他存下来的钱只留一家吃喝,剩下的全用来买书了。
    沈清说他爱书成痴,邱思思自然知晓,她是陪刘云之走过三十年的人。
    她不阻止刘云之,是因为她觉得刘云之在做一样非常有意义的事。
    “他是个傻的,”邱思思道:“世道自乱起,有人想去京中做官,只需花些银两就行,也不再如他当初那般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那些人家中落下来的书比柴火还不值钱。他便当那些是柴火,统统买了回来,后来还遇上过一些骗子……”
    说到这儿,邱思思有些羞赧地望着沈清和毕沧,她最初在看见沈清和毕沧是外来人时,也以为他们二人是骗子。
    “有人知道老刘花钱买书,便会穿成书生模样找来,两大箱子书只有最上面一层是有字的,下面全是粗纸,有的竹简里一个字也没刻,单论了重量。”邱思思道:“便是被骗,他也没想过放弃,我们都知道,总有一天鹿人会破关州,直入皇城,只要妖道还在……”
    沈清便说:“妖道已死。”
    邱思思愣了愣,又摇头:“他死了也没用,没人能救活南楚。”
    沈清有些意外:“你竟比身在京城之人看得还要透彻。”
    至少李添还想过挣扎一番,邱思思竟一点也不惊讶明光国师死了,而是料定了这个国家会亡。
    “老刘说的,所以他才不愿去做官。”邱思思道:“一棵树如若从根开始腐烂,长满了蛀虫,已成空心死木,便是看上去再高大也救不活的。老刘说,官是一棵树的枝,根深则枝冒,更好吸取阳光,才能长得更壮,根烂了,凭他当官,也不过是一棵枯树上勉强挂着一片绿叶,无需风吹,一夜便能落光。”
    而她的爹娘,还有那些谏官,也曾是那棵枯树上的绿叶,风雨飘摇数十载,也不过一夕间死去。
    彼时刘云之还年轻他便想通了这一点,与其救国,倒不如救书。
    沈清疑惑:“救书?”
    邱思思点头:“救书,准确来说,是救这书中的知识和远见。全天下的书籍只要能书写成册的,其中必有要点,书本集天下才人之思益,生平所见,一生所学,或多或少都写进了书里。”
    “有诗词歌赋,也有古今杂谈,有育儿启蒙,也有传承手艺,这些东西是如今南楚最短缺的。”邱思思道:“一个国家之兴盛衰败,皆可以小看大,老刘说他期望中的冬止而春宁的世界里,没有战争,没有贪污,孩童皆能断文识字,而那样的世界,不能与过去断联。”
    邱思思能说出这番话,沈清颇为震撼,就连毕沧也意外地将目光落在这精心呵护的书架众书上。
    沈清有些懂,又有些不懂。
    当初她在桂蔚山上看书,只有仙道修习或绘符设阵的书籍她才会认真多看,更多的是为了打发时间。沈清偶尔也碰到过有了上册无下册的孤本,但仙道之境中,万事万物只要存在便有痕迹,她看不见实本,却也能窥瞧孤本被摧毁前的一二。
    可人世间不是这样的。
    腐败的官场,糜烂的王朝,疯魔昏庸的暴君根本不在意谁人当官,他甚至取消了早朝制度,只听信谗言,觉得自己身为帝王,总有一日能长生不老。
    那些前人留下来的读物,集万千心血,是从古至今无数人的知识与道理。
    刘云之早就看破了南楚,看破了时局,他知道这样的国家名存实亡,终有一日走入死局,烧杀掠夺之间,轻易便能摧毁一个国家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就像摧毁曼城,摧毁关州,摧毁任意一个人的人生。
    战乱之下,无人记得多少人的生死,那些以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凡人,历史或许根本不记得他们姓甚名谁,诸如此类之人数不胜数。
    可有些东西是能留下来,也值得留下来的。
    刘云之期待一个新的国家,新的生活,也许他活不到那个时候,但他天真理想地期望着,真有那样安定宁和的生活时,有人知道三千年前的国土,两千年前的名士,一千年的诗词,与三百多年前南楚的盛世。
    那些东西早已过去,但永远存留在纸张里,在书册上,在字里行间。
    邱思思希望沈清和毕沧不要生刘云之的气。
    沈清本来有气,看透了一些事后,那点儿气也消了。
    她觉得刘云之天真,但也无畏,说话混不吝,竟是一个可敬可佩之人。
    沈清自觉她做不到这一点,想不到这一层,刘云之救不了全天下的书,但他将他能救的,都收在了这间泥土屋子里。
    沈清恍然,难怪他的债条如此昂贵。